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指導孩子對數學複習性地“讀”
數學複習的基本要求有三:一是查漏補缺,鞏固記憶,係統地掌握所學知識的內容;二是全麵地了解知識的內容關係與聯係,幫助學生形成整體性的認識結構;三是“由厚到薄”,概括提高,掌握規律性的知識,提高靈活應用的能力。根據複習活動的任務與要求,家長應給孩子指導複習性的讀書方法,具體說來,複習性的讀書方法應把握下列三點:
√ 係統讀書,重點加工補課,使知識長鏈中的各個環節沒有斷裂現象,牢固地掌握知識的係統性。
√ 結合讀書,係統梳理,把握知識的脈絡,使零星所學到的知識,能縱橫貫通,呈網絡結構。
√ 在讀的過程中,鑽研探索,區別異同,知道各部分知識發展和轉化的規律,提高綜合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此外,複習性地讀,還必須有重點地整理讀書心得筆記。至於複習性讀書時間的安排,以及讀、研、練的結合,也要科學合理、係統安排。
四、通過數學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
數學學習的學法指導像其他學科學習的學法指導一樣,也要重視讀書方法的指導。這樣就能給孩子一把求知的鑰匙,讓孩子自己去打開數學知識寶庫的大門。
1.訓練孩子“分析與綜合”能力的方法
分析思維是從未知向已知進行思考從而尋求解題途徑的數學思維方法,綜合思維是從已知向未知進行思考從而尋求解題途徑的思維方法。
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家長便可以通過以下過程進行學法指導,培養孩子的分析思維和綜合思維,引導他們通過數學思維主動獲得新知:
(1)複習分數基本性質。
(2)計算,並說明算理強化知識連接點。
①58+18②810-710(3)改變①②題為③④題在知識連接點上引起矛盾衝突,創設問題情境。
③58+13④45-710問:能用①、②題的方法計算嗎?為什麼?
(4)誘導舊知新知遷移。問:能否想個辦法使它們也能用解①②題的方法計算?
(5)說出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法則,進行分析、綜合。
2.訓練孩子“比較與鑒別”能力的方法
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異同、區別其正誤、優劣的一種認識方法。人們認識一切事物,都是通過一些事物與另一些事物相似或不相似的比較活動來實現的。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鑒別是運用數學知識對數學現象進行判斷的一種思維活動。
孩子學習數學,由於其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容易引起泛化和消退現象。對數學概念的掌握,在初期階段一般都有泛化的傾向,這種泛化,或是隻注意與自己生活比較密切的屬性,忽視其他本質屬性或把非本質屬性當作本質屬性,或把表麵相似而本質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為了使“泛化”變為“分化”,這就要求家長不斷訓練孩子的比較與鑒別的能力,以鞏固和強化在學校學習的內容。家長可通過多種指導和訓練孩子學習比較與鑒別的思維方法,如概念比較(倍數與約數、奇數與質數、偶數與合數、整除與除盡等等)、解法比較(一題多解,有優有劣)、形體比較等。
3.訓練孩子“抽象與概括”能力的方法
抽象是在思考中抽出數學現象之間共同本質的屬性,並把它與其他屬性分離開來的思維活動。概括是在思考中把抽象出來的各種對象或數學現象之間的共同的本質屬性結合起來的思維活動。在掌握數學概念與原理的過程中,抽象與概括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要幫助孩子掌握三角形的概念,首先就要引導孩子分析各種各樣的三角形,進而摒棄邊的長短、麵積的大小、角的度數、三角形的位置等非本質屬性,抽象出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共同的本質屬性。在此基礎上,依據他們分別所具有的本質特征歸類概括,使孩子全麵掌握三角形的概念。這樣,不僅有利於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而且有效地訓練了他們的抽象與概括思維,使其逐步學會運用這種思維方法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