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截拳道的創拳史,可以回溯到1962年的4月。李小龍創立“振藩國術館”,教授“振藩功夫”——以詠春拳為母拳,並加上大量的中上段踢法,這可以被視為截拳道的原型。隨著武館不斷壯大,李小龍結識了很多同道朋友,在與這些人的交流碰撞中,李小龍逐漸吸取各門精華,並在1967年將他研習的所得命名為“截拳道”。同年11月,在世界最權威的武術雜誌《黑帶》裏,李小龍首次公開了自己獨創的武學體係。
在李小龍創立截拳道的過程中,也遇到過一些小插曲:1964年,李小龍因在武館招收外國學生,引起當地武界華人的不滿。他們派黃澤明去踢館,聲稱要麼終止教授外國人,要麼接受挑戰,李小龍自然接受了挑戰。當他發起進攻後,黃澤明卻開始滿場遊走,令李小龍無法采取詠春拳的打法速戰速決,隻能追著黃澤明的背部施以拳擊。最後李小龍使出全力摟住黃的脖子把他摔倒,才迫使黃澤明認輸。這場挑戰使李小龍開始反思傳統武術的套路禁錮。
那麼,什麼是截拳道?
在電影《精武門》裏,有過這樣一場搏擊:羅伯特·貝克用絞剪腿夾住李小龍的頭,使李動彈不得,而李小龍最接近羅伯特腿的地方是口,於是他便狠狠咬了羅伯特。
這就是截拳道,意即攔截拳擊之道。截拳道的格鬥並不是來自單一的角度,而是來自所有可能的角度。它的最大優勢是,不拘泥於死板的拳套,隻以最短的出拳距離和最快的時間進行防守和反擊。
截拳道的特立獨行之處,不僅在於它的搏擊方法,還在於它的武哲思想:“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在1971年接受加拿大主持人皮埃爾·伯頓的采訪時,李小龍用水來隱喻:“好像水一樣,應該無形式。將水傾進杯裏,便成杯的一部分,將水傾進樽裏,便成樽的一部分。踢擊它,它便反濺回來。加上壓力,水便溜走。”
把武術比作水,得益於李小龍早年的學武經曆。那時,師父葉問經常告誡他,要想更好地演練功夫就必須放鬆動作,而在放鬆形體之前,應該放鬆意念。
像水一樣無形無式、靈活多變,正是李小龍欲圖表達的武道。然而,用武術擊敗對手並不是截拳道的最終目的。若武者能在運動中克服情感上的障礙、釋放壓抑的情緒,從而實現自我的解放,才是學習截拳道的最終目的。
盡管截拳道倡導無門派、形式之限,但若將其放於浩瀚的武術長河中,它所追求的武術境界正與中華武道一脈相通。
回溯曆史,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用棍棒等工具同野獸鬥爭,那時武術不僅用來捕獵,還有炫耀武威的作用。到了商周時期,人們開始推崇尚武精神,搏鬥、習射成為軍事訓練的重要內容。在那時,家裏生了男孩,會在大門左邊掛一張弓,還要向天地四方射六支箭,象征男孩將來成為守衛四方的勇士。
時至春秋末期,孔子主張將武勇、仁愛、信義融入武術精神中,促使了武術與文化的融合。相傳孔子的弟子子路原是性情彪悍之人,他常常穿著由武至道武士裝束在孔子麵前炫耀武力,但孔子卻教化子路,真正的勇士在於勇武精神,而非以勇力自居。
戰國莊子進一步提出“技近乎道”的技道觀,並以庖丁解牛的寓言,闡釋了庖丁在解牛時通過煉技與聞道的統一,來體會天道規律的思想。
再至西漢時期,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專政,儒家仁禮中天人合一、中庸和諧的觀念逐漸滲入到武術中,武術便也擺脫了技擊實效的束縛,開始追求對“道”的感悟。
近代武術大家孫祿堂、薛顛等人更把武術稱為武道,使武學成為完善身心的修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