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訂出總體計劃
製訂在一年中要完成哪些設想,如學習或要做的工作。這樣可使精神有所寄托,並對自己有所要求,使生活的目的性明確,避免離退休後出現空虛、寂寞、孤獨等心理活動。
2.堅持鍛煉身體
堅持鍛煉對保持老年人身體健康、精神振奮非常重要,因為鍛煉可使身體的各種生理功能保持正常的活動,並能推遲各個器官及各種組織的老化。要獲得這些效應,必須堅持鍛煉,即每天定時鍛煉,時間至少半小時。鍛煉方式包括散步、慢跑、遊泳、打太極拳、練氣功、做操等,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鍛煉方式。
3.進餐要早、中、晚定時定量
進餐要定時定量,同時,在質的方麵要安排合理,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
4.睡眠要充足
睡眠對腦有保護作用,每天至少安排7~8小時睡眠,中午要午睡。環境安靜、空氣新鮮、溫濕度合適、光線暗、被褥舒適均是保證良好睡眠的條件。失眠時,盡量避免用安眠藥,因這類藥物對肝髒、腦及造血器官均不利:可采用物理方法,如睡前熱水泡腳、按摩軀體或散步等。另外,睡前盡量使情緒安定,可以喝一杯熱牛奶,避免看書報、飲濃茶或咖啡等。
5.防止便秘
由於老年人胃腸蠕動減慢,喜食含纖維素少的精細食品,對腸的刺激性過小,容易導致便秘。便秘給老年人帶來一定的不利,當老年人過度用力排便時,有時可出現心律失常或腦血管意外等。防止便秘的方法: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纖維素食物,早晨空腹飲一杯蜂蜜水。另外鍛煉身體可促進胃腸蠕動,對防止便秘也有一定作用。總之,應盡可能避免使用藥物,否則易形成習慣性便秘。
6.應注意勞逸結合
休息可采取各種方式,如閉目靜坐、聊天、下棋、聽音樂、繪畫、書法、短時間散步等。
二十三、良好心理因素有助長壽
良好的心理因素會使人精神愉快,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使人發生疾病。使老年人心理發生改變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
1.各種生理功能減退
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生理功能減退,並出現一些老化現象。如神經組織,尤其是腦細胞逐漸發生萎縮並減少,導致精神活動減弱,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尤其表現在近記憶方麵。視力及聽力也逐漸減退。皮膚出現老年斑、毛發變白並減少。由於骨骼和肌肉係統功能減退,運動能力也隨之降低。
2.社會地位的改變
由於社會地位的改變,可使一些老年人發生種種心理上的改變,如孤獨感、自卑、抑鬱、煩躁、消極等。這些心理因素,均可能促使身體老化。
3.家庭人際關係
離退休後,老年人主要活動場所由工作崗位轉為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對老年人影響很大,如子女對老人的態度,非同齡人之間思想境界不同而產生的矛盾等,對老年人的心理均可產生影響。
4.文化程度
思想意識的修養、道德倫理觀念、理想與信仰等,均可影響心理狀態。思想覺悟高、信念堅定,事業心強,可促進良好的心理,推遲老化,並保持健康。
5.營養狀態
為維持人體組織與細胞的正常生理活動,需營養充足,如蛋白質、糖、脂肪、水、鹽類、微量元素、維生素等都是必需的營養物質。尤其是神經組織及細胞對營養物質的需要更甚,當營養不足時,常可出現精神不振、乏力、記憶力減退、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甚至發生抑鬱及其他精神及神經症狀。
6.體力或腦力過勞
體力及腦力過勞均可使記憶減退、精神不振、乏力、思想不易集中,甚至產生錯覺、幻覺等異常心理。
7.疾病
有些疾病可影響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如腦動脈硬化,使腦組織供血不足、缺氧,使腦功能減退,使記憶力減退加重,晚期甚至發生老年性癡呆等。隨年齡增加,肝髒血流供應減少,也可引起神經方麵的異常,智能與性格均發生改變。另外,還有些疾病,如腦梗塞等慢性病,常可使老年人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產生悲觀、孤獨等心理狀態。
根據上述各種因素分析,為了使老年人的心理狀態保持良好,應加強鍛煉以減慢各種生理功能老化。此外保持心情舒暢、堅定信念、合理安排生活等都可促進良好的心理狀態,使老年人永葆青春。
二十四、催人年老的食品
有4類食品對健康極為不利,應努力避免食用:
①紅色肉類及其製品,包括漢堡包、吉士漢堡、肉糕等。
②經加工的肉類,如熱狗、火腿、午餐肉等。
③全脂牛奶和奶酪(低脂奶酪和酸奶除外)。
④烘烤食品,如甜餅、蛋糕、炸麵包圈等。
這些食物是脂肪的主要來源。體內過多的脂肪會導致癌症、糖尿病、高血壓、消化係統疾病、關節炎並發症,更不用說心髒病和高膽固醇了。
肉類的保存和烹製方法是導致這些後果的原因之一。例如,熏製熱狗的方法會導致癌症,就像燒烤食品會產生癌症一樣。油煎肉或烤肉會在肉中,特別是在其表麵產生致癌物質,這種物質存在於肉類的1/3表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