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發展是與人腦的發展分不開的。隨著腦的發展,人類的壽命也逐漸延長。有人曾將歐美16世紀以後的400名傑出人物進行研究,發現他們較同時代人壽命更長,平均年齡達60~67歲。其中壽命平均年齡達79歲的正是那些腦力勞動非常艱苦、取得成就最大的發明家和科學家。科學研究已證明,用腦可延緩腦的老化。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瑪利安·戴爾門德從事大腦發展過程的研究已30餘年,她發現大腦裏的神經細胞不僅比人們原先想象的要衰老得慢,而且舊的神經根還能在新鮮經曆的刺激下派生出新的神經來。
8.壽命與心跳
生物學家觀察到動物的壽命與其心跳頻率約成反比。這與心跳緩慢,心髒相對休息的時間較長有關。一般說相同時間內體態大的動物心跳次數少,壽命也相對較長。如鯨魚體重150噸,心跳7次/分,壽命為300~400歲;大象體重3噸,心跳46次/分,壽命為150~200歲;貓體重1.3千克,心跳240次/分,壽命8~10年;煤山雀體重8克,心跳1200次/分,壽命2~3年;人的體重平均70千克,心跳70次/分,壽命為70~80年。在一般情況下,個人的心跳平均頻率與壽命也約成反比。心跳緩慢,因此其搏動功能較強,潛力較大,壽命也相對較長。不參加鍛煉的人每次心跳搏出量為60~80毫升,而經常鍛煉的人每次心跳搏出量達80~100毫升。
9.壽命與睡眠
睡眠是人體一種生理性保護狀態。睡眠時體內各種生理活動減弱,能量消耗減少,體內合成代謝超過分解代謝,使人們所消耗的能量得以補充,疲勞得以恢複。人一個月或更長時間不吃飯可能不會死,但如不睡覺,隻能活10~14天。睡眠良好不僅精力旺盛,而且可延年益壽。長壽者多有良好的睡眠,而長期失眠的人,很少有長壽的。科學研究證明,成人每夜睡眠不足4小時,其死亡率比每夜睡7~8小時的人高出180%。但如果每夜睡眠超過10小時,其死亡率比每夜睡7~8小時的人高出80%。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間,因體質、習慣等相差很大,但以睡後疲勞消失,周身感到輕鬆舒適,精力充沛,頭腦清晰,能很好地進行一天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為準。一般來說能睡6~7小時就夠了,也有的老年人需睡8~9小時才夠,但中午應有1小時左右的午休為佳。
10.壽命與運動
由於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的體力勞動逐步被機器所替代。據統計,100年前全部工業生產活動的94%靠肌肉力量去完成,而現在大部分是由機器去做。在自動化、機械化程度較高的部門,95%以上甚至100%的肌肉勞動都被機器所代替,使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由於體力活動過少,造成了所謂“肌肉饑餓”這一現代社會的流行病症,也給人的健康和長壽帶來危害。體力活動過少,會造成人體代謝和機能減退,皮下和內髒器官脂肪沉積,動作不便,心髒負擔加重,易得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和糖尿病。而體育運動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辦法。定時體育鍛煉,可以減少血清中的膽固醇含量,降低體重,防止和減輕心血管係統疾病的發生,改善心血管係統和神經係統以至整個機體的活動能力,是促進人們健康和長壽的有效手段。18世紀法國名醫蒂索曾說過一句名言:“運動就其作用可以代替藥物,但所有的藥物都不能代替運動。”
11.壽命與音樂
音樂能陶冶人的心情,消除人的疲勞,使人精神愉悅,心曠神怡,樂而忘憂,有助於人的健康長壽。科學家已經證明,音樂能作用於人腦,調節人的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功能,起到鎮靜、安定、鎮痛和降低血壓的作用。工廠、車間、辦公室播放音樂,可以起到減輕工作人員疲勞感、振奮工作情緒的作用;在餐館、食堂播放輕鬆的音樂,可以增進食欲,有助消化。瑞典的醫學研究人員曾試驗對老人播放旋律優美的音樂,推遲大腦的衰老,喚回失去的記憶。
12.壽命與免疫
免疫是人體抵禦外來病原的一種重要防禦能力。人體內的淋巴細胞,能針對外來病原產生專門的抗體,而使人體對那種病原產生特異的抵抗力。在淋巴細胞中,來白骨髓的B細胞和來自胸腺的T細胞,是人體免疫的兩大支柱。另外胸腺還能產生胸腺素,它可調節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在人體免疫功能中也很重要。隨著衰老,T細胞繁殖緩慢,數量減少,血中胸腺素的含量也明顯減少,其結果是人體免疫功能下降。60歲老人的免疫力,隻及30歲時的1/10,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易受感染,而在感染後恢複緩慢,並且比青壯年易患癌症,從而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
13.壽命與射線
放射線能抑製和破壞人的造血功能。經常接觸X線、放射性同位素、鈾礦等而沒有良好防護,可使細胞減少,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病後恢複較慢,甚至可得慢性放射病。射線不僅影響自身的健康和壽命,而且通過遺傳可影響下一代的健康和壽命。此外,放射性物質汙染大氣、食品和水源後,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膚進入人體,長期積累也可使人的造血係統等受到抑製破壞,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