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3~4人合成一組,將病人穩妥地移上擔架。
病人頭部向右,腳朝前,以便於擔架後者隨時觀察病人的變化。
抬擔架者前進應平穩,宜做到前麵的人邁左腳,後麵的人邁右腳。
無論是上坡還是下坡,抬擔架者應使病人保持在水平狀態。
2.徒手搬運法:
若急救現場找不到擔架,而且轉運路程較近,病人病情較輕,可采用徒手搬運法,但此法不宜用於病情較重或有骨折、胸部創傷的病人。
常用的徒手搬運法有:單人徒手搬運的如扶持法、抱扶法、背負法,雙人或多人徒手搬運的如拉車式、坐椅式、平抱式等方法。
如果懷疑病人有胸、腰椎骨折,則應采取“特殊”的方式搬運,禁止一人抱胸,一人搬腿的雙人搬抬法,因為這樣搬運易加重脊髓損傷。正確的是由三人配合搬運。一人托住肩胛部,一人扶住腰部和臀部,另一人扶住伸直和並攏的兩下肢,三人同時行動把病人輕輕“滾”到硬板擔架上。
取仰臥位時,在胸腰部用一個高約10厘米的小墊或衣服墊起。如果懷疑病人頸椎受傷,救護者則需十分小心。向擔架上搬動時,應由3~4人一起搬動,其中一人專管病人的頭部的牽引固定,使頭部始終保持與軀幹部成直線的位置,維持頸部不動。另有兩人托住軀幹,一人托住下肢,將病人平直抬到擔架上,並在病人的頸下放一小枕,頭部左右用軟墊或沙袋固定。
3.機動車搬運法:
用機動車(尤其是救護車)搬運病人比較理想,但受條件限製。途中行車要減少顛簸,保持平穩。一般病人可取仰臥位,胸部受傷病人可用半臥位,顱腦受傷病人應使其頭部偏向一側。救護者應注意觀察病人的呼吸、脈搏等重要體征。
急症病人的體位
一般情況下,病人可取仰臥位。但昏迷病人仰臥時,應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使口腔分泌物及嘔吐物易於流出,防止發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如病人有哮喘、呼吸困難或嚴重的心力衰竭,可讓病人取半臥位:用棉被等物將病人上半身支起,膝下墊一圓枕或疊好的小棉被,防止病人往下滑。
背、腰、臀部有傷口不能平臥及側臥的病人,可取俯臥位:病人俯臥,頭偏向一側,兩臀彎曲放在頭的兩側,腹部及膝下各墊一軟枕,即使病人體位舒適,又不影響呼吸道通暢。
有腹痛或腹部創傷的病人,可屈曲雙腿,以鬆弛腹部肌肉,降低腹壁緊張度。
四肢出血者,應將傷肢墊高,高於心髒水平。
為病人保暖法
1.保暖的意義:
給急症病人,尤其是重症病人保暖,既可維持其體溫正常,不致因重病所致的全身抵抗力下降引起發熱,使其情緒鎮定,安靜休息,又可減少病人在各種挪動、搬動。轉移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震動。
2.具體措施:
如果病人衣服受濕,應盡早將濕衣服脫掉,為其換上幹淨的衣服。
可用毛毯、毛巾或其他保暖物品包蓋病人身體,尤其是在氣溫寒冷時更應如此。
如條件有限,應盡可能地利用一切物品進行保溫,麻袋、紙張、稻草等都可起此作用。
要注意給病人身下鋪好保暖物。
必要時,可使燃水袋、電熱毯等進行保暖,但要注意防止病人皮膚燙傷。
保暖要適宜,不應過之,而使病人因受熱而流汗。
疏通氣道法
疏通氣道可解除病人的呼吸道阻塞,便於實施人工呼吸,是搶救意知消失和呼吸停止病人的首要措施。
1.解除舌下墜法:
呼吸停止的病人,常因下頜下移而使舌根向後墜落,堵塞氣道。救護者應將病人的頭盡力後仰,仰至病人的口唇能夠張開。由於仰頭後,病人下頜和咽喉間被拉緊,舌根也被連帶上提,而解除氣道堵塞。
如果病人頸部有損傷或年齡偏大,使用上法不能完全解除舌下墜,可采用推頜法:即救護者用雙手抓住並舉起病人的兩則下頜角,使下頜向前推起,下墜的舌根離開咽後壁。
2.簡易吸痰法:
口對口吸痰法:救護者一手托起病人下頜,使其頭部後仰,另一手捏緊病人鼻孔,用自己的口對準病人的口用力將分泌物吸收。此法最適用於患者因痰液突然堵塞,發生窒息,但又無任何急救設備的情況。
注射器吸痰法:病人取臥位或半臥位,頭稍向後仰並偏向一側。救護者用50或100毫升注射器,接上粗而多孔的導管,如無可用塑料管代替進行抽吸。如喉頭有分泌物,導管可由口腔進入;如咽喉部有分泌物,可由鼻腔插入導管。
3.環甲膜穿刺法:
對有急性喉頭水腫或喉部外傷者,不能采用上述方法解除氣道阻塞或經以上方法治療無效時,可用較粗的注射針頭做環甲膜穿刺,以保證供氧。
4.注意事項:
在疏通氣道前,應解除其他影響因素,如及時解開病人領扣及腰帶、為女病人去除乳罩,以加強通氣效果。
將病人頭部偏向一側,以免分泌物向後流至咽部。
注意觀察病人胸、腹有無呼吸的起伏動作;聽病人口、鼻有無氣流通過聲;用麵頰貼近病人的口、鼻,感覺有無氣體進出。
人工呼吸法
人工呼吸法是指用人工的方法有節律地使氣體吸進或排出肺髒,以保證機體耗氧量的供給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它是搶救病人呼吸暫停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