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家庭急救知識(2)(2 / 3)

通知急救站或待病人病性穩定後再送醫院。

嘔血

食管、胃或十二指腸出血並從口內嘔吐出來,叫做嘔血。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胃炎,以及肝硬化所致的食管下段和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嘔血的主要原因。

1.疾病特點;

出血前,病人可感到上腹部劇痛,然後發生咯血,血多呈暗紅色或咖啡色,常混有食物殘渣。

嘔血後的病情輕重與出血速度、出血量有關。一般病人可感到頭昏、乏力、心慌、氣短,大出血可致休克,病人神誌不清、躁動,脈搏細弱而快,常在130次/分以上,四肢濕冷,此時,病人生命處於危險之中。

2.現場救護:

讓病人平臥或呈頭低腳高位,將頭偏向一側,保持鎮靜。

可服用雲南白藥,每次0.3~0.5克,每隔4小時1次,孕婦忌服。

暫時不要讓病人進食,注意保暖。

在病人上腹部放置冰袋或冷水袋。

病人發生休克時,可服獨參湯:人參3克,煎水服。

盡快用車將病人送往醫院進行搶救。

注意不要丟棄病人的嘔吐物,應將其交給醫生,便於醫生了黼情。

鼻出血

鼻出血,又叫鼻衄,是較為常見的現象。氣候幹燥、鼻內發炎、鼻腔腫瘤、高血壓、血液病、麻疹、傷寒等,以及維生素缺乏、外傷、婦女經期等,都可以引起鼻出血。

1.疾病特點:

少量出血時,呈點狀流出;大量出血時可似泉水湧出,若堵塞前鼻孔,血液則經後鼻孔流入咽部,並由口吐出或咽入胃內。反複出血可致貧血,大量出血可致休克。

一般來說,最易出血部位為鼻中隔前下方,即所謂的立特氏區,因此區有極為豐富的血管叢。

2.現場救護:

用手指緊捏鼻翼10~15分鍾,用口呼吸。

稍許仰高額頭,但不要過高,以免血液流向喉部,引起不適。

可將冷水浸濕的毛巾或用手絹包裹小冰塊敷在病人鼻部和額頭,以達到收縮鼻部血管而止血的目的。

出血量較大時,可用脫脂棉、軟紙,最好是用紗布,用清水浸濕,然後用筷子將濕棉花或紗布慢慢填人鼻腔,使之壓迫出血點,待觀察3~4小時後再取出。如在堵塞物上撒上雲南白藥或其他止血粉,則效果更佳。

止血後不要用揉擦鼻腔、挖鼻孔,以免再次引發鼻衄。

對老幼病人還要注意其呼吸、脈搏。

如經上述方法而仍出血不止,應盡快送病人去醫院。宜抬送,病人應側臥,途中可喝淡鹽水或糖鹽水,以補償失血。

鼻腔異物

鼻腔異物多見於兒童。小兒玩耍時將豆類、瓜子、糖紙、紐扣、小玻璃球等物塞入鼻孔,而無法取出可形成鼻腔異物;鼻出血時堵塞用的紗布、棉球未能及時取出,忘記在鼻腔,也可成為異物。

1.疾病特點:

長期存留於鼻腔的異物,可導致鼻腔發炎,病兒流膿性黏鼻涕或帶膿血的黏鼻涕,鼻子不通氣,並有一股臭氣。

2.鼻腔異物檢查法:

家長把小兒坐抱在懷,用兩腿夾住孩子的兩腿,兩手緊抱孩子的雙肩,另一人將小兒的頭扶住,並使其稍稍後仰,讓小兒的鼻子正對陽光或燈光,或用手電筒照射鼻腔,即可看清鼻腔異物的位置。

3.現場救護:

讓病兒坐好,固定,不要讓其亂動。

用手堵住病兒一側未有異物的鼻孔,讓其張嘴,家長對其咽喉猛吹一口氣,誘使病兒大力呼氣,將鼻腔異物噴出來。此法適用於剛堵不久的鼻腔異物。

若異物難以噴出,家長可將回形針兩頭拉直,手拿大頭,將小頭慢慢伸人病兒鼻腔,越過異物,將其拉出。決不要急著用鑷子或鉗子去夾異物,這樣反而會將異物推得更深。

不要強行給不合作的小兒取異物。

如果異物難以取出,應及時請耳鼻喉科大夫進行挖取。

氣管異物

氣管異物是指異物進入氣管或支氣管,多見於3~5歲的兒童。常見的異物有瓜子、花生米、蠶蟲、黃豆、果核等食物,以及硬幣、圖釘、紐扣、發卡、玻璃球等物品。此病後果嚴重,要迅速搶救,否則,病兒可在幾分鍾內昏迷、死亡。

1.疾病特點:

病兒的症狀輕重視異物大小和停留的部位而有所不同。

如異物較小,進入支氣管,病兒起始可會有劇烈咳嗽、憋氣、呼吸困難,其後症狀可好轉,但會出現發熱、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狀。

如異物較大,僅能進入氣管,病兒會出現劇烈咳嗽、鼻翼扇動、發紺、呼吸困難,貼近病兒胸部,還可聽到喉鳴音,孩子哭鬧時,可聽到氣流推動異物,撞擊聲門而發出的拍擊聲。

2.現場救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