②獎勵能成為孩子進步的動力
獎勵也是矯正孩子品行的方法之一,它能幫助孩子區別好與壞,容許和禁止。正確地使用這種方法可以鞏固孩子的品行,讓孩子養成情願和積極聽話的習慣。表揚的話對孩子來說,是良好品行的自我肯定的動力,是對自己才智充滿信心的動力。適時且巧妙地說出稱讚話,能在孩子心中激起強烈的自尊感;遲鈍的孩子會努力設法成為敏捷的孩子,不經心執行任務的孩子會力求上進,做好一切事。
為了使獎勵成為評定孩子品行的方法,並使之具有道德色彩,必須使它的內容具有像“聽話”、“善良”、“有禮貌”、“愛勞動”、“用心”、“關心別人”、“誠實”、“慷慨”等行為的具體含義。用這些更能強調任何一種行為所具有的道德意義。
獎勵要公正。應該在發現孩子確實有些成就(當然在孩子有可能辦到的範圍內)後,才使用獎勵的方法。孩子所獲得的成就確實需要相當大的體力、智力及精神上的努力。比如說,為了別人的方便而放棄個人願望或犧牲個人利益(如讓座給老年人,幫助媽媽購買東西,看護年幼的孩子,自己收拾房間,等等)。及時表揚他,就能成為他做好事的動力,下次他還會繼續這樣做。
③獎勵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
哥倫比亞大學的蓋茲和匹斯蘭德兩位教授,曾經針對“獎懲在學習上的效果”做了一項心理實驗。
他們兩人隨機取樣,在某校挑選了一些學生進行測驗。他們先把這些學生分成A、B、C三組,然後舉行考試。隔了三天之後,再舉行同樣的考試。不同的是,在第二次考試之前,先對A組學生加以獎勵,稱讚他們考得很好;而給予B組懲罰,責怪他們沒有考好;至於C組學生,則不給予獎勵,也不給予懲罰。實驗結果發現,受到獎勵的A組,第二次考試的成績最好,其次是受到懲罰的B組,沒有受到獎懲的C組反而考得最糟。
這項心理實驗的結果雖然不能斷定獎勵的效果必定優於懲罰,但至少證明了獎懲對孩子的影響,比“不聞不問”來得大。至於是獎賞好?還是懲罰好?則必須視孩子的個別差異而做適度的調整。父母尤須注意的是,不論采用獎勵還是懲罰的方式,都應特別小心,千萬不可用成人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孩子,以免在無意間傷害孩子,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一層無法抹掉的陰影。
④獎勵孩子需要講究方法
獎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正麵而積極的獎勵常可帶給孩子意想不到的動力,引導孩子發揮最大的積極性。不過,獎勵也必須順應孩子的成長變化而有所改變,換句話說,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就要采取不同的獎勵方式。
a.對幼小孩子的獎勵:以精神為主如果在大人和孩子之間已形成了親密無間的關係,那麼獎勵可以采用微笑、撫慰、手勢、點頭或親切的言語,及時地說些鼓勵的話:“雖然你很小,但是你一向很勇敢”,“加點油,你就會成功”,“在小組裏大家都聽話,你當然也會聽話”等等,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方法。
年紀稍大些,孩子已懂得精神讚美重於物質獎勵。比如幼兒園大班為一名叫冬冬的孩子過生日,大家向他祝賀:讀詩、唱歌和跳舞。但是這個孩子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老師所講的話:
“冬冬是應該獲得這份禮物的,因為他表現得很好,能幫助小朋友並且很有禮貌,在家裏聽爸爸媽媽的話,關心有病的奶奶等。在這一年中,他一下長得像大人一樣了。”
第二天他拿著小朋友贈送給他的相冊對媽媽說:
“媽媽,您要去商店,您就去吧,我可以照顧家,照顧奶奶,您知道我已經是個大人了。”
b.對低年級孩子的獎勵:持續不斷。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開始上學就表示孩子已經懂事了,事實上,許多一年級的孩子,心智成長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因此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鼓勵的次數要多,而且要將鼓勵的原因和具體的行為告訴他們。例如當你發現孩子今天表現得不錯時,不能隻是說“嗯,你今天表現得不錯”、“很好”,而是要清楚地告訴他“你今天沒有把衣服弄髒,而且又很快把習題寫完,很好哦!”這種清楚而具體的獎勵方式,才能使孩子了解什麼是良好的行為、什麼行為是父母所期望的。
此外,一年級的孩子通常沒有很清楚的是非概念,他們會一再重複曾經挨罵或被誇讚的事情,而且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好孩子、是對的。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良好行為,必須當場給予鼓勵,而且不斷地重複,使孩子產生“這樣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識,進而才能漸漸地朝著這些方向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