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做專心、堅持和耐心的好榜樣。當孩子有專心的表現時,更要加以鼓勵讚揚。
家長應鼓勵孩子從事他有興趣、動機強、能勝任的工作,養成做完一件事後再做另一件事的好習慣。
隻要耐心引導,孩子反複練習,相信“注意力不集中”將不再成為家長和孩子的煩惱。
2.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
一個什麼都害怕的孩子,將來長大了也很難堅強地去麵對社會上的各種挑戰。所以克服膽怯是幫助孩子學會堅強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麵。
膽怯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幼小時害怕一個人睡覺,害怕熄燈;大一點害怕單獨外出,害怕新的環境,害怕困難,害怕失敗。種種害怕,歸根到底是缺乏自信。但家長若隻是籠統地說“你要自信,沒有什麼可害怕的。”這並不能克服他對許多事物的恐懼心理。家長如果能夠幫助他們在具體場合克服害怕心理,他們才會逐步地勇於麵對所遇到的問題,慢慢地樹立起自信。
不要因為孩子膽小害怕而貶低他們,說他們是“膽小鬼”,或刺激他們說“勇敢的孩子不害怕”,或嘲笑他們說“這都害怕,真沒出息”等。這都不能幫助他們真正克服膽怯心理。其實,大人在自己心中沒底的時候,也會出現膽怯心理。
孩子因為年齡與經曆上的限製,對一些在大人看來很平常的事物害怕,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當父母的首先要弄明白他們為什麼害怕,以便幫助他們解除疑慮,同時表示理解,可以說“我小時候也曾對這個東西害怕過”。這樣可以使孩子覺得,既然爸媽以前也害怕,自己害怕並不丟人,從而心情放鬆下來,這有利於解除恐懼心理。同時,既然你現在不害怕了,就給了他一個心理學暗示,即“害怕是可以克服的”,使他相信沒有必要害怕,而逐漸真的不再害怕。
例如,有的孩子害怕洗澡,父母常為他們不肯洗澡十分惱火。如果你隻是嚷嚷,“奇怪,洗澡有什麼可怕的呢?”強行將他放到洗澡盆裏,孩子就會哭著、掙紮著逃。後來,經媽媽耐心地詢問,才了解到,原來這個孩子不願洗澡是怕自己會與洗澡水一道從浴盆的排水管中衝走。知道了問題之所在,也就不難迎刃而解了。
至於孩子害怕上學,害怕考試,那大概是他在學習上遇到了什麼麻煩,這就需要找出問題所在,幫助他迎頭趕上,從易而難,逐步建立自信。這樣,害怕心理也就會自行消失。
要徹底克服害怕與膽怯心理,最根本的是培養孩子具有堅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也要信賴別人。
3.怎樣克服孩子早上賴床的習慣
在許多家庭中,早晨有如衝鋒陷陣的戰場。父母一方麵忙著自己梳洗上班,預備早餐;另一方麵得迅速將孩子弄妥,讓他趕及上課時間。這邊,大人是開始忙碌的一天;那邊,孩子卻依然戀在他們的被窩裏,對大人的催促愛理不理,起床後也是懶洋洋的,急得父母常處於緊張和沮喪的狀態。
其實,父母是做了太多不必要的服務,過度的擔憂與關懷隻會加重孩子的依賴性。就讓他麵對自己賴床的結果:來不及吃早餐,上學遲到受老師責罰。讓他明白準時起床是他自己的事,應由他,而不是父母來承擔自己行為所帶來的結果。
父母首先要放寬心情,以冷靜而堅決的態度對待孩子懶散的習性。與孩子一起坐下來,討論早上起床最適合的時間,讓他了解生活上的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時間,就此推算出一個合理的起床時間;如果試驗一兩天後發覺時間不夠用,再討論訂出一個更早的起床鍾點。
既然已訂出了起床時間,孩子就得按照自己定下的安排照著去做。父母可以給他一個鬧鍾,教他使用,一旦鍾聲大作就得起床;如果不喜歡用鬧鍾,可以告訴他每天早上隻叫他一次,違者自誤。這時,父母要做的是靜觀其變,不要再對起床的事囉唆嘮叨,讓孩子嚐嚐睡過頭的自然結果。
如果孩子因時間緊迫而沒吃早餐,父母也不要過慮,偶爾餓一兩頓並不會有什麼傷害。但孩子會因此獲得教訓,親身體驗自己行為的後果,並要對自己行為負起責任和付出代價。最初時孩子會哭哭鬧鬧,父母必須堅守原則,有信心地實施這種方式至少一兩個星期,就會發現孩子漸有改進,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
為了不讓孩子養成賴床的壞習慣,父母一定要認識到,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才是好的生活習慣,人體生物鍾也較有規律而不紊亂,有利於身心的舒適和健康。又由於各種工作、學習活動都按計劃進行,學習、工作的效率也高。孩子不賴床,他才能較好地避免懶散的習氣,從而形成積極學習、勤奮向上的良好品性,有利於他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