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狗肉,性溫,大熱,有溫補壯陽、補胃氣、益氣力、補血脈、填精髓、暖腰眼的作用。
(2)羊肉,味甘溫,有助元陽、補精血、益虛勞之功和滋補強壯作用。
(3)魚,含優質蛋白質,能健脾益氣。
(4)雞鴨,有補益五髒、補虛損、健脾胃、強筋骨的作用。
(5)芝麻,味甘性平、補血、潤腸、補肝脾、烏發須,為滋養強壯劑。
(6)黑豆,味甘性幹,有祛風除熱、調中下氣、活血利尿、保腎健脾、解毒、明目作用。
(7)黃豆,有利大腸、消腫毒作用。
(8)大棗,有補脾胃、益氣生津、補血等作用。
(9)山藥,性溫、味甘,有補中益氣、補脾胃、益肺腎的作用。
(10)山楂,有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化淤、消油化膩、降血壓、降血脂、強心、抑菌等作用。
(11)木耳,白木耳有生津養胃、滋陰潤肺、益氣補腦、活血強心作用;黑木耳有滋養潤燥、活血益胃作用。
(12)核桃,有補氣養血、潤肺化痰、補腎作用。
(13)奶,各種奶類有滋補壯身、祛病延年、提高抵抗力作用。
(14)香菇,有滋補養身、降低膽固醇和抗癌作用。
(15)蜂蜜,有補中益氣、潤腸、滋補、解毒作用。但由於目前大量使用農藥等,以荔枝蜜為佳。
(16)蘿卜,有消食化淤、順氣散積、補虛利尿、抗癌作用。
(17)菠菜,有增強胃、胰腺分泌功能,有降血壓、調胃、補血作用。
(18)芹菜,有鎮靜、降血壓、降脂、保護血管作用。
(19)蔥與蒜,有降血脂、降血壓、抑滅菌作用。
4.合理烹調
(1)烹的目的。所謂烹是通過加熱使食物變成熟食,其烹的目的有:
①消毒滅菌。加熱滅菌時間受到食品種類、大小影響,蔬菜易。滅菌,肉類、魚類均為熱的不良導體,須高熱(80~100℃)10分鍾以上,才能達到滅菌目的。
②促進營養成分分解,便於消化吸收。有些食物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和無機鹽在食物組織中,不易被人體消化,通過加熱後,可使其分解出來,提高食物消化吸收率。
③提高食物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加熱可使食物中醇、酸、酮等有機物氣化,散發香味。
(2)調的目的。所謂調指加入調味品,使各原料相互協同,增加美味。
①去腥解膩。在對魚、羊、牛肉加熱時,加入蔥、蒜、酒、薑、醋、糖、香料等,可去腥味、祛油膩。
②調理滋味。炒辣椒時,加入酒、鹽和醬油,搭配豆腐幹,可減辣味。在豆腐、粉皮、土豆之類滋味淡的副食品中,加入適量蔥、薑、醋、糖、醬油可增味。像魚翅、海參、蒸窩之類,放雞湯中烹製,可加美味。排骨加糖、醋成酸甜味。
③增添色彩。在菜肴中加入紅醬油可色澤紅豔,加番茄醬、紅腐乳汁可使菜肴呈玫瑰色。
(3)常用烹調方法
①煮:煮指在沸水中煮食物。煮米粥用溫火,不宜加堿,以免破壞維生素;清湯煮雞、排骨時,先加水淹沒原料,旺火燒開除去浮沫,再加適量調味品,用微火煮2~3小時。
②蒸:蒸麵食應盡量用酵母發麵。清蒸菜肴時,把菜肴洗淨放置於器皿中,加入調料或湯汁或清水,放置沸水鍋中,蓋上蓋用大火蒸即可。
③炒:炒菜時要急火快炒,可大大減少維生素損失。炒菜時不要過早放鹽,否則,菜不易熟,多出菜汁,丟失維生素和無機鹽。
④炸:先用旺火將油燒滾,再將食物下鍋。炸食物分為清炸、幹炸、軟炸、酥炸等。除清炸外,一般先在食物上掛糊,掛糊指掛澱粉和麵粉調劑,具有保護營養素作用。掛糊應用冷水調,攪拌次數不宜多,以免發黏,掛糊後即炸為好。
⑤燴:燴有3種方法,第一種是將油燒熱,將調料、湯及原料依次下鍋,溫火烹熟,起鍋前勾汁即成;第二種是調料湯煮沸後將原料下鍋烹熟即成;第三種是燒熱油,用蔥薑熗鍋,加調料湯,大火燒開加原料烹熟,不勾芡。
⑥氽:先將湯或水用旺火燒沸,即加原料,再投調料,不勾汁,開鍋烹熟即可。常用開水下鍋的有魚片、雞片;落開水下鍋的有雞肉丸子、豬肉丸子;溫水下鍋的有魚丸子。
5.良好的飲食習慣
(1)一日三餐要有規律。要重視每日3餐,兩餐間隔5~6小時。從生理角度來看,每日3餐熱量為早占25%,中午占40%,晚占35%。人到中年,機體處理糖的能力下降,表現為糖耐量降低。城市中年人習慣於晚餐豐富、熱量多,加速糖耐量下降、誘發糖尿病,同時,糖的過剩,更易肥胖,誘發冠心病。飽食即臥,易生百病。
(2)不可暴飲暴食。暴飲暴食,一是造成浪費;二是有損脾胃,易引發急性胃腸炎、急性胰腺炎等。吃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有它一定道理。
(3)飲酒應量力而行,不要醉酒。酒有安眠、活血、祛風寒作用。啤酒可健胃、清熱,並有利濕作用。不能飲酒者以不飲酒為好,能飲酒者以適量為好,但不應經常飲酒,形成嗜好。過量飲酒易致胃炎、肝硬化、潰瘍病、冠心病等。
(4)不要偏食。各種食物含營養素各有不同。即使優質食物奶類,仍缺乏維生素。故中年人不要偏食,肉、蛋、奶、豆、蔬菜都要搭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