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更年期所產生的生理、心理問題尚無法徹底解決。一般認為是在更年期機體代謝與內分泌機能減退的基礎上,由心理因素誘發的。因此,在心理護理與保健、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進行心理預防與心理治療。通過普及更年期知識讓進入更年期的人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能以正確的態度和穩定的情緒迎接這一時期的到來;其次,要幫助進入更年期的人正確對待與發病有關的心理因素,自我消除焦慮、惶恐、緊張等易引起更年期心理問題的消極情緒;再次,要讓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緒,加強鍛煉。
(2)要體貼和正視更年期男女的心理,關心他們的健康,尊重他們的工作,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更年期男女是那些從中年步入老年的人們,他們肩負社會和家庭責任,工作十分勞累和辛苦。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心常使他們思緒紛繁、情感沉重,遇到工作中的不如意或生活中的不順心,也常感到心煩意亂和自責。因此,應給予中老年人深切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使他們能心情愉快地工作,對他們在更年期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異常心理,更應給予理解和同情,幫助他們順利渡過更年期。
(3)嚴重患者可使用藥物對症治療。個別有特別嚴重更年期問題的人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采用藥物治療。
(4)更年期心理問題雖多見於女性,但男性也不可掉以輕心。除更年期綜合征多見於女性外,其他病症也同樣見之於男性。
人生麵臨著生、老、病、死的自然發展規律,更年期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這一時期中的生理、心理變化在每一個人的更年期中都會程度不同地表現出來,因此我們要從科學的角度來認識它、對待它。不可否認,有很多人更年期的變化明顯,症狀嚴重,需要進行充分的醫學治療;同時也要相信對大多數人來講,這些生理、心理變化是能夠經過前麵所提到的恰當的醫學治療、心理谘詢、體育鍛煉等手段來進行調整,以使機體本身的代償能力和植物神經係統的調節能力得到發揮,繼而作出相應的機能改變來逐步適應這些變化。例如,在更年期階段,選擇一些比較合適的體育運動項目如慢跑、散步等有氧運動,太極拳、氣功等祖國傳統體育項目長期堅持鍛煉,就有助於鍛煉心肺功能,調整自主神經功能,降低血脂,增進骨骼肌肉內的血液循環。如此便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安然度過人生的多事之秋,從容邁進“夕陽無限好”的人生最後一站。
健康測驗
(1)年齡:每年得1分。您如果40歲就得40分。
(2)體重:正常體重等於身高減去100厘米。超過標準,每公斤減5分。例如,身高176厘米,體重85公斤,那麼您得負45分。體重低於標準,每公斤加5分。
(3)吸煙:不吸煙者得30分,每天每吸一支煙減1分。您如果每天吸20支煙,那麼就從總分中減去20分。
(4)耐力:您如果每天做耐力性練習(勻速跑、遊泳、滑雪、自行車、啞鈴等有利於心血管係統健康的練習)得30分。每周隻做4次得25分,每周做3次得20分,做2次得10分,1次得5分。做別的練習(早操、散步、各種遊戲)不加分。如果根本不做任何耐力性練習,就得負10分。此外如果您生活中很少活動,那就從總分中減去20分。
(5)安靜時脈搏:如果安靜時脈搏低於90次的話,則每少一次得1分。例如,脈搏頻率每分鍾為72次,得18分。
(6)脈搏的恢複:同脈搏頻率一樣。負荷後脈搏能很快恢複是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測量脈搏恢複的情況可采用以下方法:2分鍾慢跑後,躺下休息4分鍾,脈搏頻率恢複到原來的水平,得30分。如果比原來水平隻多10次,得20分。多15次,得10分,多20次,得零分。
如果您所得的總分還不到20,那麼,您的健康就成問題了。必須求醫治療,設法減體重,限製吸煙,開始慢跑。
總分在21~60,要特別注意減多餘的體重、少吸煙、增加活動量,必須進行經常性的體育鍛煉。
總分在61~100,要多花些時間做耐力性練習。總分超過100,說明健康狀況良好。可經常練習跑步、遊泳和滑雪以提高運動成績。
俄羅斯著名神經病理學家尼基京教授使用這個方法測驗自己的健康狀況後說:“我今年75歲。按現代科學分類,這幾乎已是老年的開始。但如今,雖然自己覺得還不老,但有時也會像老年人一樣犯糊塗。譬如,我不明白,為什麼75歲能比45歲還健康。”
