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讀書筆記還可以啟發思想、誘導聯想、產生靈感。我國著名作家茅盾說過:“……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筆和一本草稿簿,無論到哪裏,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
總之,記好讀書筆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我們必須重視對孩子進行這一基本功的訓練。
5.教育孩子遵守紀律和秩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成功都要以有秩序地辦事來保證。從小培養孩子守紀律、有秩序的習慣,對於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十分重要。
讓孩子守紀律、有秩序,應從他們的日常生活抓起。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通過家庭的日常生活讓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一定之規。在家裏要讓孩子知道,家裏的各種用品、物件都有固定的擺放位置,每次使用後要物歸原處;每日的飲食起居要有規律,要按時就寢和起床,按時進餐。
在孩子做遊戲時,也可以對他們進行這方麵的訓練。任何遊戲都是有規則的,規則是順利進行遊戲並達到遊戲成功的保證。對孩子來說,遊戲規則是對他們行為的必要約束。和孩子一起做遊戲時,家長要督促孩子嚴格遵守規則,以此來培養他們的自製力,訓練他們的紀律性。例如,下棋時,家長應該讓孩子做到“落子無悔”。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就認為,兒童遊戲中的規則和成人社會的法規條文具有同等效力。孩子小時候遵守遊戲規則,可以為他將來成為守法公民打下基礎。
對稍大的孩子,要教育他們遵守公共秩序。家長可以在以下幾方麵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
排隊購物時不亂擠、不加塞;在公共場所(如車廂、影劇院、公園等)不大聲喧嘩,要謙讓,不唯我獨尊;要愛護公物、講衛生,等等。
孩子上小學後,要教育孩子認真遵守《學習守則》,以及學校的請假製度、清潔值日製度、賠償製度,課堂規則、閱覽規則、考試規則,要做到準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不無故缺席、曠課。進入初中後,要注意與小學紀律教育相銜接。要加強集體生活教育,如執行作息製度、做好課前準備、認真上課、課間和午間休息不吵鬧、不做危險的遊戲活動、注意同學間相處的分寸,在公共場所,還要進行維護公共秩序的教育。與此同時,還要對他們進行法製教育,主要是進行憲法、刑法、民法及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教育。特別是要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犯罪,什麼是刑罰。另外,要讓孩子了解勞動紀律與勞動安全知識,為將來就業打好基礎。
當然,紀律由於具有強製性,會“束縛”人,使人“不自由”。一部分青少年對此有一定的抵觸情緒,他們對自由的理解往往是膚淺的,常有我行我素,“天高任我飛,海闊任我遊”的想法。要讓他們認識到,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社會,人們的思想、言論、行動都要受到一定的製約,自己愛怎麼辦就怎麼辦、愛怎麼講就怎麼講是絕對不可能的,絕對的自由從來就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今後也不可能有。自由和紀律是對立統一的,二者不可分割。
對孩子加強紀律教育,提高他遵守紀律的自覺性,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對孩子的學習也起著較大的促進作用。不少孩子就是因為紀律觀念淡薄,遲到、曠課,最後導致喪失學習積極性,成為落後生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長一定不要放鬆對孩子進行守紀律、有秩序的教育。
二、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的有效方法
兒童時期是孩子的可塑期,抓緊在可塑期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幫助孩子糾正不良習慣的過程中,父母不僅要有足夠的耐心,更要講究科學的方法。
1.幫助孩子克服不專心問題
專心是一個人對其所做事情的專注和關心。可以說,不論學習還是做其他事情,如果不專心,那是肯定做不好的。從小培養孩子對學習和做事的專心是十分重要的,它將使你的孩子受益終身。
孩子不專心是多方麵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對學習對象缺乏興趣,有的是因精力不足,有的是受他人影響,有的則是父母的影響。要克服孩子不專心的習慣必須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孩子必須學習的東西,雖然他沒有興趣,家長也不要放棄,要千方百計來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培養起來後,他也就自然專心了。
可見,“專心”是一項可訓練、學習、培養出來的行為習慣。家長在埋怨孩子不專注的同時,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有不當的地方。比如:孩子在全身心投入遊戲時,也正是培養他聚精會神的習慣的最佳時刻,家長不可任意打斷、幹涉、幹擾。此外,不要求孩子做沒有興趣,或超過能力的事,免得他不斷變換活動來逃避焦慮;也不要同時買太多玩具、圖書給孩子,這會使他不知所措,無從培養仔細、耐心、專注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