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中學生的心理保健(1)(2 / 3)

心理健康是指:

(一)、有良好的情緒。良好的情緒表示學生的身心處於積極的健康狀態,學生在情緒愉快的狀態下,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相反,在沉重、恐懼、焦慮的壓力下,不但影響心理健康,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二)、能與他人和諧相處。與他人和諧相處主要是指人和人接觸協調。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都樂意與人交往,他們尊敬老師,熱愛同學,善於幫助同學,體諒別人的困難,從不與人斤斤計較,願意為集體犧牲個人利益。

(三)、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自己對自己有比較清醒、全麵的認識、估計、和評價,能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

(四)、有健全、完美的性格。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確的思想、信念和人生觀。他們的性格開朗,對人坦誠,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勤思與多思,有勇氣,有創造性。

(五)、能正確地對待客觀現實。心理健康的人,敢於麵對現實,能將自己的言行與客觀事物的發展協調起來,能使自己的思想信念行為跟上時代的步伐。當然,學生心理健康不象個體形態發育指標那樣容易測量,而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往往難以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而且沒有一個人在所有時間內,都具備所有的健康心理特征,因而,心理健康是相對的。

如何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呢?

筆者認為,(一)、首先要減輕學習負擔,這是保證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當務之急。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因為學生在學習時總是處於一定的心理激發水平或情緒狀態,而情緒激發水平與學習效率之間有一定的規律,溫和的情緒能使人的學習增加興趣和提高注意穩定性。情緒高亢時,不管愉快與否,通常都會降低學習效率,甚至會瓦解人的有組織的行為。不少教師對學生期望過於殷切,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學習負擔、精神壓力和緊張情緒。因此,當前必須盡可能防止、減少和消除這種由於學生負擔過重所引起的心理緊張,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要引導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自己接受自己的良好狀態。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固然會有缺點或短處,但也有優點和長處,即使是缺點或短處也總有一定的限度,作為一個學生決不能因為自己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便否定自己,斷定自己一無是處。我們認為學生驕傲自大固然不好,但妄自菲薄更不應該。一般說來,一個人的短處不外乎兩種:一是可以改進的,如不良的習慣等,對此要隨時發現隨時承認它、改正它。二是無法改進的,如身材矮小,相貌不揚等,對此也要鼓足勇氣正視它、接受它,並以後天的努力來“彌補”。

(三)、培養學生正常交往的習慣,正確處理學生的早戀問題。中學生處在性成熟的過程中,往往要受到來自多方麵的環境影響。其中男女交往環境的影響便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麵。因此,對於男女學生的正常交往,我們既不能大驚小怪、惡意猜測並當眾指責,也不能放任自流。既允許他們的友好相處和正常交往,又要製止男女之間毫無界限的過於親昵,或放縱情感的談情說愛。特別是對黃色書刊要加以堅決製止。多從正麵引導,使其免受庸俗、肮髒思想的侵染,促使他們心理健康成長。

(四)、幫助學生做情緒的主人,保持和發展健康的情緒。無數事實證明,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保持和發展健康良好的情緒體驗,對工作和學習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個人能否保持積極和愉快的情緒體驗,對其自身的成長是具有極大影響的。因此,為了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們就必須幫助和引導學生麵對火熱的生活,永遠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體驗。

(五)、根據學生身心發育規律,年齡特點,盡可能開展一些課外集體活動,這樣會使他們覺得心情舒暢、充實、有趣。也就是說使他們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心情愉快,師生關係融洽。這對培養和促進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性格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

(六)、學校與家庭密切合作。學生常常會因為不滿足要求而產生心理問題。如在學校遭受挫折常在家裏發泄出來。有些家長或教師常以成人的權威對學生發號施令,結果使學生表麵上順從,內心並不服,一旦背著家長與教師,便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反常行為。為此,學校和家長密切合作,隨時了解掌握學生的情況,將有利於心理衛生工作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