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是春天應時野菜,嫩莖葉可食,其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尼克酸和礦物質。一般用來素炒,也可作為扣肉、紅燒肉等葷菜的墊底,還可以醃漬和醬製。祖國醫學認為,苜蓿味苦、性平,有健脾益胃、利大小便、下膀胱結石、舒筋活絡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苜蓿有降脂、抗動脈粥樣硬化,增強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癌和雌激素作用。因此,春天多吃些苜蓿,是有益於健康的。
尿路結石的治療,一般需要堿化尿液,限製嘌呤飲食,抑製尿酸合成。
苜蓿粥在防治酸性結石,特別是尿酸性膀胱結石方麵有較好作用。其方法為:采新鮮苜蓿50~100克,洗淨後粗切分段。大米50克,淘洗幹淨,按常法加水與苜蓿一起煮粥。粥菜熟後即可服食,粥色淡碧,氣味清香。每日早、晚各吃1次,連服30天以上。
12.如何選擇正確的補鈣方式
據調查顯示,我國居民鈣攝入量嚴重不足。而鈣對^體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體中99%的鈣儲存在骨骼中,使骨骼具有一定強度,起到對身體的支撐作用。同時,在肌肉收縮、神經興奮、血液凝固等生理活動中,鈣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人體鈣攝入不足時,骨骼中的鈣會釋放到血液中維持血鈣濃度恒定,以保證上述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但這是以減低骨強度為代價的。因此,缺鈣的後果首先是影響骨骼的健康。
那麼我們應怎樣加強鈣攝人量呢,首先應設法改變原有的膳食習慣。我們通常膳食中的米、麵、畜禽肉、魚蝦、淺色蔬菜以及常吃的水果中含鈣量都很低。鈣含量高的大豆製品、深綠色蔬菜等卻攝入不多,尤其是含鈣量最多的奶類在中國人的飲食中占的比例很小。因此,要精心調配食譜,多飲奶,多選擇含鈣高的食物,才能改變鈣攝入不足的情況。
人體每天應攝人多少鈣才能滿足自身的需要呢?中國營養學會根據對我國居民的調查資料以及國內外人體試驗的結果,為不同年齡人群推薦了鈣的適宜攝入量。兩歲以下嬰幼兒是每日300~600毫克,4歲以上兒童及18歲以上成人是每日800毫克,11~18歲青少年及50歲以上老年人是每日1000毫克。
據20世紀90年代全國性大規模膳食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居民鈣的實際攝人量,成人每日平均400毫克左右,僅相當於適宜攝入量的50%;中小學生每日平均341~474毫克,相當於推薦攝入量的39%~52%。需要指出的是,這裏提到的鈣攝入量,是人群的平均值,其中有少數人的攝入量已超過適宜攝入量,而大部分人則達不到這一水平,甚至有些人每日攝鈣隻有200或300毫克。上述結果表明中國人雖不是全民缺鈣,但可以說,中國居民中大部分人鈣攝入不足。
此外,鈣強化食品也是提高鈣攝入量的有效途徑。目前市場上雖有大量鈣強化食品出售,如高鈣掛麵、高鈣麵包、高鈣果汁、加鈣核桃粉、加鈣芝麻糊等等,但絕大多數產品並未標明加入了多少鈣及產品含鈣量。消費者若選用這些鈣強化食品,則有可能攝入鈣過量。雖然補鈣是比較安全的,中國營養學會提出的每曰可耐受的最高鈣攝入量是2000毫克,人們一般不會超過這個高限,但若盲目采用不標明鈣含量的鈣強化食品,則有可能超過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