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俗稱,全名叫肩關節周圍炎。
並非特定的疾病,而是由於某種原因使肩膀活動出現受限製的狀態,是臨床上的常見多發病。中醫古稱為漏(露)肩風、肩凝和凍結肩。此病又因以50歲左右者多見,故有“五十肩”之稱。
肩周炎多為單側發病,也有極少數患者雙側同時發病。肩部疼痛,活動不便,有時夜間痛醒,後期則表現為肩關節黏連,活動功能明顯受限。患者常不能做背手、梳頭、係腰帶、穿衣等動作。肩部肌肉有僵硬、緊張或肌肉萎縮現象,同時肩關節周圍有明顯壓痛。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年老肝腎虧損,氣血虛弱,血不榮筋,或外傷後遺,痰濁淤阻,複感風寒濕邪,使氣血凝滯不暢,筋脈拘攣而致。肩關節周圍炎初起肩周微痛,常未引起患者注意。以後疼痛加重,肩關節運動障礙日漸加重,甚則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後變欠利,不能作梳頭、脫衣、洗臉等動作,肩部肌肉可有痙攣或萎縮等現象。後期引起整個肩關節僵直,活動困難,疼痛可影響夜間睡眠,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可采用足部按摩療法。
【有效穴位】
昆侖、申脈、隱白、至陰等穴位。
【按摩手法】
(1)在昆侖、申脈捏揉30~50次,力度以酸疼為宜;
(2)掐按隱白、至陰二穴各30~50次,力度稍輕。
【有效反射區】
肩、頸項、斜方肌、肩胛骨、上臂等反射區。
【按摩手法】
(1)點按肩、上臂、斜方肌各100次,力度以酸脹為宜;
(2)按揉頸項50~100次,力度適中;
(3)推壓肩胛骨50~100次,力度以脹疼為宜。
【生活注意】
(1)治療期間,避免提重物;
(2)注意肩部保暖,每天做肩部活動煆煉。
風濕性關節炎
【症狀與病因】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20~45歲的青壯年為多,女性為男性的3倍,兒童和老年少見。
風濕性關節炎起病緩慢,病初可先有疲倦無力、體重減輕、食欲減退、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症狀。隨後發生關節疼痛、腫脹,近端指關節(即靠近手掌的指關節)腫可使手指呈梭形腫脹,關節僵硬,以晨間為著,活動後減輕(此種現象稱為晨僵),受累關節以兩手小關節(尤其是近端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腕、膝、足關節為主,肘、肩、髖、踝關節也可受累。病初可能是一兩個關節受累,以後發展為對稱性多關節炎。病變晚期關節僵硬、畸形、功能受限,關節附近肌肉萎縮。
本病屬於中醫“痹證”範疇。足部按摩療法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常用的輔助方法,長期堅持運用,並結合藥物治療和功能鍛煉,可控製病情的加重並減輕症狀。
【有效穴位】
太溪、照海、陽陵泉、足三裏、湧泉等穴位。
【按摩手法】
(1)捏揉太溪、照海30~50次;
(2)點按陽陵泉、足三裏50~100次,力度以酸疼為宜;
(3)擦湧泉穴50~100次,力度稍重。
【有效反射區】
膝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肩胛骨、髖、上身淋巴、腎上腺、膀胱、肝、膽等反射。
【按摩手法】
(1)食指扣拳,在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膀胱、腎上腺、肝、膽處各按揉50~100次,力度稍重,以疼痛為宜;
(2)在肩胛骨、髖處各捏揉30~50次,力度適中;
(3)在上身淋巴反射區處點按50~70次,力度稍輕。
【生活注意】
(1)注意保暖,以防受寒;
(2)堅持身體鍛煉,以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
(3)不宜吃寒性食物。
【症狀與病因】
牙痛是口腔科最常見的病症之一。一般遇到冷、熱、酸、甜等刺激時尤為明顯。牙痛主要由齲齒、急性根尖周圍炎、牙周炎、智齒冠周炎、牙本質過敏等引起。中醫學認為,牙痛有虛實之分,實痛多因胃火引起,伴有口臭、便秘等症;虛痛多由腎虛所致,伴有齒浮、神疲乏力等。當患者發生牙病時,采用足部按摩療法,一般10~20分鍾,多能緩解。
【有效穴位】
內庭、陷穀、昆侖、仆參、第二仆參、金門、太溪、大鍾、內外踝尖穴、然穀、太白、大都、隱白等穴位。
【按摩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