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食鹽的攝入量為3~5克,最多不超過6克。而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使絕大多數人食鹽的每日攝入量都超過了這個限量。所以,營養學家告誡,一定要逐漸養成飲食淡些、淡些、再淡些的良好習慣,做到三口之家每月食鹽用量不超過500克。
2.讓蛋白糖代替蔗糖
蛋白糖甜度超過蔗糖很多倍,但隻產生極低的熱量。讓蛋白糖代替蔗糖,既解決了膳食中的甜味,又克服了蔗糖帶來的弊端。
3.每天要喝一袋奶
我國膳食結構優點雖多,但是缺鈣。每天的膳食中最多隻有500毫克鈣,可每個人每天卻需要800毫克鈣,兒童、青少年和孕婦對鈣的需求量則更高。一袋牛奶既補夠了每天需要的鈣,也增加了良好的動物性蛋白質營養。
4.每天隻吃一個蛋
蛋是天然食品中營養價值極高的食物,可提供極為豐富的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而且蛋中的氨基酸的構成比例又非常符合人體的需要。另外,蛋類也是無機鹽和維生素的良好來源。蛋黃中所含的膽固醇,也是構成體內重要物質的原材料。一個蛋黃所含的膽固醇量正好符合人體的需要,多了容易引起膽固醇增高,而膽固醇增高正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始因。
5.每周至少一頓海魚
研究發現,魚油特別是海魚油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的脫氫表雄酮等物質的作用已早為人知,可防止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每周餐桌上有一頓海魚對防治高血脂症大有益處,同時不飽和脂肪酸還有預防心肌梗塞和中風的功效。
6.用雞鴨白肉代替豬紅肉
雞肉的蛋白質高、脂肪低,與豬肉大不相同。脂肪攝入過多對預防現代病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營養學家建議,改變以豬肉為主的動物性食物結構,增加禽類食物的攝入量,以雞、鴨肉代替豬肉。
7.增食豆類及豆製品
黃豆營養豐富,堪稱營養食品中的一朵鮮花。黃豆及其豆製品是腫瘤預防和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專家推薦的理想蛋白性食物。穀類與豆類混食,兩者起到互補作用,營養價值顯著提高。
8.至少每日吃夠500克蔬菜
有人錯把蔬菜當做低檔食品,其實不然,蔬菜是人體維生素、無機鹽、纖維素等營養素的重要來源。有的食品如大蒜還有抑菌、殺菌、抗癌、降脂、解毒和止血等作用;蘿卜富含精氨酸、膽氨酸、膽堿、澱粉酶等,營養豐富,有消化通便功能。所以建議每日要吃夠500克的蔬菜。
9.菌菇類要納入日常飲食中
蘑菇、木耳等菌菇類食物,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所含蛋白質也比一般蔬菜高,氨基酸比例合適,還富含多種微量元素。但菌菇在我國居民的菜肴中所占比例不大,攝入量不多,所以建議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應把菌菇類食品納於膳食結構中,經常食用。
10.均衡飲食
所謂均衡飲食就是各種各樣的食物都吃一些。現代營養學研究證明,隻有各種營養都適量給予,人體各種組織細胞才能發揮正常作用,否則,就會導致細胞功能降低,細胞老化。但是沒有一種或幾種食物可以滿足人的這種全麵營養的需要,隻有各種食物都吃一些,才能得到全麵營養,因此須提倡均衡膳食。具體的來講,有以下原則:主食要多樣,粗細搭配,以穀類為主;副食要多樣,葷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常吃奶類、豆類、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飲食中少吃鹽,少吃甜,少飲酒,多吃鈣,不過飽。為保持身體的柔韌性和骨骼的健康,大多數中老年婦女應在日常飲食中增加高鈣食品,如牛奶和奶製品、豆類。
八、什麼是機體老化
機體的老化像一個無形的蛀蟲,它不斷地侵蝕著生命的宮殿。這個可怕的老化是怎麼回事呢?其實,生命的存在就包含著一個起點和一個終點,而老化就是從生命的開始到終結的動態過程,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老化是一種生物體細胞組織在形態、構造與機能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各種相對應的衰退現象。其結構逐步變化,機能逐步減退,直至生命停止。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男性出現明顯老化現象,一般要到成年以後,大多數在30歲左右。人體中肺髒的老化多在35歲左右,心髒的老化多在50歲左右。機體老化的趨勢是不可逆的,但我們可望通過科學的養生方法健康地生活,從而延緩機體的老化。
九、衰老與哪些因素有關
人體衰老的機理尚沒有統一的定論,但從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人的衰老與很多因素有關。這大致從兩個方麵來說。一為外因,主要是社會因素。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人類健康長壽創造了越來越好的醫藥衛生條件。顯微鏡的發明,為認識病菌提供了方便;抗生素的問世,人們進一步獲得了消滅病菌的武器。社會製度、經濟狀況的不同,使人類處於不同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中,貧窮的人缺醫少藥,富翁們花天酒地,都會使身體遭受不同的影響;人體的疾病、意外的損傷也直接影響著衰老:良好的居住條件,無公害無汙染的環境,合理的膳食,良好的睡眠,正確的運動……均與人類的衰老有關。還有更值得重視的內因,主要還是遺傳因素,父母親的身材、體質、性格對子女的影響,這是人所共知的。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結構特點與功能狀況,無一不影響著人的衰老;甚至性別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些內因在衰老的過程中是起主要作用的,外因固然重要,也得通過內因起作用。與衰老有關的因素確實舉不勝舉,因而人的衰老也可能是千差萬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