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有個學生家長問我,孩子這段時間表現怎樣?這位學生睜大一雙恐懼的眼睛,直直地望著我。我有意看著他不說話。一會兒,我撫摸著他的頭,微笑著看著他說:“不錯,比以前強多了,上課注意聽講,作業能按時完成,也能主動發言了……”他媽媽笑了,他也很不自然地笑了。他和媽媽準備一起回家時,來到我的身邊,說:“老師……再見!”我順勢拍拍他的肩膀說:“剛才是不是有點害怕?”他點點頭。我說:“把你腦子裏想的,心裏感覺到的寫一寫,明天讓我看看。”後來他這樣寫道:“今天,媽媽問我在學校的表現。我害怕極了,兩眼緊盯著老師,心想:完了,回家媽媽又要懲罰我了,一個星期也不能看電視了。想著,我的眼淚就要流出來了,我好像孫悟空踩在‘筋鬥雲’上,差一點兒站不住了。沒想到,老師還挺夠意思,沒有說我壞話。媽媽很高興,撫摸著我的頭誇我是好孩子。原來,媽媽也有溫柔的時候。老師,我愛你,我會好好學習的。”讀了這個片段,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出來了。
教師要善於利用各種手段,創設生動形象的作文教學環境,提供豐富多彩的作文素材,使學生有景可觀、有情可抒、有事可寫,達到作文教學的最佳效果。
3. 走進生活,讓作文有源可溯
對於理性認識不足的小學生來說,感性認識是他們認識事物、感悟生活的重要方式。所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需要從豐富學生的生活開始,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積累,作文才有生命力。例如,在描寫秋天的習作時,我課前並未布置寫作要求,隻告訴他們要到大自然中去尋秋。一路上,學生們歡呼雀躍,不時地對郊外的各種植物評頭論足,麵對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落葉,以及熟透的水果,他們讚不絕口。回到學校,作文課上,我讓學生把這次尋秋的活動寫下來,一幅幅“秋景圖”很快展現在我們麵前。如果不在生活中積累,不投入地觀察,作文怎能寫得如此精彩?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明確:學生並不是不會寫作文,隻有真切的生活體驗,才能喚醒沉睡的潛能,生活才是我們最好的課堂。脫離了現實生活,習作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三、 勤做“推銷”,善於推波助瀾
一旦學生稍有進步,教師就要給予精神上的鼓勵,並及時做好宣傳工作,讓學生有一種榮譽感,看到自己的光明前景。這種樂觀的心理狀態對學生寫作是十分有益的。再者,讓其他學生多看他的作文,實質上也是一種督促,推動他再創佳作。出“班級作文選”把班級中的優秀習作彙集成冊,人手一本,拿到家裏讓家長、親友欣賞。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一個“個人作文展”“第一組作文展”等。對於優秀習作,鼓勵學生大膽地寄給報刊社,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變成鉛字登在報刊上時,那喜悅之情自然溢於言表。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付出艱辛的汗水。但是,隻要教師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並通過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學生一定能達到“聞作起舞”的美好境界。
(作者單位:南京市馬府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