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形貌,不但要診察行動,還要診察坐姿。如果能心領神會,那麼即使從坐著時的一動一靜,也能明顯看出病情。觀察病人的坐姿,有坐著而仰直身體的,有坐著而俯伏身體的,有坐著用雙手捂住心口的,有坐著用手護住腹部的,有坐著而隻放下一隻腳的,以及有坐著而不停地擺動雙手的,或者隻能坐著而不能躺著的,或者隻能躺著而不能坐著的。
於是查考古籍,知道坐著而喜歡仰直身體的,是肺氣壅實。肺氣如果壅實,人就會出現喘息、胸部脹滿、仰麵呼吸等症狀。坐著而喜歡俯伏的,是肺虛。如果肺虛,就少氣,呼吸難以接續,喜歡俯伏。坐著用雙手交叉捂著心口的,是大汗後血虛。坐著用手護著腹部的,是外邪化熱入裏,結於胃腸,出現的胃脘疼痛。坐著而隻放下一隻腳的,是腰痛。坐著而不停地擺動雙手的,是心中煩躁。隻能坐而不能臥,臥則氣逆的,是咳喘肺脹。隻想臥著而不想坐,如果坐的話就會頭暈目眩的,是氣血大虛。其他的,比如隻能坐而不能站的,是陰經有病;隻能站而不能坐的,是陽經有病。剛剛坐下就想站起的,是陰氣盛;久坐而不願站立的,是陽氣虛。轉側不利的,是痿證和痹證。坐立不安的,是心中煩躁。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再結合五官來考察,結合五體來辨別,那麼坐臥之間的形貌變化,還是比較難以說清。本篇隻列舉了很少一部分,不過是用於拋磚引玉罷了,至於更詳細的內容,如聞聲望形等,還有待於後來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