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即是以武修道。它主張從身體的鍛煉入手,發展到對心靈的培養,繼而體驗生命的自然法則。武道的根本,在於修身。中國武術從武到道的升華,是在傳統文化的熏染下發展而來,而武道中所包含的哲學精神,更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折射。
其中,“天人合一”是武道精神之髓,它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關係。武術是人體的運動,而人體運動與自然運動緊密相連,所以武術練功按照四季更迭和人體機能的變化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在電影《臥虎藏龍》裏,玉嬌龍與李慕白的竹林之戰就極具天人合一的意境。片中玉嬌龍踩著竹竿忽上忽下,隨著竹林的縱深運動,有限的鏡頭被無限地延伸。而鏡頭裏竹林的大片綠色將主角的白色衣裝包容其中,原本激烈的打鬥變得柔和起來,天人合一的意境便在不知不覺中被渲染出來。
“尚武崇德”,是武術精神之魂。“尚武”
要求武者在鍛煉中強健體魄,達到保護自我、自強不息的境界;“崇德”要求武者在武術修煉中,養成與人友善、厚德載物的氣度。早在兩千多年前,楚莊王就道出了尚武崇德的內涵。據《左傳》記載,楚軍戰勝晉軍後,有人想把晉軍陣亡者築成一座大骨髏台,但楚莊王卻覺此法不合武德,他認為戰爭不是為了宣揚武力,而是為了禁止強暴,遂下令將陣亡者妥善埋葬。
“禪武合一”是武道精神的較高境界,它是以武為載體,借助武道修行進入禪修。以武參禪,可以讓武者擺脫對一拳一腳的貪執,助武者透徹人生。廣為人知的少林寺,就是以禪武合一而聞名天下。少林弟子除了每日誦經外,還要把練拳習武納為固定的禪修方式。此外,少林寺裏還保留著古老的“禪七”
傳統,禪僧要閉關坐禪至少七日,來契悟心性。
武功的高低,取決於科學的訓練方法,但武功的價值,卻在於上乘的武道理念。
在電影《龍爭虎鬥》裏,李小龍做過這樣的比喻:理解武術,就像一指望月,請不要把指頭當成月亮,或緊緊盯著指尖,否則你會錯過需要欣賞的月亮。誠然,我們談論武道,亦是用手指指向光源,而這個光源照亮了手指和其他的一切。
相關鏈接:世界武道,各具千秋空手道,由日本傳統格鬥技結合唐手發展而來,“唐手”是中國武術傳人衝繩地區後,結合當地武術“琉球手”形成。它的武道精神是一擊必殺和寧死不輸。據史料記載,早期習空手道多是赤裸上身練習,其目的是為了鍛煉皮膚的強韌性。到了1921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訪問衝繩之際,人們便開始穿上白色上衣。
跆拳道,起源朝鮮半島,由朝鮮三國時代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來。它的武道精神是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早在兩千年前的高句麗皇室墓葬的壁畫中,就畫有兩名男子用跆拳道的姿勢互相爭鬥。時至1955年,韓國崔泓熙將軍正式將此技定名為“跆拳道”,並把它視為韓國國技。據說,崔將軍幼年學習書法時,盡得朝鮮古典武道真傳;青年留學日本期間,學習了空手道,並獲得二段級別;後在組建韓國軍隊的過程中,總結出今日的跆拳道。
擊劍,起源於14世紀歐洲,它的武道精神是勇敢、果斷、頑強和克服一切困難的意誌。14世紀的騎士階層以精湛的劍術贏得名譽和愛情。此後各國貴族紛紛效仿,一時間竟成為上流社會的一種決鬥方式。
在1588年至1601年期間,法國甚至決鬥成災,二十年裏光巴黎就有八千名貴族在決鬥中斃命。後來為了降低擊劍的危險性,17世紀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對擊劍服裝和器具做出統一規定,擊劍作為一項競技項目初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