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家庭常見疾病(37)(1 / 3)

(1)先天性弓形蟲病。先天性感染遠比後天性感染嚴重,這種感染是全身性的,但主要表現為全身中毒症狀和神經係統及眼部等多器官病變。妊娠早期胎兒感染後能導致流產;後期感染可致早產或死胎。或使分娩的孩子具有本病的臨床表現。如將近分娩時發生弓形蟲感染,嬰兒產下可以健康,但數周後開始發病。如果在胎兒期能得到母體一定數量的抗體,則出生後可得到一定的免疫能力,但仍不能製止發病,病程多為慢性遷延性。先天弓形蟲病的主要表現特點是:

①全身表現。病人出現發熱、貧血、嘔吐、發紺、水腫、斑丘疹、腹腔或胸腔積液、肝脾腫大、黃疸、心肌炎、淋巴結腫大。新生兒弓形蟲綜合征的主要表現為貧血、黃疸和肝脾腫大。

②中樞神經係統表現。這方麵表現較常見。病人可表現為腦炎、腦膜炎。常見抽搐、肢體強直、顱神經癱瘓、運動障礙和意識障礙。晚期在病灶中心發生鈣化。個別病例可因腦部壞死組織的碎屑脫落,進入側腦室,隨腦脊液循環,使大腦導水管阻塞,或使其管壁發生病變,從而產生阻塞性腦積水。如果病變局限可發生癲癇。病兒可能在發病幾日或數周內死亡。如能好轉,常遺留有抽搐、智力降低、脈絡膜視網膜炎等後遺症。

③眼部病變。發生眼球病變者較為多見,首先發生在視網膜,偶爾整個眼球被侵犯,以致眼球變小,畸形及失明。一般發生在眼球兩側。

隱匿型先天性弓形蟲病較為常見,約占80%。孩子出生時可無症狀,但在神經係統或脈絡膜視網膜有弓形蟲包囊寄生後的數月、數年或到成人期才出現神經係統和脈絡膜視網膜炎等症狀。

(2)後天性弓形蟲病。後天感染弓形蟲病以兒童和成年人為多見,多屬無症狀的隱匿型或以淋巴結腫大病變為主,預後多良好,一次感染可獲終身免疫。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型。

①單純淋巴結腫大型。此型最為多見,有關文獻報道,在無法解釋的淋巴結腫大的病例中,約15%是本病,其中以頸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其次是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的淋巴結數目,可由1~20個或更多,很少自覺有疼痛,但有壓痛;其大小為1.5~2厘米或2厘米以上,但從不破潰。同時伴有低熱、頭痛、乏力、咽痛、肌肉痛、個別病例低熱可長達1~2年之久。淋巴結腫大很像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或鉤端螺旋體病,如果病變進展緩慢,可類似淋巴結核或霍奇金(何傑森)病。

②淋巴結腫大伴有其他髒器病變。除淋巴結腫大外,可見腦膜炎、心肌炎、心包炎、肝炎、肺炎或腎炎等症狀。可見肝脾腫大及黃疸。視網膜炎也可常見。

③全身性弓形蟲病。病人可出現高熱、全身乏力、皮疹、斑丘疹等,神經精神症狀也很明顯,可見頭頸、肌肉和關節痛,經幾天或幾周後症狀可見自行消失。

2.區別要點:

遇有上述表現特點又疑為本病者,應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血清學檢查確診率比較高,常用的血清學檢查有:

(1)亞甲藍染色試驗。血清內的弓形蟲抗體可以用亞甲藍染色法來測定。在染色的早期10~14日即開始呈陽性,每3~5周效價可達高峰。低的效價一般代表慢性或過去的感染。孩子從母體得來的抗體,在出生後3~6個月內消失。因此小兒滿4個月後,可重複染色測定抗體,如效價仍維持高度,就可證明源於感染。

(2)進行淋巴結活體組織檢查和血液、腦脊液動物接種,尋找病原體;也可進行其他方麵的血清學檢查。

3.家庭治療:

(1)磺胺類藥和乙胺嘧啶能控製症狀,可配合同時應用。

(2)螺旋黴素有抗弓形蟲作用,而且能通過胎盤屏障,孕婦每日口服3克,臍帶血中藥物的濃度為母血中藥物濃度一半,胎盤中的濃度比母血中濃度高3~5倍。有人認為應用該藥可使胎兒先天性感染減少50%~70%。該治療方法常與乙胺嘧啶及璜胺製劑間隔交替使用,20~30日為一療程。先天性弓形蟲病須用乙胺嘧啶和磺胺製劑進行2~4個療程的治療,每個療程後須間隔一個月,然後用螺旋黴素治療,劑量為每日每千克體重100毫克。小兒1歲以後可停止用藥,待有急性發作時再重複治療。

4.預防方法:

應對免疫缺陷的小兒和血清學陰性的孕婦做重點預防。主要方法是:

(1)少接觸動物如貓、狗等。食用肉類時,應熟透,以防止食物或手被囊合子汙染。

(2)早期用血清學方法檢查抗體,可以提示抗體陰性的孕婦重視預防措施,以便保護胎兒不受感染。

(3)臨床實踐中應對弓形蟲無毒疫苗進行研究,以發揮預防作用。

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俗稱“大腦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係統急性傳染病。蚊子是傳播本病的主要媒介。乙腦病毒可在蚊子體內繁殖,並可以蚊卵傳代。豬、馬、牛、羊、雞、鴨等葫物體內也可儲存病毒。病人的血液、腦脊液和腦組織以及無症狀的感染者血液均可帶乙腦病毒。如果蚊子吸吮此類病人和動物的血後再叮咬健康人時,就可被傳染,這時病毒進入人體後經血液循環到達腦部而引起發病。

1.疾病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