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湯一介:未名湖畔的哲學名宿(2 / 2)

“我努力把教學研究和政治意識形態脫鉤,力圖堅持獨立思考,並提出一些新觀點,這是一個在學術上十分艱難的曆程。”之後他又出版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等專著,成為研究中國哲學繞不開的著作。

1984年,以北京大學哲學係為核心,組建了中國文化書院,湯一介任院長。書院舉辦了四屆反響巨大的“文化係列講習班”,還舉辦了有數萬學員參加的“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函授班,推動了當時的文化啟蒙運動。

肩負責任——從傳統走向現代

1983年,湯一介赴美國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正好那時第十七屆世界哲學大會將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會上特設了中國哲學的圓桌會議“專場”。湯一介以“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可能性”為題作了講演。他認為真、善、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儒家的這幾個中心理念都沒有失去現代意義,而且還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他的發言論據充分,扣人心弦,把充滿思辨氣氛的大會推向了高潮。

上世紀90年代商業浪潮滾滾襲來,1993年,美國學者亨廷頓發表“文化衝突論”,對此,湯一介立即給予了批評和回應。他指出,中國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的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諧相處,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來批判亨廷頓的文化衝突論。

怎樣實現文化共處呢?湯一介認為唯一的途徑就是對話。隻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識。19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會通過了《全球倫理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一條金律。普世價值是共性,以此為基礎,溝通起來就容易,不排 斥別的文化,自己的特殊價值也就容易被接受。

現在的湯一介,可謂著作等身。隨著時代風氣和學術氛圍的改善,湯一介進入了研究的“高產期”,他提出了“普遍和諧”“內在超越”“中國解釋學”等諸多前瞻性的理念和新問題,推動了學術界對傳統哲學的討論。其中,他提出的傳統哲學應“走出中西古今之爭”,在平等交流中求同存異,在理解對話中追求創新,更是極大促進了中國傳統哲學與現代哲學相結合。

主編《儒藏》——

人生最後的夢想

晚年的湯一介依然忙碌。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準由北京大學主持製定、湯一介為首席專家的“《儒藏》編纂與研究”方案,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立項。2004年,由北大牽頭,湯一介掛帥的《儒藏》編纂工程正式啟動。

就在這一年,湯一介被查出患上肝硬化,病情一再反複。雖然老伴樂黛雲一直在為他的身體憂心,但湯一介並不遺憾。作為《儒藏》項目的提出者和總負責人,湯一介將《儒藏》視為自己最後的夢想。

現在,在湯一介的書架上,整齊地排列著已出版的33本《儒藏》,藏藍色封皮,燙金的字,格外悅目。作為這部集中華儒家文化精髓的浩瀚工程的總編纂,湯一介坦言:責任重大。

“這個項目涉及文史哲、圖書館、考古等專業知識,能幹這個活兒的人並不多。現在做《儒藏》已經有些晚了,做《二十四史》的那批老先生大都已經故去,老專家也沒剩下幾個了,再過十年八年幾乎就沒有了,會出現人才斷層。現在做《儒藏》帶有搶救性質,一方麵要搶救這些老專家的學識,另一方麵也要搶救書,還要培養新的人才。”湯一介說,這不是為了裝點門麵,而是為了繼往開來,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同時為人們提供可以了解和利用的儒典大文庫。

目前,87歲的湯一介和老伴樂黛雲過著平靜的生活。 湯一介說,人到老年,總會考慮一些事情,人到底為什麼活著?是吃飯,穿衣,這樣一天天活著,還是有理想和抱負地活著?當然,每個人的理想和抱負是不同的。父親湯用彤囑咐他的兩句話,“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湯一介說他一直努力在做。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