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在認真閱讀文章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概括出段落大意,再把各段段意連起來,歸納一下,就能得出主要內容了。所以,能較順利地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跟分段寫段意的學習有著較密切的關係。
第二,運用分析課文中關鍵的詞句或段落,以及思考課後的思考題等方法,歸納文章的重要內容。
第三,有一部分課文從課題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幾種方法都要求孩子在認真審題、認真閱讀後使用。讓孩子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使孩子較準確地理解課文,也可提高分析、綜合的能力。
在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之後,進一步了解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文體不同,中心的表達也就不同,比如寫事的文章就要抓住事情發展的過程來抓文章的主要內容,寫人的文章就要通過一件事中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質,寫景的文章就要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歸納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在文章中找中心句。
第二,課題點明中心。
第三,看看課文是圍繞一個什麼意思寫的,這個意思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所以在掌握中心思想時主要是讓孩子深入理解文章內容,了解作者思路,分析寫作目的。對寫作目的來講,每篇文章都是非常明確的,主要抓住文章是歌頌、讚美,還是揭露、批評,正確地掌握了寫作目的,那麼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自然而然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4.幫助和鼓勵孩子消滅錯別字
有些孩子經常寫錯別字,比如把“娛樂”的“娛”寫成“誤”,把“派遣”的“遣”寫成“遺”……這樣,不但字音變了,字義也變了。如何幫助孩子消滅錯別字呢?要消滅錯別字,首先要教孩子對學習認真和細心的態度。有些孩子因為貪玩,把做作業當成一項負擔,他們往往急匆匆地把作業趕緊寫完,算完成了差事。這樣不認真對待複習和作業,自然潦草並且錯別字很多。所以,家長的第一任務是幫助孩子端正學習態度,使他們認真、細心地做好每一篇作業。
在端正了孩子學習態度的基礎上,對那些容易寫錯和混淆的字,再教孩子一些具體的識別和記憶方法。下麵幾種對容易寫錯和混淆的字的記憶和識別方法,不妨讓你的孩子試一試:
(1)記字義
許多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字的偏旁部首往往能表明這個字所指的意思。如“扌”旁往往與“手”有關,“氵”旁往往與“水”有關,“日”旁往往與“太陽”
有關……像“清”,右邊是字聲,左邊是字義。“晴”、“請”、“情”這些字,四聲雖然變了,但字義往往離不開偏旁所說的意思。
(2)記字形
有些字看起來差不多,要注意區別它們不同的地方。如“冠”與“寇”的區別:“冠”上麵的“冖”代表帽子,“寸”是由“手”演變而來的,這個字表示手拿帽子放在頭上。“寇”字上麵的“宀”代表家,“攴”是由“戈”演變而來的,“戈”是指古代的一種兵器。這個字是表示一個人手拿武器闖進家中的意思。明白了這個字的原意,就不會寫錯了。
(3)記字音
有的孩子時常把同音字和近音字用混了。因此,要注意辨記這些字的用法。
像“部署”的“部”與“布置”的“布”,“部署”的“署”與“暑假”的“暑”,這些字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要注意分清。也要辨清字形相近而字音不同的字。如“崇高”的“崇”,念chóng,“鬼鬼祟祟”的“祟”念suì。
為了減少錯別字,寫字時,不要有差不多的想法,要養成多動腦、多記、多分析的習慣。這樣,錯別字就會減少了。
——家教忠告
5.增強孩子對語文知識的記憶
記憶就是個體對客觀事物的識記、保持和再認、再現。通俗地說,也就是把知識、經驗等信息儲存在大腦中,需要時可以把它們再現和複製出來。
孩子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正是主要靠記憶來完成的。因為,就語文知識的特點,要想學好它並無什麼技巧可言,唯一的途徑就是大量地閱讀和記憶。因此,培養孩子對語文知識的記憶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要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就要了解孩子不同年級記憶的特點。小學不同年級學生的記憶的特點是不同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事物缺乏理解,大都以機械重複的方法記住事物的;而到了中、高年級,隨著知識的增多,對事物的理解逐漸增強,可以把機械記憶和理解結合起來,增強記憶效果。
比如,人類的各項活動都需要機械重複地記憶,如電話號碼、曆史年代、住址、郵編等。在低年級語文課的學習過程中,拚音、生字、古詩都是以機械記憶為主。但機械記憶並不等於就是死記硬背,也可以從中找出一些記憶的規律。如,可以把新知識結合孩子已有的舊知識,把它們聯係起來,從而提高他們的記憶能力。比如,家長在教給孩子一首古詩時,可以先把古詩的意思講給他聽,再讓孩子自己朗讀幾遍。這樣,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機械地記憶,就能比較快地記住新知識。如果隻單純地重複,雖然也能重複,但保持的時間不會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