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幫助孩子學好語文的有效方法(2)(3 / 3)

孩子上學後可以要求他背誦所學的大部分課文,有些重點課文應要求背得十分準確;還可以利用課餘時間要求孩子背誦一些名家名篇。背誦是學習語文的基本功之一,當背誦積累到一定的量,對孩子的理解、分析、評價能力自然會有好處。

當前,語文教學提倡大語文觀念,就是要引導學生內外結合,拓寬視野。孩子閱讀能力的提高,要立足於學校、課堂、書本,但不能拘泥於書本,要放眼於課外、書外,善於觀察分析周圍發生的事情。從許多優秀學生的成長過程看,他們都廣泛涉獵了古今中外、各種門類的書籍,他們都把看報刊、看電視、假期旅遊、社會實踐當作語文學習的大課堂。

引導孩子多動手、多動口也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把讀書得到的精彩描寫、名言警句、心得體會及時寫在讀書筆記和日記中,這對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3.指導孩子學習抑揚頓挫地朗讀

朗讀就是放開聲音去讀。其最突出特點就是發出聲音,有發音器官參與活動。朗讀就是要把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書麵語言再恢複為有聲的語言,用聲音再現出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在朗讀的過程中,眼、腦、口、耳等器官同時參加活動,協調配合:先由眼睛接收文字符號,由視神經傳導到大腦,大腦有關區域產生興奮加以識別,再支配發音器官讀出相應的聲音,聲音再由耳朵接收回來到大腦加以驗證。由於朗讀需要發音器官的配合,對於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有一定作用。

由於朗讀能通過聲音和語氣等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有人便把朗讀對文章的作用比喻為如同給黑白照片塗上了色彩,給靜物注入了生命力。另外,由於朗讀時字字都要讀到,加上口和耳等多種器官的參與,這樣有利於加強記憶。正因為如此,朗讀在我國語文教學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朗讀不僅僅是把文章讀出聲音來就行了,而是要把文章中單靠文字所無法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義表達出來,既涉及到讀的技巧,又涉及到對文章的領會程度,因此並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下工夫訓練才行。在朗讀訓練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發音正確、清楚

發音正確、清楚,這是朗讀的基本要求。發音正確,一是說不能把字讀錯,特別是對形近字要注意分辨,對多音字要能按字義確定讀音,如“曲折”中的“曲”讀“qū”,不能讀成“歌曲”的“曲(qǔ)”。不認識的字不能亂猜,讀不準的字,要勤查字典。

讀音清楚就是要求每個字的聲、韻、調都要讀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兩可,似是而非。聲母讀得短促有力,韻母讀得充沛響亮,聲調要準確到位,音節要界限分明。不然吐字不清,模模糊糊一大片,就不可能把文章的內容表達清楚,更談不上思想感情了。另外還要注意讀時不能丟字、加字,也不能顛倒或錯行。

(2)輕重、停頓要準確、合理

輕重是指詞、句、段中輕讀和重讀的處理。在漢語中,輕重音的變化也是表達意義的一種手段,這在字麵上是無法看出來的,隻有通過朗讀才能表現出來。在朗讀中準確地掌握好輕重音,不僅可以更好地表達文章的內容,而且還可以突出重點,使語氣生動活潑。

在朗讀時需要輕讀的地方不多,除了有些詞語中的詞頭詞尾讀輕聲外,主要是有些特殊的內容,如表示安靜、輕微等方麵內容時,便可讀得輕一些。例如“廣場回音:‘嗬,輕些呀,輕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見外賓,他正在政治局出席會議……’”這裏就不能讀得太重。而文中需要讀重音的地方,相對來說則比較多,具體可分為詞語重音、句子中的意群重音、感情重音等。詞語重音有一定規律,也是一種語言的習慣,一般是固定不變的,如“毛筆”、“鋼筆”,重音都在“筆”上;而“石頭”、“木頭”,重音則分別在“石”和“木”上。句中的“意群重音”一般都讀在句中意思相近或相關的一群詞或短語上,如:“他今天打球、借書、上街、練琴,簡直忙得不亦樂乎。”句中的“球”、“書”、“街”、“琴”就是一群重音。感情重音,是根據句子表達感情的需要而重讀的音節。如:“這天夜裏,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蜜蜂。”這裏作者對“小蜜蜂”無比讚賞,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要重讀。感情重音有時因感情充沛,要重讀的不隻是一個音節、一個詞,有時甚至是整個句子。

停頓,就是在朗讀過程中詞語、句子之間的間歇,也是語音節奏的一種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