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壽命與癌症
癌症是老年人長壽的大敵,在老年人的死因中占第一位,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平衡被破壞,使癌症發病率有升高的趨勢。人類癌症90%是由化學物質引起的,已知的化學致癌物質有1000多種,其中煤煙和砷化物可引起皮膚癌,苯和氧化鐵可引起肺癌,芳香胺染料可引起膀胱癌,不少金屬如鉛、鈷、鋅、鎳等也有程度不同的致癌作用。另一種致癌因素是物理因素,如放射線可引起皮膚癌,機械刺激可引起舌邊癌、頰黏膜癌、宮頸癌。致癌因素還有微生物因素,如存在於黴變食物中的黃曲黴素能引起肝、腎、胃、結腸和肺癌,日本血吸蟲能引起肝癌和直腸癌,某些病毒對鼻咽癌、乳腺癌的發生也起一定的作用。
十五、吃糖與長壽的關係
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很多,但也不是越多越好,要適時、適量,否則,就會造成營養過剩,對人體的生命活動不利。所謂營養物質的適時、適量,就是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無機鹽和水這6種營養素在體內的代謝作用恰好能滿足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需要,即達到營養上的平衡。糖類食物屬於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之一。美國學者認為,老年人的碳水化合物應占總熱量的55%~60%。我們指的糖,並不單指甜味食品。糖有3種形式:葡萄糖、果糖為單糖,蔗糖、麥芽糖為雙糖,澱粉、纖維素為多糖。麥芽糖和蔗糖有甜味,葡萄糖和果糖次之,澱粉和纖維則感覺不出甜味。糖在人體內最容易被吸收利用,它的代謝作用和消化作用也比其他營養迅速。我國人民曆來習慣於以多糖類的澱粉做主食,如大米、小麥、玉米、高粱等。以大米為例,0.5千克大米能提供的熱量,足夠一人一天能量的消耗。但對老人來說,果糖更適宜,因為果糖在機體內更容易被吸收,又能經過氨基化和轉氨基作用合成氨基酸。通常過量的糖類食物進入人體後,除了供血糖正常消耗外,還會在細胞內轉化為脂肪積存起來,使人發胖,而果糖轉化成脂肪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有些人平時雖然很少吃脂肪食物,但由於過多食用糖類食物,結果也長胖了,原因就在於糖向脂肪的轉化。過多的蛋白質除了氧化釋放能量、構成人體組織蛋白外,也會轉變成糖類或脂肪。多食糖類食物會誘發胰腺分泌大量的胰腺素,胰腺素能促進糖類轉變為脂肪,並在皮下、腹腔內的大網膜和腸係膜上沉積起來,會使腹部肥胖,其結果是造成腹壓增高,腹壁肌肉鬆弛。這些都不是健康的象征,還會使人的壽命縮短。
總之,中老年人切不可認為營養素多多益善,須知物極必反,老年人更應該控製糖和脂肪的攝取量。
十六、吃鹽與長壽的關係
食鹽的化學名稱叫氯化鈉或鈉鹽,其中氯的含量占60.66%,鈉占39.34%。人們常用食鹽作調味品,鹽能刺激味覺,促進食欲和增加唾液的分泌。人們吃鹽主要是吸收其中的鈉離子,以及鉀、鎂、鈣離子,以維持人體內的鹽代謝平衡、水平衡、滲透壓和酸堿度的平衡,即人體的“內環境”平衡。多餘的鈉離子,通過尿液、汗液、糞便排出體外。據測定,一人一天隻需3~18克食鹽,就足以滿足其生理功能的需要。在炎熱的天氣或大量活動後,因排汗較多,體內的鹽含量大大減少,這時需要有適當的補充,否則,如肌肉的鈉離子減少過多卻未及時補充,會引起肌肉痙攣。
人的味覺主要由舌組織的味蕾產生。味蕾在出生後11個月形成,70歲以後味蕾數量急速減少。高齡老人的甜、鹹、酸、苦四種味覺發生了改變,其中以甜味和鹹味下降最明顯,這使老人不自覺地增加糖和鹽的攝入量。如果食鹽超出人體的正常需要,就會造成“內平衡”失調,細胞外滲透壓增高,細胞內的水分被吸到細胞外,或細胞外的水分排不出去,導致水腫。另外因食鹽中的鈉離子主要分布在血漿和組織液中,而血液中的鈉離子增多就會把組織液中的水分吸收過來,形成血管內血容量增加。同時,由於小動脈血管壁內鈉離子及水分瀦留,引起小動脈收縮而增加血管壓力,造成血壓升高。長期過多地進食鹹味重的食品,血壓上升後不下降,就變成高血壓病。如果再不注意調整飲食,則腎髒排泄鈉離子和水的功能就會明顯減退,血壓繼續升高還會引起心力衰竭。
不少營養學家通過調查發現,在食鹽攝入量每日不超過3克的地區,其居民平均血壓較低,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升高的趨勢也不明顯。然而,這些地區的居民一旦遷到攝鹽量較高的地區,其血壓也會相應升高。臨床上,許多高血壓病人,多配以低鈉膳食,效果很好。這說明,食鹽攝入量對血壓有明顯的影響。為此,老年人的膳食要以清淡少鹽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