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展Scratch工作坊教學 促進師生共同成長(2 / 2)

根據後續的活動日誌和調查統計顯示,88.9%的學生提升了學習主動性,覺得有無限的空間,可挖掘出Scratch創作的樂趣。教師通過課後的積澱反思、總結學生的認知需求規律、研究學法,不斷增強改善和優化教學能力。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進一步創設飽滿的學習環境,敏銳地捕捉和把握教學契機,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於Scratch工作坊教學的思考

工作坊活動注重教學的彈性預設、動態生成,促進教學相長

教師課前準備充分、彈性預設,課中靈活機動、動態生成,課後積澱反思、啟發拓展。除了顯性知識以外,還考慮到師生“緘默知識”對教學的影響,創設生活情境,注重激趣、啟思、導疑。這是雙向的信息交流過程,教師通過工作坊的切身體驗,檢視、反思以往從教師角度不易察覺的問題。在教學自然場景中發現新問題,生成新思路,這些來源於真實自然的學習環境,對於改進教學實踐有很強的針對性。

經過主題探討-合作探索-互助實踐-交流會話-積澱反思,形成良性循環,真正實現“理念-現實-問題-方案-行動-成效”的跨越。通過合作、分享,教師和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個人目標和群體目標具有較強的一致性,通過互相協作來促進個人成長和整體提高。

工作坊教學注重情知互動,創造和諧生態課堂

教師在解決“怎麼教”時,先解放自己,把自己還原為一個學習者。在工作坊的合作實踐活動中,教師也體驗到在“玩中學”的過程和樂趣。試想:一個很久沒體驗到學習快樂的教育工作者如何真正開展“快樂教育”?工作坊的合作實踐活動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這是對學生學習熱情的尊重和嗬護。

開放式和多樣化的合作開闊了師生們的思路,豐富了思維,使Scratch教學活動更具有靈活性。工作坊提供了輕鬆自然的學習環境,有助於“知與不知、我與你之間的第三空間”中的智慧分享、思維激蕩;提高了學生們學習的自主參與性和團隊合作性,通過實踐、合作、分享更有效地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改進。教育的本質並非簡單傳授技能和知識,更珍貴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深深體會到美國教育家福布斯的教育理念——“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replace an empty mind with an open one”。

技術介入促進工作坊教學的合作和分享,完善和推進學習活動

Scratch工作坊的合作互助加入了技術介入的元素。除了實地活動以外,還利用網絡學習平台,開展線上的討論、答疑、切磋,延伸了工作坊開展的空間和時間。深入的溝通和會話交流也是工作坊的重要環節之一,開發線上平台和論壇有助於師生持續、深入地研討交流。

線上平台中設置了“活動日誌”“疑難問答”“經典案例”“智慧積澱”等環節。學生在“活動日誌”中可以記錄每次工作坊活動的個人心得體會、收獲啟發等,及時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回顧總結。在此基礎上,彙總小組日誌、活動綜述等,這也便於教師了解不同類型的學生在活動中是否受益。“疑難問答”可以隨時發現問題、交流辯論、互助答疑,可以提出課堂內外發現的新問題,延展工作坊合作、分享的長度和寬度。“經典案例”板塊階段性小結有代表性的優秀範例、經驗思考,為學生們提供借鑒和參考。在“智慧積澱”環節中,師生針對工作坊活動的收獲經驗、教學實踐反饋等做出反思和總結,分享智慧,引發進一步思考。

Scratch工作坊實地、線上兩方麵持續、係統地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們在開放、愉快的氛圍裏與同伴合作,表達新穎的創意設計。我們將繼續探索研究,在合作實踐中體驗學習、師生共同成長,深入推進Scratch創意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