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正確對待家庭生活(1)(2 / 3)

經濟地位對於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影響,常被擺在首位,事實似乎也是這樣,男女雙方,誰掙的錢多,誰的話語權就更大。可是,就一些調查統計的資料來看,經濟地位和家庭地位並不是絕對的正相關,甚至無法斷言,在多數情況下前者對於後者的決定性關係。知識理論越是發展完善,經濟決定論提供的單一視角越是無法滿足學者甚至是一般人對於現象的認識。隨著女性解放和更多的女性在職場上的成功,女性和男性收入上的差距正在減小,收入增加對於婦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支撐作用是無法否認的。

但同時我們也該看到,不少收入不菲的女性,甚至是女強人,她們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據調查,女強人們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並沒有發生變化。談到家庭角色,男與女的差異似乎源自天然的生物本性的差異,穩定的居於一地的采集工作和女性在生育過程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似乎注定了女性應當在居住地擔起撫養孩子還照顧老人的責任。男女之間本來的精力差異並沒有世人所想的那樣大,隻是女性同時還要負擔家庭生活的重擔,原本就有限的精力無法滿足工作女性相對龐大的角色集。如此,社會上許多崗位的招工要求“限招男性”便容易理解,社會並不是不承認女性與男性有著相同的工作能力,而是深知女性無法像男性一樣拿出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職場。

另有資料顯示,盡管在“男主外,女主內”的中國社會,女性在家庭經濟生活中的角色,也僅限於管理而不是支配。男人把工資交給妻子,作為日常開支和儲蓄用,而家庭經濟中的重大決策卻在多數情況下由男方主宰,這不能不說是男權社會的騙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獨生子女的出現,擁有一個孩子的家庭無法對子女進行財產繼承的選擇,女性較從前更容易得到父母的饋贈,這無疑是女性地位提高的助力,通俗的說,有了錢,女性說話腰杆更硬氣。

“幹的好不如嫁的好”、“男主外,女主內”、對於傳統家庭浪漫分工的向往,文化對於女性家庭地位的影響是巨大的。受種種觀念的影響,不少女性自己不想在職場立身,把“立業”的任務完全移交給了另一半,也就是自動放棄了可能的話語權。中國傳統文化對婦德的要求,總是要求女性做出各種犧牲,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投入明顯多於男性,卻由於整個社會倫理的舒服而自動放棄了對自身權利的訴求。可以說,社會倫理對於女性的約束如不放鬆,婦女很難無顧慮的走出家庭,而平等也就無從談起。在男人中流行一時的擇偶標準“江浙人,普通話,新思想,舊傳統”正是反映了不少男性對於女性的基本訴求中包含了要求女性容忍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傳統文化對女性思想的麻痹,其直接的作用就是削弱了社會和家庭兩性關係的對應,否則女性在家庭中遭遇的情形不會比在職場上遭遇的更遭。中國的女性,缺少對自身解放的自覺,缺少反抗的意誌,這或許是苛求,也可能是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在短期內很難動搖。

男人要增進家人間的親密感

家庭問題專家認為:一個家庭的牢固程度和幸福程度,從根本上講,取決於其成員在感情上的親密程度。為此,他們提出了增進家人間親密感的幾條建議。

騰出時間與家人團聚

一位國外的父親曾問兒子:“家裏人最使你難忘的回憶是什麼?”兒子不假思索地說:“我參加童子軍集會那天,你開車接我回家途中,特意把車停下,去幫我逮那隻美麗的蝴蝶。”這事他父親早就沒印象了,但對兒子來說,卻作為一件最令人激動的往事深深刻在他的記憶裏。因為,他知道父親總是很忙的,原本以為父親不會停下汽車的,在他看來,父親這一舉動無疑是說:“我喜歡你。”一些家庭的牆壁上,常掛有一張大大的日曆,假若某天全家都有空閑,便在日曆上將這天畫上一個大“×”,表示這時間專門留出來供家人團聚。在日曆上打上記號,是為了提醒大家不得侵占它。

加深相互了解

一些心理學家說:“人們對自己喜愛並與之朝夕相處的人,在某些頂頂重要的事情上常常不甚了解,比如父母們經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實際的家庭瑣事上,如對家裏人食物的好惡、生活的不同習慣等可以了如指掌,卻往往忽略了與子女在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和溝通,一家人在心靈深處甚至可能陌同路人。所以,一個家庭不妨每隔一定時間,全家人坐下來談論一下各自的希望、目標和各種喜怒哀樂。這樣可以加深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增進親密感。達到這種目的的惟一途徑,是從互相提問入手,如你最美好的回憶是什麼?最讓你煩惱的事情是什麼?你有什麼信念?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信念?等等。交談時,應當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並且不得有外人在場,同時,發問者不要指望對方立即作出回答,或站在你的角度來回答。在此過程中,務必專心致誌地傾聽,切不可隨意下結論或冷嘲熱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