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防止身體衰老(3)(1 / 3)

50歲以後人的腦神經細胞數目減少,細胞萎縮,細胞內脂褐質(老年色素)沉著增多,腦的重量下降6%~11%,腦血流量減少約16%。老年人記憶力尤其是近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易疲勞,睡眠欠佳。老年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15%~30%,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動作協調能力下降。但人的中樞神經係統具有高度的調節能力,機械記憶力的減退可被邏輯理解力所代替,參考過去的經驗,可對複雜的事物作出較準確的判斷,因而老年人能維持較高的智力活動和一定的體力活動。

20.泌尿係統的衰老變化

50歲以後人的腎髒萎縮變小,腎實質約減小1/3,腎血流量減少47%~73%,尿的濃縮力和稀釋力均下降,水分及電解質排泄較多,易發生脫水和酸堿中毒。由於腎髒貯備力很大,腎功能一般仍可維持日常生活所需。但如有重大病傷,則易出現電解質紊亂。老年人膀胱肌肉萎縮,容量減少,膀胱括約肌萎縮,尿道因纖維化而變硬,故常多尿,並易出現尿失遺。此外,男性常患有前列腺肥大而影響排尿。

21.男性生殖係統的衰老變化

一般50歲以上的男性睾丸萎縮和纖維化,體積變小,生成精子的能力逐漸下降或消失。但不少老年男性精液中仍有精子,不過數量大為減少,精子的活力下降。部分老年人出現陽痿,但並非因男性激素的減少,多為心理因素所造成。

22.肌肉的衰老變化

50歲以後肌肉彈性降低,力量減弱,易疲勞。70~80歲,手的肌力下降約58%,肌腱韌帶萎縮,肌腱附著處甚至發生鈣化、僵硬,使其動作反應逐漸遲鈍。

23.骨骼關節的衰老變化

50以歲以後骨骼中有機物如骨膠質等減少或消失,使其骨質疏鬆,而礦物成分如碳酸鈣減少,密度降低,骨皮質變薄,骨髓腔增寬,使骨質變脆,易發生骨折。肋軟骨亦鈣化變脆易斷。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改變,其附近常出現骨質增生,會影響正常行走,特別是上下台階或蹲站起時感到困難,且易摔倒。

24.糖和脂肪代謝的衰老變化

50歲以後人的糖代謝能力下降,吃一定量的糖後,血糖濃度明顯升高。而血糖濃度要恢複到吃糖前水平的時間延長,易得糖尿病。

25.蛋白代謝的衰老變化

隨著年齡增長,蛋白代謝有明顯改變,肌肉、腦、肝、腎和血液中各種蛋白的比例有明顯變化,如血清中的白蛋白含量降低,而球蛋白含量增高,20~29歲時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值是1.38±0.03,而70~79歲時變為1.02±0.02。而且蛋白分子可隨著年齡增加而形成大而不活躍的分子,積累於細胞中,使細胞活力降低。蛋白代謝的衰老變化,是人體功能衰退的重要表現。

26.能量代謝的衰老變化

人的基礎代謝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直至老年達到最底線。自10歲到90歲,平均每增長10歲,基礎代謝降低3%。能量代謝減退,使老年人的活動能力降低。

27.適應能力的衰老變化

由於身體各髒器官的功能減退,儲備能力降低,代謝過程減弱,老年人對外界和體內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下降。如在體力活動中容易發生心慌氣喘。在停止活動後,呼吸和脈搏恢複到原來水平的時間延長;對外界寒熱的適應力也減弱,一般易患感冒。由於儲備力降低,在年輕時易於應付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對老年人則會負擔過重。老年人血壓波動大,也與對體位改變的適應力減弱有關。但適應能力下降的速度與老年人過去所受訓練及是否是積極從事有關活動有密切關係。

十一、測定50歲以後衰老的依據

有人剛過50歲就歎息自己已經老了,也有人兩鬢斑白,仍精力旺盛。那麼,究竟怎樣算衰老呢?目前還沒有一個“量”的指標能進行明確地定量測定,隻能是從個體老化的過程,當外形和功能的衰退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認定這個人已經衰老了。

除年齡外,外觀形態是判斷衰老的主要標誌之一,如白發、脫發、皮膚鬆弛、牙齒脫落等。從全身狀態來看,主要是腹部、腰部脂肪的積累。同時,最明顯的自我感覺是體力衰退,稍一活動就感到疲勞,而且恢複緩慢,走路稍快一點就氣喘籲籲,視力和聽力都逐漸降低,味覺也緩慢減退。此外,對氣溫變化不能適應,易患感冒。隨之可能出現各種老年人多發的疾病和症候,如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食欲不振,夜間多尿等。

衰老的另一個明顯的標誌是性能力下降,而且在性活動後感到疲勞,不易恢複。

此外還可通過對一些器官功能的測定,取得必要的數據,根據器官功能降低的情況,可大致了解被測者的衰老速度。國外學者測定人類衰老速度的項目很多,美國巴爾的摩老年學中心測定人類衰老速度的項目共24個,其中主要項目有:1秒鍾用力呼氣量、血液收縮壓、血紅蛋白量、血清蛋白量、血清球蛋白量、口服葡萄糖2小時後血漿葡萄糖含量、聽覺、視敏度、基礎代謝、X線測定手骨皮質的情況、肌酐排出量、最大工作效率、反應速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