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足部按摩技法(5)(3 / 3)

有關資料表明,與本症發病有關的精神因素,包括工作和學習過度緊張、忙亂,休息和睡眠長期無規律,思想矛盾持久不能解決,以及伴隨這些因素的思想負擔和不愉快情緒。軀體有消耗性疾患時也有助於神經衰弱發生的傾向。因此,個性有缺陷,有慢性軀體疾病者,在外界的某些不良因素影響下容易發生神經衰弱。

【有效穴位】

公孫、然穀等穴位。

【按摩手法】

揉搓足小趾,然後揉壓然穀、公孫穴50次,如配以按壓天柱穴(項後發際內斜方肌之外側,主治頭部僵硬)效果更好。

【有效反射區】

大腦、垂體、腹腔神經叢、小腦、頸項、甲狀腺、心、肺、腎、上身淋巴、下身淋巴、內耳迷路等反射區。

【按摩手法】

(1)大腦、小腦、腦幹、三又神經、腹腔神經叢、頸椎、耳、甲狀腺、胃各反射區推壓50~100次,力度稍重;

(2)心、脾、腎、腎上腺、腦垂體按揉50~100次;

(3)上身淋巴、下身淋巴雙指捏按30~50次;

(4)內耳迷路單指刮壓50次;

【生活注意】

(1)調整情緒,保持心情愉快;

(2)加強體育鍛煉,多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

【症狀與病因】

三叉神經痛是常見的病患,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年或老年人,其特點是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出現陣發性、反複發作的劇烈疼痛,疼痛發生急驟、劇烈,間歇期長短不定,短者僅數秒,長者數小時。大多數情況下活動時易發作,如咀嚼、刷牙、洗臉、說話、打噴嚏、進食、轉頭都可引發。多為單側麵痛。

本病中醫稱為“麵痛”。由於陽明經絡受外感風寒、風毒傳入而凝滯不行,故引發麵痛。或由於情感內傷,肝火通達,鬱而化火,上擾所致。氣血淤滯,阻塞經絡,不通則痛。臨床以肝膽風火和陽明燥熱者多見。

中醫學認為三叉神經痛主要是與肝、膽、脾、胃有關,由於肝鬱化火,引起肝風,或過食炙炸辛辣,引起胃炎熏蒸,上攻頭麵,或風寒外侵,氣血淤滯而引發。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頑固難治之症,至今尚無特效療法。足部按摩療法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有一定的療效,通過幾個療程的治療,可減少疼痛發作的次數,甚至完全康複。

【有效穴位】

陷穀、內庭、行間、三陰交等穴位。

【按摩手法】

(1)揉按三陰交30~50次,力度適中;

(2)拇指按壓陷穀、內庭、太衝、行間各穴位50~100次。

【有效反射區】

三叉神經、眼、鼻、口、耳、牙齒、腎、輸尿管、膀胱、大腦、腦幹等反射區。

【按摩手法】

(1)單指扣拳,在三叉神經、眼、鼻、口、耳、牙齒處點按50~100次,力度以疼痛為宜;

(2)在大腦、腦幹、腎、膀胱處按揉30~50次;

(3)在輸尿管、肺處推壓30~50次。

【生活注意】

對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應查明原因再進行治療。

患者要保持樂觀情緒,避免精神緊張。

不食刺激性食物及海鮮等發物,忌煙酒。

慢性腰痛

【症狀與病因】

慢性腰痛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等軟組織慢性損傷。此病多由急性腰扭傷後失治、誤治,反複多次損傷;或由於勞動中長期維持某種不平衡體位,如長期從事彎腰工作;或由於習慣性姿勢不良等引起。

中醫認為,腰痛除與腎髒的功能改變密切相關外,風、寒、濕等外邪的侵襲,跌撲閃挫的傷損,都可導致腰部經脈氣滯血淤,產生不通則痛的病變。腰痛多為隱痛,時輕時重,經常反複發作,休息後減輕,病情往往與天氣有關,常在陰雨寒冷季節加重。腰部活動可無明顯限製或影響不大,病變部位多處有壓痛點,並可見肌肉痙攣等。因此,可在加強腰背肌及脊椎間韌帶鍛煉的同時,進行足部按摩治療。

【有效穴位】

陽陵泉、足三裏、大敦、隱白、委中、承山、昆侖、湧泉等穴位。

【按摩手法】

(1)按揉陽陵泉、足三裏、委中、承山、昆侖各穴30~50次,力度以酸痛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