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認為,“外傷內損”宜先按摩“排正筋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指出,“手法”為“正肌之首務”。常用的有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和分筋、理筋、彈筋、撥絡、鎮定諸法,可順筋歸位、行氣活血、緩痙鎮痛。
(3)喉科擎拿
喉科擎拿(擒拿)療法,是通過捏按虎口(合穀穴)腋窩(極泉)或鎖骨上窩(缺盆)等處,並同時用力擎舉上肢或擴展胸部,以治療急性咽喉腫痛,或使作了扁桃體切除術後的病人可以進食的一種推拿方法。
(4)顛簸療法
《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第九》中有“使病人伏臥,一人跨上,兩手抄舉其腹,令病人自縱重,輕舉抄之,令去床三尺許,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的方法來治療腹痛。近幾年來,應用此類“顛簸”方法治療早期腸扭轉獲得了較好的療效。
(5)指壓療法
指壓療法,又稱“點穴推拿”、“指針療法”,是以手指指按、壓、點、掐人體經絡腧穴,以治療各種疾病的一種推拿方法。《靈樞·雜病》中曾提到有先按壓穴位再針剌,針刺後再進行按壓,病痛就能止住的方法。
《肘後備急方》也有在人中、臍上3寸(建裏)魚尾等處按掐以治昏厥、腹痛等症的記載。指壓法簡便易行,當它作用於穴位所產生的酸脹重麻等感應,有時甚至比針刺還強,而對局部組織所造成的損傷又很小;針灸醫生在治療時,遇到患者懼針,或要施治於禁針、禁灸穴位時,也常以指壓法代替針灸治療,所以《針灸大成》直讚其為“以手代針之神術也”。
指壓療法的臨床應用較廣,如專門在脊柱或其兩側施行者,又稱“按脊療法”(或稱“點脊法”);在胸部諸穴施行者,則稱為“胸穴指壓療法”;專門利用其明顯的鎮痛效應進行局部麻醉,以進行各種手術者,又稱之為“指壓麻醉”。
(6)一指禪推拿
相傳一指禪推拿起始於南北朝時期。常用推、拿、按、摩、滾、揉、撚、搓、纏、抹、搖、抖等手法,其中一指禪推法是它的代表性手法。施術時注意使氣集定於拇指,然後循經絡、推穴道。一指禪推法要求做到勁含不露,輕柔綿軟,柔中顯剛,緩急有節,力透體內深層。其臨床治療範圍很廣對各種疾病均有療效,尤以內科、婦科疾患最為擅長。
(7)滾法推拿
滾法推拿是在一指禪推拿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疾病情況,在體表施以滾法為主(包括揉、按、拿、撚、搓等)的手法操作,並配合以各種被動運動和患者的自主性運動,來治療運動係統疾病和軟組織損傷等病證的一種推拿療法。滾法作為本療法的代表性手法,具有刺激力量強、作用麵廣等特點,其操作要領在於手法的刺激不但要持久有力,而且必須富有柔軟性,才能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應。因此,它的操作具有高度的技術性,要通過嚴格的鍛煉來提高其操作技能。
(8)擠擰療法
擠擰療法是以捏拿類推拿手法為主組合的一種推拿療法,包括捏脊(捏積)提肌、彈筋、擰痧(提痧、扭痧、扯痧、撮痧、標印)等法。晉代《肘後備急方》有“牛取其脊肌皮”、“從龜尾至頂”的推拿方法,以治療急性腹痛等病證。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捏脊療法”。由於該療法常用以治療消化不良等病證,民間更為此治療小兒“疳積”證,所以也稱之為“捏積”法。
“提肌”和“彈筋”,則是用手指將肌肉或肌腱提起,然後迅速放鬆,使其彈回,有如拉彈弓弦之狀,常用治傷筋及風濕痹痛等症。“擰痧”廣泛流傳於民間,即張開兩指如鉗狀,蘸取少量溫水或油類,夾持眉心、頸項、肩背等處的肌膚,作反複扭提,至局部體表呈現紫紅色為度,常用治痧證。
(9)指撥療法
指撥療法,亦稱“手指平推扣撥法”,常用治療落枕、肩背痛、腕指腱鞘炎、踝關節扭傷、風濕痛等病症。
此外,還有運用腹診法判斷疾病表裏、寒熱、虛實,以確定推翕施治原則,選用不同的推拿手法以防治疾病的“腹診推拿法”;諸如通過手指或手掌等部位的發放“外氣”,以作用於經絡穴位的“運氣推拿(氣功推拿)法”,等等。
3.足底按摩≠醫療按摩
如今,走在都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足療保健”的招牌。並且從這些大大小小的洗腳店傳出足療可治胃病、腎病、膽囊炎、乙肝、腰椎間盤突出等病症,如此廣範的醫療效果也讓許多人怦然心動。那麼,足療是否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
這裏值得肯定的是,足部按摩是我國傳統醫學的寶貴遺產,醫學典籍記載,“人之有腳,猶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而民間也有“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的說法。但是,目前市場上打著“中醫”旗號的非醫療機構有很多,其中大部分並不正規,聘用的人員也未接受過係統培訓,很難正確掌握和使用中醫推拿按摩的診療手段,嚴重的甚至造成對消費者的人身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