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外孫王效芝:自尊自強,不喜歡拋頭露麵(1 / 1)

毛澤東外孫王效芝:自尊自強,不喜歡拋頭露麵

特別策劃

王效芝,1972年出生,他是李訥的兒子,原名徐小寧,後改名王效芝,效仿其外祖父毛潤芝的意思。王效芝繼承了毛家自尊、自強的個性,不喜歡拋頭露麵,並選擇了一條與父母完全不同的獨立生活道路:下海經商。

李訥簡樸的婚禮

1965年暑假,李訥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分配在《解放軍報》當編輯。1966年,26歲的她,擔任《解放軍報》總編輯。此時,她化名“蕭力”,亦即“小李”的諧音。

不過,李訥沒幹多久總編輯,就被毛澤東調去當聯絡員。她可以隨便進出各大學,“摸”來準確的情況,向父親彙報,使毛澤東了解“文革”的脈搏。

1970年初,毛澤東讓李訥到井岡山那裏的中共中央辦公廳“五七幹校”鍛煉。隨後,年已30的李訥,跟“五七幹校”中的小徐相愛了。小徐在北戴河管理處當服務員。毛澤東應允這門親事。不過,婚後不久,李訥和小徐性格不合,彼此分居。但李訥已懷孕,不久生下一子。

李訥的兒子名叫徐小寧,聰明活潑,小時候經常給人說:“我外公是毛主席。”

母子倆相依為命

後來,李訥回到北京。從1973年起,她先是擔任中共平穀縣委書記,後來成為中共北京市委書記(第一書記是吳德)。1976年,毛澤東去世,江青被捕,李訥跟兒子默默地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小院裏過著平常人的普通生活。

1985年,經毛澤東衛士長李銀橋介紹,她和王景清結婚。王景清在上世紀40年代曾在延安中央警衛團工作。後來他擔任怒江軍區參謀長,跟妻子離異。王景清為人憨厚、善良,細心地照料李訥,使她在孤寂中得到了安慰。

李訥把徐小寧改名王效芝。芝,即毛潤芝之意。她要兒子效仿外公毛澤東。王效芝從北京市旅遊外事服務職業中專畢業後,選擇了一條與父母完全不同的獨立生活道路。

“做一個普通的人,不要把我掛在你們的嘴邊上去唬人。”毛澤東曾這樣告誡自己的子女。王效芝繼承了毛家自尊、自強的個性。同幾位哥哥、姐姐相比,王效芝是最低調的一位,在媒體和網絡上拋頭露麵更是少之又

王效芝下海經商

王效芝的名字第一次見諸報端應該是1990年亞運會期間,新華社攝影記者唐師曾一張《毛主席外孫在亞運村》的照片,將其引入公眾視野。

當時的報道如此描述王效芝:

在運動員公寓10號樓裏,有一個默默無聞,但威信很高的服務員,他就是毛澤東的外孫王效芝。

18歲的王效芝是北京市外事旅遊職業學校的學生,自1990年5月份起由學校組織和同學們一道到亞運村服務以來,他就一直在10號樓裏任副領班。雖然是毛澤東的外孫,但在工作中,他卻從不搞特殊化,嚴於律己、以身作則、任勞任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同學和運動員的讚揚。

如今,下海經商的王效芝,一直秉承著毛家低調、踏實、穩健的風格,認真打理著自己親手創建的公司。見過王效芝的人以及這麼多年來他的商業夥伴對他的評價是:效芝是個內向的不太善於交際的人,但是他時尚健康帥氣的形象,加上他謙虛儒雅的風格,令人感到很親近。效芝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他的翻譯助理經常隻是做做記錄,效芝就自己與客戶談妥了生意。

他平時的生活很簡單,除了必要的應酬,基本上工作結束就回家了。他說,由於我特殊的童年環境,所以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家人帶來幸福,尤其要給我女兒最開心快樂的童年。平時在家裏的園子裏,王效芝自己種著一些花草、蔬菜、水果。隻要有朋友到家裏來做客,他定要挽起袖子,摘上自家種的蔬菜親自下廚做一桌香味無比的菜肴。

王效芝愛旅遊,所以經常給自己放個長假,帶著全家老小十幾個人出門遊玩。他調侃道,這個時候我就是個業餘導遊了。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王效芝與毛新宇夫婦以及表姐孔東梅一同到中華慈善總會,為地震災區群眾捐款10萬元。

(據《黨建文彙》《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