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能戰勝市場嗎?
基金
作者:黃祖斌
私募基金投資門檻雖然較高,但不少人卻趨之若鶩。私募基金經理往往被冠以“私募大佬”的稱號,也經常能看到很多私募基金經理對股市指點江山,部分明星基金經理的報道、專訪也是不絕於耳。
不過,從來自於私募排排網截至2015年5月中旬所有投資滿5年的322隻私募基金的業績(絕大多數業績公布截止日為2015年4月下旬或4月上旬,少數為3月)來看,基本上不存在私募基金穩定賺錢、賺大錢的神話。
超額回報是夢想
所有322隻基金,有2隻表現顯得鶴立雞群,分別是累計回報76倍和13倍的善境投資和澤熙1號,年均複合回報高達139%和71%。然而前者最近一個月損失47%,2015年以來損失51%。後者的基金經理徐翔和王亞偉一樣,業績長期都不錯,但市場又有較多的負麵傳聞。最重要的是碰上頂尖的基金經理和彩票中獎一樣,屬於小概率事件。因此這兩隻基金不納入分析樣本之中。
創業板指數設立不到五年,因此實際的年化回報率要高於表1中的數字。
另外,私募基金的業績是扣除固定管理費、托管費和一般為20%的業績表現費後的回報,不過對於投資人而言,這是能實際得到的投資回報。
從表1來看,絕大多數私募基金無法取得顯著戰勝股市的超額回報。320隻私募基金平均業績接近上證指數的2倍,但年均複合回報比上證指數僅僅高了4.04個百分點,表現尚可。不過表現不如小盤股指數,年均複合回報比中小板綜合指數和創業板指數分別要低3.18和12.30個百分點。
如果按上證指數、中小板綜指和創業板指數1:1:1進行配置,則五年累計回報率高達126.25%,複合回報率高達16.97%,320隻基金中,隻有68隻基金高於這個水平。顯然,投資人在付出較多管理費後並未取得超額回報。
隻有投資者運氣比較好,投資於業績表現前50名的私募基金,才能取得較好的絕對回報和超額回報,這些基金的平均年均回報為22.5%,接近於巴菲特加杠杆之後的長期回報率。但是,2010年以來,除了2011年外小盤股輪番上漲,而上證指數在2014年下半年以來也出現翻倍行情。因此,投資人切不可對私募基金抱太高的預期。
明星基金經理光環難持續
部分投資人可能看好一些明星基金經理,這些基金經理卻有可能在某個時期管理多個產品時,出現較大的業績差異,從而令部分投資人失望。著名的混沌投資在2015年前4個月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裘國根掌管的重陽投資是私募界的明星,2013年重陽投資的產品全麵開花,運營滿1年的858隻私募基金排名前100名的產品重陽投資占了7個,其中有一隻排名第8。不過在股指大漲的2014年,重陽投資的產品普遍表現較差,公司甚至特意發公告稱,某個被市場傳言清盤的基金並未清盤。到了2015年前4個月,在股市全麵大漲的情況下,重陽投資仍未調整投資策略,產品表現全麵落後於市場。
規模是業績的敵人
韓信曾與劉邦開玩笑,說劉邦能指揮的軍隊的上限是10萬人,自己卻是多多益善。劉邦或許忘了韓信的警告,帶領20萬軍隊迎戰匈奴軍隊,在白登山的包圍圈中差點全軍覆沒。對於基金經理來說,管理的資金多了可不是將原來的持倉結構按比例擴大這麼簡單。對於投資人來說,尤其要注意某些基金在某個年度表現不錯,借此春風大量發行新產品,結果導致後續產品回報乏善可陳的風險。
羅偉廣是2009年私募基金的冠軍,其公司借此影響發行了較多的產品。然而不僅2010年羅偉廣的產品表現不佳,5年下來整體表現也排名靠後。
第一年是業績冠軍,第二年業績排名靠後的現象並不少見。2010年的私募基金冠軍常士彬,2011年在運營滿一年的663隻私募產品中,排名612名。2010年公募基金冠軍孫建波在2011年同樣表現較差。
對於投資人來說,一個基金經理以往業績再好,也不屬於自己。相反,如果因此導致管理的產品大幅增加,參與社會活動的時間顯著增加(尤其是代表公司出席各類公關活動),接受的采訪增加,則未來的投資業績很有可能下降。這是選擇基金時需要注意的,股票投資管理這個領域的“流星”恐怕不比體育界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