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誌變化是機體功能活動的反映;同時,情誌活動又可對機體產生反作用,長期的或過激的精神刺激可導致某些疾病。如長期憂鬱惱怒的人容易患冠心病、心絞痛、潰瘍病及神經衰弱等病症。劇烈的情誌變化可誘發心絞痛及心肌梗塞、中風及大吐血等,重者可能致命。中年人雖已跨入“不惑”及“知天命”之年,閱曆豐富,對事物有自己的主見,但仍有許多因素的影響,使之產生不良情緒。這些因素主要有生理上的變化,如更年期,工作中的挫折及退休前的思想準備,家庭生活負擔如撫養子女、贍養老人、喪偶及家庭成員關係不融洽,社會及價值觀的變遷等,都會給人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後,都會使人產生情緒低落、意誌消沉、缺乏進取心,或表現為急躁易怒、緊張、不善與人相處等。為保持心理健康,調暢情誌很有必要。
調暢情誌的目的在於養神。養神即頤養、保養神氣。神是生命活動的總稱,養神亦即養生。“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故養神的基本要求是“靜”,各種入靜的方法,如氣功的內養功、鬆靜功、內視及佛教的坐禪等都是養神的好方法。調暢情誌要求“以平為期,使情緒歸於平衡、平靜”。
為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加強精神修養,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達到較高的思想境界,這就是要順其自然、恬淡虛無、誌閑少欲、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怡然自得、返璞歸真,使精神內守而不外弛,無思想之患,以怡愉為務,勿思慮無窮、憂患不止、孜孜汲汲、舍本求末。
其次是良好的人際關係,現代社會使人與人之間的聯係更加密切,古養生家所推崇的脫世離欲對大多數人來講是不實際的。人們應在動中求靜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擴大生活的人際交往,交流思想,廣見博聞,增加生活情趣和成功的機會。在此過程中,不暴喜,不暴怒,能自我排解和調節情緒,有較好的自製力,遇事慎思戒怒,嚴於律己,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有助於心身和諧,形與神俱。
第三,對待健康和疾病要有正確的態度,平素要積極養生保健,增強體質,減少患病。50歲以後又是多事之秋,各種慢性病都有可能發生,經常關心自己的健康是對的,但若受疑恐病症的困擾則是不應當的。生病之後,要不斷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穩定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和調養,這樣有利於疾病的治療。日常生活中常可遇到情誌因素使病情延誤惡化的例子,尤其是某些惡性疾病患者,突如其來的打擊使病人精神崩潰,療效降低。故調暢情誌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
十七、順應自然,勞逸結合
1.順應自然
中醫理論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的起居活動要符合一年四季和一天之中晝夜晨昏的變化。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對人體均有影響。人們應根據四季變化,采用相應的養生方法,“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不悖四時”。古人所論述的四季養生方法是:春三月,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以使誌生;夏三月,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勿怒;秋三月,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冬三月,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古人對適應晝夜晨昏變化也有具體論述,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間無擾筋骨、勿見霧露等。晝夜晨昏變化對人體氣血、精神狀態有較大影響,有規律的作息利於養生。
2.勞逸結合
中年人年富力強,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也是家庭的支柱。因而,中年人事務繁忙,容易操勞過度,積勞成疾,這時更需要勞逸結合,既會工作,又會休息。“勞倦內傷”是多種疾病的重要病因或誘因。工作勞動要量力而行,不可長期損體力的工作,防止過度疲勞。休息的方式一是要保證足夠的睡眠。睡眠不足,就會出現食欲下降,體重減輕,心慌頭暈,情緒不穩定等現象。人的一生中的1/3的時間在睡眠,不可忽視。休息的另一類方式是做一些與正常工作無關的其他活動,特別是一些文體活動,既使大腦得以休息,又強健了體魄,可謂一舉多得,這對腦力勞動者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