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2 / 3)

“提問無須臉紅,無知才應羞恥。”這是養成提問習慣所必須具備的正確認識。

提出問題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它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漸提高、日臻完善的過程。初學者總是和無知聯係在一起,一開始提出天真幼稚的的問題,完全是正常現象。沒有淺顯、簡單的問題就不會引出深奧、複雜的問題。真正有水平、有價值的問題一定產生在天真幼稚問題之後,而絕不是在它的前頭。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因為提出的問題簡單受到同學的嘲諷而感到難為情,更不能因此而退縮。

學生能夠思索,能夠提出問題,那是老師求之不得的好事,老師是十分歡迎的。即使有少數教師對學生的提問還沒有引起充分注意,甚至有冷漠表現,那也是暫時現象。孩子提問的畏難情緒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美國的小學教育非常重視學生提問習慣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隨時打斷教師的講課而發問,教師也絕不會因此而不滿。相反,如果哪個學生能提出深刻的問題或指出教師講課的錯誤,那麼教師會對他高看一眼;如果提的問題教師一時回答不上來,他也不會生氣,反而會很高興,會邀請學生下課後一道去討論。這種不怕露怯的精神,正是科學態度之所在。

(2)要讓孩子克服對教師的過分依賴

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往往比家長具有更大的權威,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老師把學生領進知識的大門,在教師的熏陶下,學生的心靈得到塑造。教師的思想道德風貌、知識水平乃至行為舉止都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學生往往對教師的話毫不懷疑地加以接受,年齡越小,對教師的這種依賴性越強。正如有人所說的那樣,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

但老師並不是科學和真理的化身,他們有時也會出現差錯,所掌握的知識也不可能麵麵俱到,不僅中小學教師如此,就是大學教授也完全有可能回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教師經常對學生說,我們不懂的事情要比懂的事情多得多。因此,學生一味地依賴教師,就會妨礙自己的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限製了提問習慣的培養,還不利於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3)應讓孩子及時提問,先思後問

學習中積累的問題越多,越容易產生積重難返的感覺。能夠解決的問題要及早解決,才能給以後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

另外,還必須正確處理思考與提問的關係。提問應該產生在思考之後,不思就問或問後不思,就會滋長思維的惰性,對學習沒有好處;反之,思後再問,不但會從問中找到問題的關鍵,而且能找到自己的差距,並會對問題的探求更深入一步。

3.指導孩子科學地使用大腦

懂得一點用腦科學,對提高學習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合理開發、利用腦力資源,能使學習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每個愛學習的孩子都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高的學習效率而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這就需要家長根據腦的活動特點,指導孩子科學用腦。

有的孩子學習一會兒,就感到頭昏腦漲,便錯誤地以為用腦過度了,實際所調動的腦細胞還不足10%,頭疼的原因是不會科學用腦。

腦的分工是比較明確的。腦幹主管心血管及呼吸功能活動,小腦負責維持身體平衡及運動協調,大腦是神經係統高級功能活動部位。大腦又可分為左右半球,各半球不同部位管理著不同的功能活動。在學習或工作時,大腦皮層上與其對應的部位處於工作狀態,其他部位處於休息狀態,形成了工作區與休息區鑲嵌式功能活動的特點。學習時采用多種方式(如朗讀、默讀、記憶、書寫、聽講等),學習內容不斷更換,可使大腦皮層工作結合區與休息區互相輪換,保持較高的學習工作效率。動靜結合是延緩或消除腦力疲勞的最好方式。在腦力勞動時,由於多取坐的姿勢,血液循環相對緩慢,但大腦消耗氧的能量很大,氧的供應往往跟不上需要,容易產生大腦疲勞。腦力工作持續一段時間後,適當的運動能使腦細胞活動狀態有所轉換,管理運動的腦細胞處在工作狀態,使管理學習思考的細胞群得到休息;運動還能使大腦中供應能量的物質再合成過程加強,並促進血液循環及呼吸功能,使腦細胞得到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供應,代謝加速,大腦工作能力提高。

腦的工作能力受其生物鍾的調節,在一晝夜中有一定的波動規律。一般以淩晨2~4點為最低,以後逐漸上升;上午9~10點達到最高峰;午後約在14~15點下降到一天中工作能力的平均線(零);19~20點上升,形成第二高峰;22點下降到平均線下;淩晨2~4點又下降到最低點。

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適當的休息以及充足的睡眠是很重要的。如果學習長時間地繼續下去,大腦的功能損耗不斷增加;當損耗超過功能恢複時,大腦工作能力逐漸下降,出現疲勞以至打瞌睡直至睡眠的現象。這時,大腦進入生理性保護機能狀態,以防進一步功能損耗,有利於工作能力重新恢複。有時由於腦力和情緒過度緊張,工作能力持續升高,雖然熬了一夜掌握了很多知識,但損失也很慘重,幾天沒有精神,頭昏腦漲,學習效率很低。所以,應有張有弛,科學合理地用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