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D打印離我們有多遠(1 / 1)

3D打印離我們有多遠

銳觀察

作者:王安

3D打印帶來的影響是顛覆性的,但是實現成熟產業化的目標還需要較長時間去克服技術、經濟、社會層麵的種種挑戰。

3D打印技術原指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技術中的一種,現在普遍被用來描述增材製造行業。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3D打印技術就已經出現,由於技術、經濟等因素的限製,沒有對現有生產模式產生質的改變;而進入2012年之後,隨著美國一係列製造業振興計劃的宣布,3D打印作為其中製造業振興的新技術而備受關注,由一個冷門的名詞變得家喻戶曉,資本市場也對相關公司看好。反思其發展曆程,不由得懷疑這一次的火熱,到底是概念炒作還是3D打印已經成熟,可以承擔改革重任?

3D打印發展區域現狀

美國和歐洲在3D打印技術的研發及推廣應用方麵處於領先地位。美國是全球3D打印技術和應用的領導者,歐洲十分重視對3D打印技術的研發應用。除歐美外,其他國家也在不斷加強3D打印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澳大利亞近期製定了金屬3D打印技術路線;南非正在扶持基於激光的大型3D打印機器的開發;日本著力推動3D打印技術的推廣應用;3D打印在中國還處於初級階段,但市場快速增長,已有幾家企業利用3D打印製造技術生產設備和提供服務。

從發展情況來看,3D打印目前仍停留在“高級玩具”階段,並沒有實現成熟的產業化。但是,各個區域都非常認可3D打印技術可能帶來的改變,這些改變將如何影響現有生產、經濟、社會模式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3D打印帶來的影響

規模經濟是現在製造業的典型特征,但是資源的製約、成本的提升使得規模經濟愈發的不明顯。而現實中,分布式則成為新興模式的代表,從分布式能源到雲計算,從工業機器人到3D打印,這些都是分布式的具體應用,而通過分布式之後重新組合的規模經濟提升了資源利用率,降低了成本開銷,可以說是下一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形態。

3D打印模式是個體化的最好體現,也是製造業可以采用的生產方式,拋棄了工廠大規模製造的雷同形式,具有個性化、小型化、節約化的特點。隨著3D打印技術作為的日臻完善,實用性不斷提高,能夠逐步取代一部分現有生產方式時,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序幕就被拉開。但不能忽略的是,要改變現有的生產模式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目前,3D打印技術已在工業設計、模具製造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也正朝著消費品製造、功能零部件製造、組織與結構一體化製造等領域加速發展,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這意味著一些製造業可以遠離低成本勞動力聚集地,重返更靠近消費者的地方,這些變化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經濟模式,成為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3D打印麵臨的挑戰

耗材:目前應用於3D打印的耗材非常有限,現有的市場上的耗材主要應用於模型、玩具等輕工業民用產品領域,離汽車、航空等領域還較遠,而且即便耗材研發成功,規模化生產、材料配比等都是問題,可以說,耗材對3D打印技術應用和發展起決定作用。

工藝條件:較好的流程控製將減少設備故障時間,而這是目前許多機器和工藝麵臨的主要問題。其次是工藝理解與建模,要了解和預測材料性能(如表麵粗糙度和疲勞性能),就需要有3D打印工藝的新物理模型。

成本因素:3D打印機的價格已經下降,但單個商品的製造成本依然得不到解決。使用3D打印機製造商品,沒有規模經濟的紅利,使單獨製造一件商品的成本,遠高於規模製造大量商品後均攤到每一件商品的成本,而消費者更容易選擇價格更低質量更有保證的方式。再者,3D打印前期需要大量投資,而資本回報率不夠樂觀,很難吸引資本力量大規模加入。

傳統格局難以改變:大規模生產的優勢在於重複製造與標準化,而3D打印則有利於個性化與定製化。目前的需求聚合是以規模化為主的,普通企業和個人要依據個性化和定製化完成需求聚合非常困難。

從3D打印麵臨的挑戰來看,3D打印距離能夠改變現有生產模式、轉變消費觀念還有很長距離。但是,3D打印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預先培養、扶植壯大3D打印產業是搶占下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