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是一個美好的理念,是每個人都希望看到的理想狀態,可是為什麼這個口號喊了那麼久卻始終無法兌現,有幾個中國企業能像發達國家的企業那樣對待它們的員工?很多國人甚至連什麼是真正的以人為本都說不清楚。以人為本其實就是正視人的各種需要,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的需求,理解人的弱點。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麼追求提高快樂指數,要麼追求減少痛苦指數,不管是哪個行業的企業,如果在這兩個方麵做點事情,自然能贏得客戶的追捧。以人為本有兩個維度:對內要理解員工需要什麼,對外要理解客戶需要什麼。對內是人力資源部門和各級管理者的主要任務,而對外則是市場營銷部門的職責。說穿了,以人為本就是琢磨人,把人性搞清楚、搞明白了,員工的熱情就激發出來了,客戶的需求也就把握住了,公司的業績自然就上去了。未來屬於那些善待員工的企業,我相信有一天“員工至上”會成為很多企業的共識。

再看無為而治,這是企業管理的至高境界,是每個企業家都希望看到的結果,因為中國的企業家太累了。原因何在?我認為根本原因就是很多人不懂得市場經濟利益驅動的根本法則,沒有把員工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長遠利益掛鉤,所以無法激發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可以說,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員工隻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奮鬥,絕大多數人不可能為了企業的利益而努力奮鬥,不相信這一點,就是自欺欺人。發達國家的很多小十字路口都沒有紅綠燈,但是大家都非常有規矩地禮讓,從來不會堵死,而在中國經常可以看到搶行、逆行、走應急車道的現象。麵對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利益驅動的製度,靠無為而治的理念和思想教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說,無為而治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也許幾十年之後,一些優秀的中國企業能達到這個境界。

修身安人就更不用說了,看看今天反腐倡廉的難度就知道這個問題有多嚴重。20多年前,社會上曾經探討過一個話題:“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那時候大家普遍認為主觀為自己是錯的,高尚一點的應當舍己為人,普通一點的應當大公無私。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在為自己爭取利益的時候,並沒有顧及其他人的利益或者社會的利益。現在看來,能做到客觀為別人已經很不錯了,真要是能做到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害人的假冒偽劣產品。

眾所周知,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環境汙染最嚴重的國家,這與天人合一所提倡的與自然界和諧共存的理念截然相反。為了發展經濟,我們暫時顧不上“天”,顧不上“地”,顧不上“水”,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從曆史的角度看,這是一個階段勝的問題,不會永遠這樣下去。當我們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過度開采稀土,用低廉的價格供給世界的時候,並沒有換來喝彩,發達國家為了實現它們的天人合一,把自己的稀土資源都儲存起來,把汙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像中國這樣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當完成了這些工作之後,它們開始談論氣候變暖,開始談論低碳經濟,開始談論征收碳關稅,從而實現它們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不勞而獲。

其實,不管什麼管理體係,都有其局限性和適用性。而且,同樣一個管理體係,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按照不同的順序去做,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就像炒菜一樣,同樣的原材料,同樣的烹調工具,先放什麼,後放什麼,順序與火候不同,炒出來的菜就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我們在學習與借鑒西方管理理念和體係的時候,一定要理性地對待,善於借力,善於反思,才能洋為中用;而在探索與學習國學的時候,一定要冷靜地思考,要有時空轉換的意識,才能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