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玩中學
作者:項華
科學素養的內涵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化著。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水平是科學教育新問題。北京市東城區少年科學研究院引進了北京師範大學項華的“數字科學家計劃(ESP)”項目,開設了“數字科學家”課程,同時舉辦了“數碼探科學”比賽。實踐表明,這種科學教育與傳播方案深受學生、教師和家長的歡迎,參賽作品的選題麵廣,科學探究過程有趣而規範,是一種有效的大數據環境下科學素養水平提升方案。
80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教育理想。今天,隨著進入信息時代,這個教育理想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代社會對於公民核心素質的必然要求。北京市東城區的“少年科學研究院”特色科學教育模式與筆者的“數字科學家計劃(ESP)”項目不謀而合,在創新科學教育方麵有著天然的聯係。大家都關注著有效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水平,並於2013年9月和2014年9月,在“少年科學研究院”中開設了兩屆“數字科學家”課程。為了推進課程的實施,在開設課程的同時舉辦了兩屆“數碼探科學”比賽。課程和比賽的全過程很好地詮釋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理念。
“數字科學家”課程的概念
“數字科學家”課程是一種在大數據環境下,培養學生利用數碼相機、手機、網絡搜索引擎等手段解決科學問題潛能的課程。它的目標是在快樂與探究之中播種未來科學家種子,提高每位學生的科學素養水平。
“數字科學家”課程可以深化對於科學素養的認識。科學素養的概念總是隨著時代變化而發展的,信息時代人的信息素養成分的重要性日趨凸顯,有必要在科學素養中引入科學信息素養的概念。所謂科學信息素養,是人們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科學問題的潛能。提高科學信息素養水平是信息時代科學教育的必然要求。因為今天人們探索未知世界奧秘的方式不僅僅是采取實驗歸納和理論推演,還出現了基於計算機或者數碼設備的科研方式。“數字科學家”課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的。在“數字科學家”教學中,手機、網絡、數碼攝像機等技術手段拓展了科學探究的範圍,打破了以往探究的局限。師生們探究的主題可以是“人麵探秘”,也可以是“探究月球環形山”。學生們可以探索任何一個感興趣的科學問題。
“數字科學家”課程還可以提高人們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科學問題的意識。意識是素養的重要內容。過去,人們用身邊的“瓶瓶罐罐”學習與探究科學。這種“瓶瓶罐罐”在增強科學探究意識和提高科學能力的過程中曾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今天,計算機、數碼相機等智能化設備隨處可得,它們就是我們今天的數碼“瓶瓶罐罐”。利用它們學習與探究科學,對於提高科學信息素養水平具有現實意義。
“數字科學家”課程還提供了一種幾乎零起點的教師現代信息技術培訓途徑。現代信息技術發展非常快,人們對此大有應接不暇之感。今天的教師群體尚存在著或大或小的數字鴻溝。有效縮短教師群體的數字鴻溝,特別是縮短幾乎是零起點技術水準的教師的數字鴻溝尤為重要。由於“數字科學家”課程倡導利用當代的“瓶瓶罐罐”探究科學,因此這種課程能夠樹立教師運用身邊常見的信息技術解決科學問題的意識。教師有了這種意識,就能夠不斷地接觸各種現代信息技術,從而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隨著“數字科學家”課程理念得到廣泛傳播,師生的科學信息素養不斷得到提升。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教育理想將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