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教育孩子的根本,不是一味地讓他們要會這會那,讓他們有成功感,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幸福感,因為成功不代表快樂,幸福了才會快樂,我們現在家長,很多把孩子成功放在首位目標,實際上一味想成功的人,很難麵對失敗,用周宏老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要讓孩子有幸福感,有幸福感的人,他就能夠麵對失敗,他覺得失敗會是另一種成功。這時候他就能享受苦難,享受失落,自然而然就會認為這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應該去承擔,應該去接受。
因此,網絡是無辜的,上網本身是無罪的,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信息化,利用網絡可以幫助自己查找各種學習資料,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的深度、廣度,隻要正確麵對這些問題,網絡問題就不再是一個問題。
中學生如何提高學習意識
縱觀現今學生的學習,不是在題海中如癡如迷地打圈,就是對學業失去信心,無心學習。麵對這種狀況,我們不得不深思,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學生如此地學習?還有,我們該如何去解救學生呢?
據了解,現在的教師是越來越“關注”學生們對外界各類事物發生的興趣愛好,然而他們不是讓學生們順其自然地發展各自的興趣,而是強迫學生去選擇“興趣”。教師們選擇自己的目的在直接“掛鉤”。因為所教學生成績的上升或下降會影響到自己的經濟利益。於是,隻是以取得好成績為目的,無暇顧及其它,如道德、衛生等。把本來應該能讓孩子們興趣盎然的“小天地”,弄得“苦不堪言”。殊不知,把學生們的“興趣”壓縮在某個狹窄的空間,使他們喪失了更多方麵的“藝術熏陶”的機會。
興趣是一個人能量的激素,而教師帶有功利目的強加給學生的變了味的“興趣”,隻會成為他們的壓力,扼殺了他們寶貴的童心,扼殺他們的創造力。優秀人才一般都興趣愛好廣泛,但並非是“誕生”於“獨裁者”的指揮棒下。我們怎麼能讓小小年紀的學生就“偏食”,“在一棵樹上吊死”呢?
學習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有趣的事物可以使人減小焦慮,增加快感。學生有了愉快的情緒體驗,才能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拉紮諾斯做了興趣與智能對比的研究,認為興趣具有促進努力學習的功能,他還認為興趣與智能相比,興趣更重要。也就是說興趣較濃的學生比智能較高的學生在學業上占優勢。他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在語文課教學的情景中,將高中學生按照智能與興趣分為兩組,一為智能組,一為興趣組,智能組平均智商為120,但對語文和寫作沒興趣,而興趣組學生的平均智商隻有107,可是他們喜歡閱讀和寫作。在這兩組學生學習閱讀與寫作過程中對他們進行同樣的測驗,到學期結束時,發現兩組的總成績,興趣組優於智能組。興趣組平均每人閱讀20.7本書,寫了148篇論文,而智能組平均每人閱讀5.5本書,寫了3.2篇論文。由此可見,興趣時於學習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