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土狼、獅子與綿羊(1 / 1)

土狼、獅子與綿羊

銳觀察

作者:肖知興

土狼階段是靠人海戰術衝鋒陷陣,獅子階段是基於流程的按部就班,“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再往下的一個更高階段是綿羊階段。

七八年前發表的《土狼向獅子的演進》仍是關於華為這家因低調而神秘的公司的最好報道之一。華為著名的“狼文化”也因之開始得到大眾的關注。在該文看來,土狼(一種鬣狗)的長處在於建立在主觀能動性基礎上的團隊精神和戰鬥精神,“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狹路相逢勇者勝,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但與獅子(跨國公司)相比,他們缺乏的是這些跨國公司建立在長期職業化沉澱基礎上的模板化、流程化、係統化的精細管理。華為向以IBM為代表的跨國公司學習集成產品開發(IPD)、集成供應鏈(ISC)、集成財務服務(IFS)等管理流程,是他們從土狼向獅子的演進,從靠work hard(苦幹)到靠work smart(巧幹),從靠motivation(動力)為主到靠capability(能力)為主的管理模式轉變的關鍵。

2004年,一本麵目模糊的小說《狼圖騰》很蹊蹺地吸引了很多經理人的注意,狼文化成為企業界的一個熱點。張瑞敏推崇狼,任正非推崇狼,有任張這樣的人做背書,管理圖書和管理培訓產業如神附體,大力宣傳狼文化,狼性總經理、狼性生存、狼性法則……神州上下從此一片鬼哭狼嚎之聲。如果說任張兩位還是強調在工具層麵向狼學習,這一波狼文化狂潮卻把問題變得複雜化了。狼的貪婪自私、凶殘暴虐被包裝成了“強悍進取的精神”,對渠道和客戶榨幹吸盡,對競爭對手趕盡殺絕,甚至對員工也是大行洗腦之道,在前進、占領、消滅、犧牲等令人血脈賁張的軍事用語的動員之下,員工紛紛化做炮灰,背後是偷著樂的老板數錢數到手軟,一將功成萬骨枯。

其實,這年頭,老板可以在上麵務虛,但說歸說,如果沒有務實的分享機製作支撐,年輕人一時激動之後,也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容易上當。所以,雖然關於狼文化的書籍、培訓教材大賣,但卻沒有幾家企業能真正建立起像華為一樣的狼性戰鬥團隊。最後引起大眾對狼文化反思的還是華為的幾樁過勞死事件。

所以,如果說企業能力發展的土狼階段是靠人海戰術衝鋒陷陣,獅子階段是基於流程的按部就班,“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再往下的一個更高階段是綿羊階段: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天高地遠,風吹草低見牛羊,羊群像倒映在湖心的白雲,飄過來,飄過去,勝似閑庭信步。這種“悠閑”背後有三個原因:第一,通過長期的職業化的積累和沉澱,所有流程(包括自我提高的流程)都已經做到了最優、最短、最簡,不會忙亂;第二,企業在行業內、在市場上的控製力大增,供應商、渠道商、競爭對手都對該企業奉若神明,不敢輕易在太歲頭上動土,不需忙亂;第三,企業成為行業領頭羊後,專注於創新性工作,“正如美妙的音樂來自於鬆緊適度的琴弦,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妙的創意同樣來自一種有張有弛的、健康的、平衡的生活狀態”,必須不忙亂。

商業界的第一要義是價值創造,而不是價值掠奪。狼文化所宣傳的強悍、攫取、狡猾、凶殘等,正是在這個最核心的問題上模棱兩可。中國文化,不管是大傳統還是小傳統,缺的從來不是貪婪和欲望,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這些欲望限製在一定規範之中,保持其生產性,不讓它們越過堤壩而泛濫成災。“君子愛財”沒問題,問題是如何做到“取之有道”。多少年來,我們一直缺的就是這個“道”,一套共同的、被大家公開和私下都接受的原則及價值觀。大多數中國人公開講的東西一套又一套,一會兒儒家,一會兒道家,但真正深入人心的卻是一種崇拜暴力最強者、成王敗寇、有奶便是娘的市儈文化和生存哲學(也就是王學泰老先生再三論述的遊民文化、流氓文化和痞子文化)。

文明的發展不是所謂狼性與羊性的平衡、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平衡,而是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觀,然後不折不扣地堅持下去。好東西如果別人先找到,我們承認落後一步就是;反正價值觀這種東西,你承認就是你的,沒人能搶走;臉皮厚點,給它們換個名目,號稱我古已有之,也是人之常情,別人也拿你沒辦法;如果非要因為別人先找到,就宣稱不要這些東西了,甚至旗幟鮮明地反對這些東西,偏激地去強調所謂“自力更生”、“主體思想”等,往簡單裏說,是有點孩子氣,往複雜裏說,是自虐狂,自己不把自己當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