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構建“群眾動嘴、幹部跑腿”為民服務新機製(1 / 2)

構建“群眾動嘴、幹部跑腿”為民服務新機製

特別策劃

作者:廖組

遼寧省下轄100個縣(市、區)、886個鄉鎮、11369個行政村,共有農村黨員88.9萬名,農民黨員65.3萬名。近年來,省委和各級黨委著眼於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農民群眾幸福生活的新期盼和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新要求,在全省推行了以“代民辦事、為民解憂、幫民致富、讓民滿意”為主要內容的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實現了施政所向與民之所需的有機對接,構建起了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和“群眾動嘴、幹部跑腿”的為民服務新機製,取得了明顯成效。

強化便民建平台,健全服務網絡

針對以往農民群眾辦事難的問題,各地依托鄉村組織活動場所,著力構建點線結合、上下互動、橫向聯動的立體綜合服務平台,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縣”的為民服務新格局。

——建立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各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著力建設規範、有序、舒適的為民辦事場所。2009年以來,全省累計投入2.4億元,先後建成了1556個縣級行政審批中心為民服務窗口、999個鄉鎮為民服務中心、11044個村級為民服務站,形成了上下貫通、各級聯動的工作網絡。許多地方的村級服務代辦點建設達到了“五個一”標準,即一個服務場所、一套服務製度、一名值班員、一本台賬、一個公示欄,真正把服務代辦觸角延伸到村組,實現了與縣鄉服務代辦的銜接和有序聯動。

——創新服務代辦模式。一些地方還探索推行村級服務代辦網格化管理,把每個村組或自然屯劃分為幾個網格,選定熱心為群眾服務的骨幹黨員為網格員,構建“十分鍾便民服務圈”,做到有求必應、隨叫隨到。撫順縣還將全縣95個行政村,劃分為369個片區、2351個戶區,形成了以村黨組織為核心、黨員為骨幹的構架清晰、職責明確、運轉有效的“村→片(組)→戶”三級聯係服務群眾網絡,實現了村黨組織與群眾的無縫連接。

——加強服務代辦隊伍建設。各地注重挑選黨性強、作風正、業務精、對農民有感情、熱心為群眾辦事的幹部負責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全省先後建立起了6萬餘名的為民服務代辦隊伍。許多地方堅持把村“兩委”幹部和黨員骨幹作為村級為民服務代理點的代辦員,確定鄉鎮站所負責同誌和業務骨幹作為鄉級為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各地還堅持定期對這些服務代辦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使他們全麵掌握服務內容、明白辦事程序、掌握工作要求,不斷提高政策水平、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強化功能抓定位,拓展服務內容

各級黨組織堅持把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作為基本職責和鮮明主題,不斷擴大服務範圍,拓寬服務領域,深入推進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

——豐富服務內容。堅持從農村基層行政管理、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和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麵入手,著眼於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先後確定了戶籍登記、戶口遷移、生育審批及證明、建房審批、組織關係接轉、社會保險、社會救助、農村低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五保戶”供養、義務教育、涉農補貼以及接待來訪、調解糾紛、協調關係、提供谘詢等33類200餘項服務項目。

——拓寬服務領域。各地還根據形勢任務發展需要,遵循“邊發現、邊納入”原則,不斷拓展服務項目,積極為農民群眾提供政策谘詢、致富技術、科技指導、市場信息等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服務。目前,全省為民服務代辦的內容和事項已經涵蓋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農村和諧穩定等各個方麵。本溪市創造性地開展“代辦、代訪、代訴”全程服務活動,將過去單一的事務性代辦服務延伸為綜合性“代辦、代訪和代訴”服務活動。

——深化服務方式。堅持把農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服務群眾、建設新農村”“一句話承諾”等活動與為民服務代辦結合起來,組織各級代辦員定期深入鄉村,走進農戶,主動上門服務,與群眾麵對麵、手拉手地嘮家常,了解其所需、所盼、所憂,把服務擴大到政策宣傳、信息谘詢、科技服務、糾紛調解等方麵,實現了由群眾上門“找服務”向幹部入戶“送服務”的轉變。許多縣(市、區)還在行政審批大廳、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管理中心等部門開通了“為民服務直通車”,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把事情辦好。法庫縣組織開展了“五訪五問五服務”活動,各級代辦員堅持每人每周下村走訪1次,深入到致富帶頭人、流動務工人員、老黨員、貧困戶、上訪戶家中,了解他們的生活現狀、掌握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