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把周期看得足夠長,才不容易被當前形勢所影響。
中國的創投圈出現了明顯的泡沫。
清科研究中心9月初公布了兩組數據。從2014年1月1日到現在,全國新注冊的企業數量是1200萬家,其中2015年前6個月是600萬家。也就是說,去年全年中國新增企業和今年上半年新增的數量相同。但是,中國的天使投資機構、VC和PE一共投了6000~7000個項目。也就是說,企業融資的成功率不到3%。還有一組更恐怖的數據,去年全年活躍的天使投資機構有52家,投了不到800個項目,平均每家機構投資15個項目;今年上半年活躍的天使投資機構是248家,投了不到1000個項目,每家隻有3.7個。
從投資的角度來談,隻有把周期看得足夠長,才不容易被當前的形勢影響。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聯想之星曾經采用“比較法”(在行業第一被證明成功後,投資一個估值相對較低的第二名或者第三名),抱著投機的心態投資了一兩家,但是總體來看都不成功。很多時候“,領頭羊”走得不對,跟隨者肯定也是不對的。
滴滴打車成功後,補貼打車市場的公司越來越多。但是投資者對純靠補貼的公司都很謹慎。因為補貼很難建立壁壘,最初投資機構對滴滴打車的模式持有很大疑慮。試想一下,如果騰訊和阿裏不出手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話,行業格局是未知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滴滴打車是一個特例,不能作為真理去學習。甚至火了一段時間的智能硬件也有可能是個坑。互聯網思維是邊做邊改,但做硬件是一個係統思維,在初期就必須要把原材料、供應商、產品周期、分銷商等等每一步都確定好。智能硬件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難度都很大,產品交付時間又是卡死的,硬件產品一旦銷量停滯,公司如山倒,就像當年的諾基亞,成本投入之後再想轉型很困難。
再比如上門服務這個領域,雖然是O2O上的重要一環,但是那些單純做上門服務的企業風險太大,原因是一些上門服務產生的是負價值,例如上門美發。而且,O2O火了之後,市場整體胃口被撐大,公司估值都很高。
投資人對於一些產生不了大公司的領域幾乎也不再怎麼關注。例如社交產品,大的社交需求已經被微信和QQ滿足,其他都是一些旁枝末節。
這樣梳理下來,能真正讓投資機構掏錢的領域實在是很少了。
特別是做早期投資的機構,必須分析行業新趨勢。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是當下投資的一條主線。有人說互聯網帶來了新的商業邏輯,這是不對的,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讓整個商業回歸了本來的邏輯。新技術的重新興起,是對互聯網的一種補充,更大的機會就在於技術升級本身,包括無人機、機器人、3D打印等。
總之,投資者的態度越來越謹慎,瘋狂的狀態正在歸於冷靜,但這並不標誌著創業的冬天來臨了,因為創業的大機會仍然存在。
2010年之前的互聯網創業,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大機會的。那時的盈利模式單一,除了廣告、遊戲、電商,沒有其他事情可做。當時的BAT幾乎一統天下,沒有新的變量出現,所以不太可能成就大公司。但是現在,移動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結合的趨勢還沒有結束,很多行業還處在改造過程中,隻要機會存在就會有人創業。
其次,資本不會一下子就撤完。假如股權投資冷了,以前投資者可以投房產或者黃金,但現在那些領域也沒有投資機會了,所以大部分錢還會存在,隻不過投資會相對冷靜。
因此,所謂的冬天不是創業的冬天,而是資本的冬天。因為有些創業者對項目和機會的選擇完全取決於帶頭案例的標杆作用,而不是對具體項目的價值進行評估。加上幾乎每個領域都已經是紅海,之前“海投”的做法也難以保證收益。
不過,資本的冷靜或許能帶動這股創業潮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