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熱點透析
作者:張啟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質,有力推進了科技創新和文化繁榮,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繼續推進教育領域多方麵改革,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把教育為本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針。各級黨和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保證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教育改革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開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現狀和發展更加關注,對教育製度體係和服務水平提出更高、更加多樣化的要求。我們要從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教育改革做出的全麵部署,堅持立德樹人導向,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為主線,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係,盡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樣化教育需求,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一、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是促進社會公平“最偉大的工具”,教育公平關乎社會的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是當前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緊迫而重要的任務。要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確保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要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使每一個孩子有公平的發展機會,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都能實現個人的夢想和追求。
要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將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傾斜。要大幅度增加投入,全麵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繼續實施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係,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標準動態調整機製,讓更多的寒門學子享有均等的升學機會。
進一步落實並完善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配套政策,積極推動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係,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狀況。
二、破解擇校問題,建立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製。擇校問題是廣大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破解這一影響教育公平公正的痼疾,才能回歸義務教育強製性、免費性、普惠性本質要求。
破解擇校問題,根本之策在於切實縮小校際差距,重點是“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 各地政府要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均衡配置、合理布局,盡快使師資、教學儀器設備、圖書、體育場地基本達標。繼續實施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繼續實施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構建中小學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製,全麵改善農村寄宿製學校條件。
要實行公辦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各地政府應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因地製宜地建立校長、教師定期交流輪崗製度,全麵提高所有公辦學校的校長、教師水平。繼續加大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優質公辦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薄弱學校的力度,有條件的地區還可試行校長、教師跨區交流輪崗。
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製和九年一貫製對口招生。學生入校後,按照隨機方式對學生和教師實行均衡編班,編班過程要接受各方監督。
三、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政府、學校、學生、家長、社會各界極為關注。要積極穩妥地改革考試招生製度,把考試招生製度改革作為突破口,探索建立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