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淘寶村:網商時代的刨富經(1 / 3)

模式

作者:馬 超

在中國,農民總是與麵朝黃土背朝天如影隨形。如今,一根細細的網線將讓一切改變成為可能……淘寶村,這個e時代的農民創富神話是如何誕生壯大的?這樣的創富模式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可否廣泛複製?

2009年,中國網絡零售交易總額突破2500億,其占在中國整體零售交易額中的比重首次突破了2%,並以每年超過50%的強勁增長開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一席之地。此時,人們開始津津樂道於在上海、杭州、廣州、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電子商務又製造了怎樣的財富奇跡與神話,又有哪家電子商務企業上市了或是馬上就要上市。與此同時,浙江、江蘇、河北等地農村一些不起眼的角落也正發生著驚人的變化,“淘寶村”——這個因淘寶網而得來的名字,開始頻繁見諸報端,走進人們視野。

當下,中國有三大淘寶村:一是號稱小商品網銷“金冠之家”的浙江義烏青岩劉村,二是號稱從垃圾村到網商沃土的江蘇睢寧沙集東風村,三是號稱羊絨紗線網銷中心的河北清河縣東高莊。什麼因素讓這些“淘寶村”孕育而生,又使其發展壯大呢?

“淘寶村”成長的背後

優勢資源與帶頭人效應

“淘寶村”興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其中區域資源優勢與帶頭人效應是其中最顯著的特點:青岩劉背靠義烏小商品批發城和江東貨運市場,沙集本地木匠在當地頗有名氣,清河是我國著名的“羊絨之都”。依靠本地的資源優勢,加上樂於分享的帶頭人推動,是這些淘寶村迅速成長起來的重要原因。

農村和城市的最大差別是社會化程度太低。農民有了網絡,開了網店之後,就有了低成本社會化運作的平台,有了到達市場的直通車,解決了交易費用過高這個農民頭疼的問題。農民在網絡上售賣的都是差異化特色產品、稀缺產品,因此網絡一旦和農民結合,產生的效益便不可估量。

2005年舊村改造之後,因為毗鄰義烏最大的貨運市場——江東貨運市場,依靠當地小商品批發市場的優勢,以劉文高為代表的村民開始琢磨專門引進網商,打造“義烏淘寶城”。不久,青岩劉村便招來了第一批進駐的網商。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青岩劉的網店優勢凸現出來:交通方便,供應鏈完善,光纖等硬件設施齊全,房租、人力成本低廉。2008-2009年年底,入駐的網商已達千餘家。大量網商聚集青岩劉創業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在江東街道政府的支持下,該村成立義烏國際電子商務城籌委會,幫助進駐網商解決場地、物流、供應鏈等各種問題。如今青岩劉村已經基本達到了創始人的最初設想——隻要租一套房子、帶一台電腦就能開始做生意,從注冊網店到進貨、發貨,包括經驗傳授,都可以在村裏解決。

與青岩劉村不同的是,江蘇睢寧沙集“淘寶村”的成形則完全來源於幾個年輕人的帶頭示範效應。2006年,在外打工的孫寒回村後成了第一個在淘寶上賣仿製家具的人,隨後,夏凱、陳雷兩人也嚐試著仿製家具。通過與當地的老木匠合作解決了產品技術問題後,三人隨後的在淘寶上的試賣非常順利,產品在淘寶上大賣特賣。2007-2008年間,一批村民受到三人的影響,陸續開通了自己的網店。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轉眼間這一賺錢的新路子就傳遍了整個東風村。2009年,隨著一大批年輕人陸續返鄉開店創業,網銷家具從新興產業一躍成為村裏的支柱產業,帶動了全村走向富裕。

河北清河縣素有“中國羊絨之都”之稱。2007年11月,劉玉國試著把自己家的“羊絨”產品放到在淘寶上開的網店中,沒想到第一天晚上就做成了第一筆交易,賣了435元。首次成功成為他繼續努力的動力。2008年他賣了30萬元,他用賺來的錢買了兩輛車。2009年銷售額猛增到1000多萬元,兩年多的時間他買了3輛車、一處200多萬元的廠房。同村的人目睹這一切後也紛紛開始效仿,現在村裏除了不會上網的老人和孩子,幾乎都有了自家的網店。不過,雖然大家都賣羊絨製品,但從沒惡性競爭,他們交流成功經驗,相互推薦補貨,互助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