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體溫
正常人體溫在36~37℃之間,上午比下午高。測體溫的方法有3種:腋下法、口腔法和肛門法,其中以腋下法最為普遍。
1.操作要領:
測體溫前,應用拇、食指握緊體溫表上端,手腕急速向下向外甩動,將水銀柱甩到35℃以下。
腋下測溫時,要解開病人胸前衣扣,擦去其腋窩部的汗水,將體溫表的水銀頭放在腋窩當中,並緊貼皮膚,水銀頭不能伸出腋窩外,讓病人屈臂,手扶對側肩部以夾緊腋窩。測試時間為10分鍾。
肛門測溫時,應先在水銀頭塗少量油類物質進行潤滑,再慢慢將表的水銀端插入肛門2.5~3厘米(嬰兒僅放入水銀頭即可),並用手握住體溫表的上端,以防脫落折斷。3分鍾後取出,用軟手紙將表擦洗,然後再檢溫。
口腔測溫時,應將體溫表放於病人舌下,囑病人將口唇閉起,但不要“咬牙切齒”。測試3分鍾後,可取出查溫。
查看所測得溫度度數時,應一手橫持體溫表緩慢轉動,取水平線位置背光觀察水銀柱所示溫度刻度。
用畢體溫表後,應用冷水及肥皂進行清洗,不要用熱水衝洗。擦幹後插入表套中存放。必要時,可用75%酒精或60。白酒消毒,時間為30分鍾。
2.注意事項:
腋下法簡便、安全、衛生、舒適,一般情況下均可使用;昏迷病人及嬰幼兒,可使用肛門法。
甩體溫表時應注意四周,不要碰上其他物品而損壞體溫表。
運動、哭鬧、進食冷熱飲、擦浴等活動均可影響體溫的測量,故應等待20分鍾後再測。
用腋下法測溫時,體溫表和皮膚之間不能夾有內衣或被單。
測溫一般為一日2次,必要時可每1~2小時測一次體溫。
肛表、口表宜專人使用。
數脈搏
脈搏通常是指外周位置表淺的動脈搏動。心室收縮把血液注入主動脈時,主動脈壁擴張;心室舒張時,主動脈壁回縮。這種擴張、回縮可沿著動脈管壁傳向全身各處動脈,形成脈搏。
1.正常脈搏:
正常人的脈搏節律整齊而均勻。
不同年齡的人,其脈搏數各不相同。一般來說,成年男子每分鍾60~80次;成年女子每分鍾70~90次;嬰兒每分鍾120~140次;2歲小兒每分鍾110~120次;5歲小兒每分鍾90~100次;10歲小兒每分鍾80~90次;14歲少兒每分鍾70~80次。
睡眠時脈搏可減慢10~20次/分鍾;體溫上升1℃,脈搏可加快15~20次/分鍾。
2.操作要領:
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在動脈上,其壓力大小以摸到脈搏跳動為準。
常用測量部位是手腕外側的橈動脈或頭部的顳淺動脈。
懷疑病人心跳停止時,可檢查頸總動脈。檢查時,可跪在病人身旁,一手放於病人前額,使其頭部後仰,另一手觸摸頸總動脈。如無搏動,表明心跳已停止,應立即進行搶救。
測量計數為1分鍾,並要注意觀察脈搏的速率、節律、強弱等。
3.注意事項:
要在病人安靜的情況下進行測量。
不要用拇指摸脈。
發現脈搏不整齊時,應與心律對照,以求得準確診斷。
查呼吸
呼吸是人體與外界環境間進行的氣體交換,也就是吸入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的過程。
正常呼吸次數:不同年齡病人有不同的呼吸次數,一般是年齡越小呼吸越快,新生兒每分鍾40~44次,6個月1歲嬰兒每分鍾30~35次,1~3歲幼兒每分鍾25~30次,5歲以上小兒每分鍾25次左右;成人每分鍾16~18次,老人較青壯年略慢。
劇烈運動、情緒激動時,可使呼吸增快。
一般每心跳3~4次,呼吸1次。
1.操作要領:
數病人胸部或腹部起伏的次數,一呼一吸為1次,以1分鍾為計算單位。
對於呼吸表淺的病人,可用棉線放在鼻孔處,以棉線的擺動來計算呼吸次數。
2.注意事項:
應在病人安靜的情況下進行測量。
應注意病人的呼吸速率、呼吸的深淺、呼吸的節律、呼吸有無困難、呼吸的氣味等。
量血壓
血壓是指心髒收縮使血液從心髒排出時,在血管裏所形成的壓力,通常是指血液作用在動脈壁上所顯示的壓力。通過測量血管可以了解心髒、血管的狀況。
1.正常血壓:
成人正常血壓:收縮壓為90~140毫米汞柱(約12.0~18.6千帕),舒張壓為60~90毫米汞柱(約8.0~12.0千帕)。
小兒正常血壓:
新生兒的收縮壓為65毫米汞柱(約8.7千帕),舒張壓為們毫米汞柱(約5.3千帕)。
1周歲以內小兒的收縮壓:月齡×2+68(毫米汞柱),1周歲以上小兒的收縮壓:年齡×2+80(毫米汞柱)。
2.操作要領:
用上肢測量法:測量前先讓病人臥床休息數分鍾,然後取座位或仰臥位。
露出上臂,衣袖太緊的應脫下,伸直肘部,手掌向上平放,將血壓計水銀柱的“O”點與上臂、心髒放於同一水平。
開放氣球頸部的氣門,驅盡袖帶內氣體,平整無褶地纏於上臂,袖帶下緣距肘上3厘米,將末端整齊地塞於袖帶內,開啟水銀槽開關。
戴上聽診器。在肘窩處摸到肱動脈搏動,將聽診器放在搏動處,關緊氣門,捏皮球打氣,直至水銀柱或指針升到180毫米汞柱處,然後微開氣門,使水銀柱或指針緩慢下降,當聽到第一聲響時,水銀柱頂端或指針所指即為收縮壓。
繼續開放氣門,直到搏動聲音突然變弱或消失時,水銀柱頂端或指針所指刻度為舒張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