這個標準的製定者有意識地多讓給中年以上者一些分,這樣便於同較年輕者進行比較。
比如尼基京教授按第1項——得75分;身高174厘米,體重72公斤,這就是說要加10分,共得85分。
不吸煙,得30分。3項共115分。
他每天跑步,超過10~12分鍾的最低標準,又加30分,4項共145分。
安靜時,他的脈搏每分鍾56~64次,按64次算,又得26分,5項共171分。
2分鍾跑步後,2~3分鍾脈搏恢複到原來水平,又得30分。6項總共201分。
結論是:尼基京教授的健康不隻是良好,而且是非常好,這完全符合實際。他說:“現在我發覺,這個測驗盡管有些粗略,但卻完全能反映客觀情況。”
應激測驗
現代的人經常受到許多應激因素的影響,經常要承受不利於神經和心血管係統、降低機體抵抗力的過重的心理負擔。許多國家的學者都試圖用一定的方法測定應激因素的作用,進行定量的研究。
遵守作息製度可以算作保證健康的基本前提之一。一個人如果做到生活有規律,按時進餐(營養不缺,食量不過)和睡眠,每天抽一定時間鍛煉身體沒有不良嗜好,並善於擺脫精神緊張,那麼就沒有什麼嚴重的因素威脅他的健康。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們經過多年研究得出了結論;男子如果不酗酒、不吸煙、飲食適當、每天3小時睡眠,他的平均壽命將延長11年。一個45歲的男子如果能做到這幾項,至少還可以再活33年。
根據加利福尼亞大學學者的資料,積極從事體育活動的人死亡率最低。
腰臀比
瑞典醫學專家經過20多年的調查研究,發現無論男女,臀圍明顯大於腰圍者,不僅體態優美,而且健康長壽;腰圍明顯大於臀圍者,則危機四伏。50歲左右的男子如果身體較瘦而腰較粗者,在70歲以前隻有20%的危險;腰圍和臀圍大小相同的人壽命更短,屬於最危險的體形;女性最理想的體形是胸圍、臀圍較大,肩部較寬,大腿較粗而腰較細,此體形在觀察期內的死亡率僅為1%;女性身體較瘦、腰較粗者的死亡率則較高。
大腹便便的肥胖者為什麼會短壽呢?因為一旦腹部隆起,腹腔內的脂肪細胞比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細胞更為活躍,易將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帶入血液,流經肝髒,在肝髒內生成極低密度脂蛋白,大量的極低密度脂蛋白很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積成“脂質斑塊”,從而引起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患。
研究發現,如果其他條件相同,胖女子比胖男子要健康長壽,這是因為女性發胖的身體是梨形的,多餘的脂肪常儲存在身體較低部位,即臀部和大腿上;男性發胖則相反,體型是蘋果形的,多餘的脂肪常儲存在較高的部位,即腹腔內。經CT檢測,肥胖程度相同的男子和女子,女子腹腔內脂肪主要在皮膚和肌壁之間,男子則積聚在肌壁下麵,即在腹腔內,包圍著腸腔和其他器官。所以,中年人測量腰臀比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檢測健康的新方法。
測量方法:取直立位,先在距臀部8厘米處量腰圍,再在臀部最大處量臀圍,然後用腰圍除以臀圍,所得結果就是腰臀比率:該比率的合理比值是:男子上限0.85~0.95,女子上限0.75~0.80.
體力年齡測驗
體力是指身體運動的基本功能,或者說為進行運動或勞動身體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它是通過人體在運動或勞動中表現出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等機能能力來體現的。
體力測試
1.握力(肌力)
用握力計測定,左右手各測兩次,取兩手最好的成績。再取平均數或單記好手的成績。
2.背拉力(肌力)
用拉力器測定,測兩次取最好的成績。
3.垂直跳(爆發力)
身體側向靠牆站立,先用沾粉的手指劃印,再盡自電最大的能力原地上跳、沾粉手指盡量上的劃印,測量這兩個手指印之間的距離(厘米)。
4.上下台階運動(耐力)直立姿勢“預備”,以“開始”作為啟動的信號。用2秒鍾上下一次台階的速度,連續不停地做3分鍾上下台階運動,做完後,立即坐在椅子上,測量運動後的1分至1分半鍾,2分至2分半鍾,3分至3分半鍾的脈搏次數。
在運動中間如果堅持不下去或者上下慢了3次,立刻停止運動,記下此時秒數,並用下列公式求出判定指數(台高:男40厘米,女35厘米)。
判定指數=上下台階的連續時間(秒)×1002×(3次測定脈搏數的總和)
5.俯臥後仰(柔韌性)
俯臥在墊子或床上,雙手放於腰後交叉相握,兩腿稍分開(足尖距約45厘米)。輔助者跪撐於被試者兩腿之間,用膝及小腿壓在其胴窩及小腿上,雙手按大腿後部,注意不要按於臀部,借助自身的體重使其下肢固定。
被試者慢慢仰頭背伸,將上體盡量抬起。實驗者借助立柱或直角刻度尺,盡快測量下頦與台麵之間的距離(厘米),即下頦抬起的靜止高度。進行兩次,取最好的成績。距離大者柔韌性好。
