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渡難關
有些父母在遇到像生病、經濟拮據、親人亡故這類令人沮喪的事情時,總是想方設法不讓孩子知道。對此,心理治療學家指出,如果孩子已經懂事了,父母卻不讓其了解家中煩憂的真相,他們往往會認為父母瞧不起自己,從而產生一種被拋棄般的失落感。
假如能在一種充滿撫愛和關懷的氣氛下進行的話,不妨讓孩子直麵親人亡故的現實——這是相當重要的。孩子的父母、兄弟姐妹或祖父母患了重病,若叫他(她)跑跑腿、接接電話,將會使他(她)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即便孩子年輕尚小,如果帶上他(她)作一次短暫的探望,也會使罹病臥床的親人感到莫大的安慰。
充分利用吃飯時間
縱然是最為繁忙的家庭,每周至少應擠出一兩次時間,讓全家人享受一頓輕鬆愉快、豐盛可口的晚餐。一般說來,吃飯時間通常是一家人談興最濃的時候。怎樣利用吃飯時間,爭辯還是懇談,訓斥還是誇獎,這是衡量家人之間關係親密與否的絕妙的溫度計。鼓勵子女不時邀請朋友來家吃飯,也是密切家庭關係的途徑之一。這樣做的好處在於,父母由此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家庭成員。
開展挑戰性的活動
最好是選擇一些人人都喜歡、能參加的活動,以便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使之各顯身手,共享歡樂。不妨讓孩子們試試種植菜園,布置影集,或是學著烙餅等。
一位父親追憶,當他同兒子終於做好一張餐桌時,兩人是多麼的開心:“我們在6個月前開始籌劃,搜集木材。幹完活計後,我們爺兒倆不禁心花怒放,相視而笑:‘哈哈!我們成功了!’”
舉行儀式
一位朋友去某家參加生日宴會,賓主圍坐在餐桌四周。大家正等著上生日蛋糕,一個孩子忽然站起來,一本正經地喊道:“全體起立,齊步走!”於是,他們一家子都笑嘻嘻地站了起來,來客也跟著效法,隨主人依次通過寬敞的房間。事後,主人向來客解釋道:“這是我們的傳統。孩子們小的時候,每次吃飯老是坐不住。我跟妻子便想出一個辦法:吃過甜點,先叫他們列隊繞房子走一圈,待其精力分散些,再吃正餐。孩子們長大成人後,每逢特殊的日子,我們依舊保留著這一傳統。我深信,我們一家之所以親密無間,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於此。”其實,許多場合都可以舉行儀式——小到平常合家爭講笑話趣事,大到每年一度的春遊野餐等。儀式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僅僅表現在說些什麼做些什麼,而且還表現在大家共同經曆這些程序時,會由衷地產生一種“我們”的感覺。
一起玩遊戲
即使年齡不大的孩子,也可以參與諸如下象棋、打撲克之類的遊戲。遊戲或活動本身倒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它為家庭成員提供了一個純粹以娛樂來融洽關係的機會。
睡覺前講故事
孩子臨睡覺時,有父母在場能夠減輕以至消除小孩子常有的恐懼感。父母如在此時講故事給孩子聽,不但可使孩子放心,盡快入睡,而且還能加深彼此間的親情。小孩子特別喜歡聽有關他們所熟悉的人的故事,譬如媽媽和爸爸是怎麼相識的,爺爺當年是如何開始做生意的,等等。這類故事會使孩子們感到格外親切。如果孩子較大了,父母則又通過在睡覺前與之閑聊代替講故事。這樣與孩子在一種親切、鼓舞的氣氛中交談,父母不僅可以窺探到孩子的心事,有時甚至還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共享工作和學校的生活
在雙職工家庭裏,孩子往往會產生一種同父母的隔離感。如有可能,父母不妨帶子女到自己單位去瞧一瞧,好讓其對父母親的工作有個大概的印象。
通過跟孩子談論你的工作、成就和挫折,你可以讓他們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你將會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觀。與此類似,父母對子女的學校生活表現出興趣,也有益於增強兩代人感情上的親和力。
保持聯係
當孩子離家去念大學,父母出外辦事或祖父祖母均不在時,可以借助下列辦法來維係家人之間的感情紐帶。
經常寫信,寄明信片及其他物品(如照片、剪報等)。誰不樂意收到郵件呢!
寄送錄有親人聲音的磁帶。聆聽親人的娓娓話語,遠比讀信親切得多。父母可把過生日或家人歡聚的實況錄下來,寄給異鄉之子女。
寄發循環簽名信。如若子女不在一地,父母可采取循環簽名的方式:即讓每個人都提供自己的近況,簽上名後,郵給下一位家庭成員。如此循環往複,最好再返回給父母。
女性要創造快樂的家庭氛圍
辛苦地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中,給大家一個笑臉,氣氛會立刻變得活躍。給大家一個笑臉,給自己一個笑臉,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才能有幸福開心的家庭生活。
怎樣才能控製好自己的情緒,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大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