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的方法,已經討論了觀察身體、審視形貌的內容,但還有雖現於形體之外,卻顯於意態之間的變化,也要仔細審察,以診斷疾病。分析起來,有因人的好惡,有因時的寒暑,有因體的寒熱這幾方麵。
什麼是因人的好惡呢?《難經·五十一難》說:“得了病,有喜歡溫熱的,有喜歡寒涼的,有願意見人的,有不願意見人的,各不相同,那麼病到底在何髒何腑呢?回答說:得了病而喜歡寒涼,願意見人的,是病在腑;得了病,喜歡溫熱而又不願意見人的,是病在髒。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六腑屬陽,陽病多熱,所以喜歡寒涼,又由於陽主動,所以願意見人;五髒屬陰,陰病多寒,所以喜歡溫熱,又陰主靜,所以不願意見人,也不願意聽到別人的聲音。因此而知道病在髒或者病在腑。”這是以寒熱分陰陽、以陰陽分髒腑的方法。以此推論,喜歡明亮而屬陽的,元氣就充實;喜歡陰暗而屬陰的,元氣就虧虛。其他的,如喜歡熱飲或者寒飲,不喜歡熱飲或寒飲之類的,都可以借此類推,以擴充診察的內容。
什麼是因時的寒暑呢?《傷寒論》說:“夏天天氣炎熱,會想多穿衣服;冬天天氣寒冷,卻想裸露身體。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因為陰陽俱損,陽氣衰微就畏寒,陰血不足就發熱。這是醫家誤用了峻藥發汗,使陽氣虛弱,又多次用峻藥攻下,損傷了陰液。五月的天氣正值盛夏,陽氣在表,裏陽微弱,不能製約陰寒而胃中虛冷,所以會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陽氣內潛,陰氣內弱,不能勝內熱,所以胃中煩熱,想減衣裸體。”以此推論,夏天怕熱的,則陽氣必盛;冬天怕冷的,則陰氣必盛。因此,春、秋兩季怕冷怕熱,或者喜寒喜熱的,也可以由此進行推論。
什麼是因體的寒熱呢?《傷寒論》說:“體表發熱,反而想穿很多衣服,這是外部假熱、內部真寒的表現,即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體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這是外部假寒、內部真熱的反映,即寒在皮膚,熱在骨髓。”由此可以推知,體表發熱,不想穿很多衣服的,是骨髓不寒;體表怕冷,想穿很多衣服的,是骨髓不熱;體表沒有明顯的寒熱變化,而想多穿衣服的,是骨髓寒;體表無明顯的寒熱變化,而不想多穿衣服的,是骨髓熱。正常情況下,凡是衣服穿得多的就怕熱,穿得少的就怕冷。如果衣服穿得少而怕熱,穿得多而怕冷,這就不正常了。而其中的原因,就是從上述的內容推論而來的。這些都是表現於意態之間、顯現於身體之外的情況,難道可以不加詳察而診斷疾病嗎?
由古至今,醫書之多,如汗牛充棟,我又何必再去濫刻無用的書呢?然而,我確實有些話不得不說。為什麼呢?炎黃時代的醫書,醫理十分精深;漢晉時期的醫書,文字則稍有欠缺。而後世學醫者,不願多花心思認真研究,僅僅學了點皮毛,便去屈意迎合當時的形勢、環境與條件,從而被譽為大醫家。病人由於其名聲在外,而請其診病,還認為這些人是有真才實學的。長期以往,醫術自然日漸荒疏,診治的方法也漸趨混亂,這就導致很多病人不是因病而死,而是被醫家醫死。這並不是醫家想誤人,而是文字錯漏的醫書誤人啊。但怎樣才能使得岐黃再世,以闡明醫理,明辨錯訛呢?為此,我愚妄無知地寫下了這本“遵經”。其目的,並不隻是要醫家以此書為依據而診病,也想讓病人用此書來衡量醫家。雖然如此,我卻並不敢讓醫家和病人都按照我說的去做,而是希望大家都能遵從經典。如果真的能夠那樣,那麼,我雖然費了工夫,也未必沒有起到一點小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