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遼寧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從這裏啟航(2 / 3)

建立責任製——明確工作職責。法庫縣針對各級代理員建立了相應的代理工作責任製,明確了代理員的職責。為了最大限度提高群眾的滿意程度,要求代理員在工作中要有“三心”,以“三不說、三做到”要求自己。“三心”是:工作要有責任心,幹一行愛一行,不斷總結,不斷改進,不斷加強;對待百姓要有愛心,牢記群眾工作無小事,要對群眾高度負責;為百姓辦事要有真心,把老百姓的事當成是自己的事去辦。“三不說、三做到”是:一不說“不知道”,做到對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悟在心裏、記在腦中,解答清楚;二不說“不歸我辦理”,對非本窗口受理的業務做到指導到位,幫助聯係;三不說“辦不了”,對不符合辦理條件的事項,做到向群眾耐心解釋,明確告知缺少哪些要件或材料。

推行約束製——嚴控工作流程。各級代理機構均推行值班製、首問負責製、限時辦結製、抽查回訪製度,統一製定登記簿和承辦單,健全接轉辦製度,並實行無休息日服務製度,確保受理的申請件件有記錄,事事有答複。讓辦事的群眾得到兩個放心,一是不管工作日還是休息日,辦事一定有人接待。二是申請辦理的事項一定有答複,受理了就能辦成。另外,還建立了監督檢查製度,接受群眾對辦理情況的投訴和舉報;建立了回訪複查製度,定期對代理工作實施情況進行檢查,並在一定範圍通報檢查結果;建立了群眾評議製度,讓群眾參與進來,定期對工作思路、方法及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民主評議,及時查找差距、整改不足。

實行考評製——激發工作熱情。為保證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更好地開展,法庫縣財政每年撥付300萬元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經費,主要用於代理機構正常運行,代理員補貼、表彰等。縣委把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納入全縣績效考評工作範疇,製定了《法庫縣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考評辦法》,在加強對縣直、鄉鎮、村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督察指導的同時,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全方位多角度進行考評,並把考評結果作為評選“五個好”鄉鎮黨委、“五個好”村黨組織和基層滿意的縣直部門、群眾滿意的代理員以及代理經費發放的重要依據,大大促進了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規範化運行。

破解問題之二:

如何讓代理服務真正滿足群眾需求

在如今經濟體製深刻改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需求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層次也變得越來越高。如何使政府提供的服務符合群眾所需,這不但是一個能力問題,更是一個方向問題。法庫縣委在清楚把握縣情民情的基礎上,確定了把推動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促進和諧作為第一責任、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為切入點的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主體思路。

服務發展——讓群眾富起來。為了將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向推動經濟發展領域深化拓展,法庫縣逐步加大了科技服務和生產經營指導在代理服務工作中的比重。注重把黨性觀念強、致富本領強、奉獻精神強的“三強”黨員培養成代理員,使他們主動承擔起農業大生產領路人的責任。這些代理員做到了指導農民生產什麼心裏有譜,引導農民生產多少心裏有數,幫助農民推廣新技術心裏有底,群眾增收多少心裏有本賬。丁家房鎮大蛇山子村代理員、黨支部書記趙廣武是葡萄種植能手,他擔任代理員後,積極組織農戶參觀學習,為農戶提供葡萄種植的技術服務,幫助解決資金難題,在他的帶領下,該村已發展冷棚葡萄300多棟;孟家鎮黃花嶺村代理員徐永久,主動為70多戶養雞戶提供采購飼料、防疫、技術和銷售“四代理服務”,帶動了當地養雞業的發展。群眾滿意地說:“是全程代理讓我們開闊了眼界,打開了思路,找到了致富門路。”

服務穩定——讓群眾樂起來。各級代理員與群眾“零距離”接觸,他們說本地話,熟悉本地人,能辦本地事,在群眾中威望高,在代理工作中訪民情、察民意,能夠及時發現矛盾糾紛的苗頭,並發揮熟悉鄉土人情的優勢,采取有效措施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三麵船鎮三台子村代理員王鳳紅一直把促進社會和諧作為不懈追求,在婆婆66歲生日那天,村民劉某與弟弟因贍養母親的問題發生了矛盾,她解下圍裙立即去做工作。了解情況後,她嚴肅批評了兄弟倆因一點利益而不顧母親晚年幸福、傷害兄弟感情的錯誤行為,又語重心長地教育他們該如何孝敬老人、珍惜兄弟親情,不僅化解了一場可能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民事糾紛,也讓老人的晚年有了溫暖的歸宿。十間房鎮團山子村村民王景芬在丈夫意外去世後,生活的壓力使她變得性情暴躁,在征地拆遷過程中不但提出不合理的補償要求,甚至在陶瓷產業園區規劃施工時到現場大鬧,造成惡劣影響。鎮村兩級代理員了解情況後,多次找她談心,盡心竭力地幫助她家解決各種難題,還聯係企業家資助她和正在讀高中的女兒。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景芬的心結終於被代理員們打開了,不僅配合工作,並表示以後要積極麵對生活。

服務民生——讓群眾更幸福。法庫縣推行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始終把為民生事業服務放在第一位,加快了政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由淺層服務向深層服務轉變、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由單一服務向多元服務轉變、由鬆散服務向規範服務轉變的步伐,促進了社會管理創新。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麵:一是促進了把各項惠農政策、改善民生的措施及黨和國家對“三農”的關注關切送到農村,每年通過鎮村代理員發放糧食直補金達1700多萬元,合作醫療補償款1億多元;二是促進了民生政策公平公正落實,較好地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代理員以公開透明的方式為全縣9000多名群眾辦理了低保手續;三是促進了扶貧救助政策的落實,增強了弱勢群體對黨和政府、社會主義製度的認同,每年籌集1000餘萬元資金,幫扶貧困人群。

服務和諧——讓幹群關係更融洽。黨委、政府把行政審批辦事服務送到農民的家門口,變“百姓跑”為“幹部跑”,變“多次辦”為“一次辦”,變“找我辦事”為“我為老百姓辦事”,黨員幹部也在服務中增進了與群眾的感情。慈恩寺鄉低保戶李中堂年老多病,鄉代理員把低保金和合作醫療補償款送到他的手中,並幫他購置生活用品、繳電費等;依牛堡子鎮殘疾人夫婦馮滿金、李玉珠想開個小賣店貼補家用,但不知如何辦理手續,村代理員魏立安聽說後主動上門服務,幫其辦理相關手續,還用自己的私家車帶他們到縣裏辦理了殘疾證,使他們享受到國家優惠政策;臥牛石鄉哈戶碩村王某離婚後多次向前夫索要糧食直補款不成,村代理員出麵幫她協調解決,很快便辦理了分戶手續。她感慨地說:“代理員真辦事,我自己兩年沒解決的事,人家用兩個小時就解決了,看來有困難還得找政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