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活動又接踵而至。有政府部門的,有行業協會的,有企業家沙龍,有供應商請吃飯,最重要的還是答謝客戶。老徐有個朋友,做裝飾設計,時不時總能拿到一些“福利”項目,比如穩賺不賠的政府辦公樓內裝飾,政府特批的公共場所的防火內飾,等等。
前兩天朋友還很苦惱地問他,今年中秋送什麼答謝這些政府部門的“老關係”。當時老徐問,你去年送的什麼?朋友答,就在中秋節送月餅的時候,把其中兩三個月餅換成用純金打造的“月餅”。“這年頭誰還吃月餅?萬一人家轉送出去怎麼辦?”“你傻啊?送的時候當然要暗示對方,裏麵是我的一點心意啊。”想到這兒,老徐笑了。看來,老板們都覺得直接送錢,麵子上太寒磣了。他不由得想給朋友打個電話,開開玩笑,“要不,咱們團購iPhone5?”
玩笑歸玩笑,老徐也在苦惱今年該怎麼答謝客戶。“答謝”,是為了鞏固關係。在中國,關係是什麼?老徐覺得,錢是必須的,不過,錢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人既是功利的,又是有感情的。客戶項目給誰不是做,憑什麼給你?“關係”就是這個鏈條中的關節,打通了關係,利益才能輸送。說白了,你要不是對方親近的人,對方還不敢收你錢呢。
當初老徐是以黑馬之姿殺人市場的。他拿下的第一個政府項目就是市裏某地標性博物館的建築設計。當時老徐公司還不大,因此拿下這個項目後,小小轟動了一把,很有些猜測流言。
老徐自稱沒有“幹爹”。不過“出道”前,他就已在市內某知名建築設計院坐上了副所長位置,他不僅業務出眾,尤其注重跟客戶搞好關係,“單飛”後,更將一批業內精英納入自己麾下。因為有這些過硬的關係,老徐早早收到風聲,而為了拿下這個項目,他甚至提早一年就開始通過各種管道進行“疏通”和“打點”。更絕的是,完成這個項目後,算上各種“打點”成本,老徐基本沒掙錢。
在中國,打造關係網的過程中,已經認識的人很重要。一段關係總可以帶來更多關係,最後構成一個關係網。這正是老徐所看重的。第一次與政府合作雖然沒有帶來利潤,準確地說,應該是他把利潤分配在了不屬於他的各個環節,但這無疑是一筆劃算的投資。因為它打通了各個關節,為老徐帶來了更多關係。
更重要的是,利益流通是雙向的,關係既能為老徐輸送利益,也能給他帶來現實的回報。憑借第一次建立起來的關係,那段時間,老徐相繼承接了好幾個政府工程項目,不僅收益頗豐,而且關係網不斷發散。
公司因此越做越大。這不,今天上午這個所謂招投標的政府工程項目,又是老徐公司的囊中物了。
送禮的學問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老徐公司的行政總監,每個月都有“花錢”的硬性指標。老徐的宗旨是:花!給我可勁兒花!花不出去扣你工資!
他聽過江湖上最誇張的段子是,北京某上市公司老板為了拉近與某主管政府部門領導的關係,不惜通過各種管道打聽該領導的行蹤,打聽到了某領導某年某月某日去某地出差,乘坐哪班飛機,下榻哪家賓館,遂買下其所乘航班所有頭等艙機票,親帶部下安坐於其周圍,途中與該領導套近乎,然後在其下榻賓館繼續公關。
人家身家上百億都敢這麼幹,我為什麼不能?對這種大手筆,老徐自然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不過,他更以為,對像他這樣的小老板來說,生活點滴才見人情,僅靠臨時的公關是遠遠不夠的。絕不是“別人能為我做什麼?”而是“我能為別人做什麼?”不求回報,不著痕跡就讓對方欠了你的情,日積月累,當你有求於他時,才能順理成章。這與其說是送禮,不如說是送“情”。老徐為黃總“生日”埋單,送黃總生日禮物,即是如此。
老徐自有一套送禮學問。首先看你送什麼人。去年,市裏一個大型商業地產項目開始招標,應者強手如雲,不乏跟這家房地產企業打過好幾次交道、關係匪淺的建築設計公司。老徐沒有必勝的把握。即便他能通過各種關係請動這家房地產企業的老板,就一席飯吃下來,對方未必特別重視。何況,你請吃飯,別人也能請吃飯,你送禮,別人也能送禮,說不定飯更貴禮更合心意,以致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