6.立位體前屈(柔韌性)做一個特製的實驗板,設有帶刻度的立柱,以凳麵為0點,往上25厘米,往下40厘米。被試者立於凳麵上,足跟並攏,兩腳尖分開約5厘米,與立柱平齊。上體慢慢盡量前屈,不得突然用力,兩臂及手指伸直貼近立柱,頭置於兩臂之間,膝關節不能彎曲。手指末端所觸及最下端的刻度為測試結果(厘米)。0點以下為正數,0點以上為負數,正數值越大,說明脊柱的柔韌性越好。進行兩次,取最好的成績。如果有專門的測體前屈設備,可在椅子上或床邊測量,更方便。
7.閉眼單足立(平衡性)兩手叉腰,閉眼單足站立,直到平衡被破壞,支撐腳移動或睜眼為止。記錄獨立時間(秒),10秒鍾以上為合格。
8.反複橫跨(靈敏性)
在地麵上或測量板上以120厘米的距離劃3條平行線。被試者跨中線站立,用“開始”的口令作為啟動信號,按右一中一左一中的順序反複橫跨,在20秒鍾內要盡可能快地左右反複移動,但不得跳躍。這樣兩腳跨過線的次數越多,則其靈敏性越好。兩腳每跨完一線為一次,腳不到或越過外側線,以及沒跨中線不算數。測驗兩次,取最好的成績。
9.俯臥撐(耐力)
俯臥,兩手撐地,男子腳尖觸地,女子以膝關節觸地(跪撐),計算能達到的最多次數。
中年人體力年齡簡便評定方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日曆年齡,但和實際體質水平差異很大,隻有“體力年齡才能反映一個人的實際狀況。據介紹,通過對體質4項指標(即立位體前屈、閉眼單足立、反複橫跨、俯臥撐)的測試,將測試的結果按?得分表”查一下得分。然後把4項得分加起來,與“評定表”進行對照,就可知道體力年齡的大致範圍,再與自己的掃曆年齡相比較。可依照下表評定中年人的體力年齡。
中年人的標誌——成熟
人生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對一般人來說,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往往表現出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人在“既過青年,未入老年”這一段相對較長的人生中,身心的發展較長時間處於穩定的高原期,生理機能雖然由極盛漸衰,但是仍然保持相當的活力;心理各方麵(比如思維、性格、情感、意誌等)的發展日趨成熟、穩定,形成中年人特有的心理特征。
對於中年的界定,目前通常以40~60歲為標準,在我國古代則以30~50歲來劃分。古今劃分中年期有異,原因在於社會文明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壽命在不斷延長,從而延緩了人類衰老的進程。但從古今中年期劃分標準來看,它們有著共同之處:古人以“三十壯”、“四十強”為中年人的特征,現代心理學則以生理、心理的成熟和盛衰規律為劃分標準,都體現了中年期的發展特點——成熟、穩定。
中年人的身心已全麵成熟。
在生理上,各方麵機能開始由極盛緩慢地衰退,方麵是身體機能的健康與完美,保持機體健康狀態,機體與環境適應良好,在集體中能出色地完成任務,另一方麵,是身體機能的方方麵麵開始由盛極而漸民廣好似月圓將缺,花盛將謝。這一漸衰過程緩慢且持續時間較長,保持中年期在人生曲線上呈現出高原極盛的狀況。
當然這種高原狀況持續的時間因人、因生活的狀態而異,有的人注重生活調節,保持身心的愉快,年過花甲仍容光煥發,精神矍鑠;而有些中年人,長期為繁重的工作和繁瑣的家務所困擾,難以超脫生活的壓力和化解身心的緊張,往往加速生理機能的衰退,則未老先衰,疾病纏身。
在心理上,中年人心理發展日趨成熟。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所言“而立”、“不感”、“知天命”正體現了中年期的心理發展過程。一般說,人到30歲已成家生兒育女,生活方式初步定型,思想也安定下來,不再像青年時期那樣充滿憧憬,而是滿懷信心,腳踏實地創立事業,故稱“而立”之年。人到40歲,知識增多,見識日廣,認識問題有了相當深度、廣度,不再為表麵所迷惑,遇事冷靜,即使麵對複雜事物也不致搖擺不定,故稱“不惑之年”。至50歲,經驗更豐富,學識愈深廣,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處事更加穩重妥善,故又稱“知天命”之年。這種心理日趨成熟、知識經驗日益豐富的中年時代,正是成就事業的黃金時期。
不僅如此,性格的成熟,是中年人心理的一大表現。性格是指個人對周圍環境的態度和反應,具有很大的相對性。由於長期實踐的磨煉,中年人的性格變得成熟而穩定,具體表現為:認識和判斷事物目標明確而富有現實性,思維過程獨立、嚴謹而具邏輯性,思想表達深沉而含蓄,情感體驗深刻、穩定、持久且富於理智,待人老成而和藹可親,對待工作堅韌而有恒心,處理問題冷靜而富於創造性等等。中年人這樣二些性格特征形成了他們特有的行為方式和社會效應,中年人在青年人心中常有的權威感,就體現了中年人獨特的成熟的人格魅力。
智力的黃金時期
人到中年,其心理發展已完全成熟,知識經驗日益豐富。此時的中年人智力水平也進入了黃金時期,是成就事業的最佳年齡階段。心理學研究表明,科學發明最佳年齡的峰值為37歲,正是處在中年階段。
智力,一般是指一個人有效地進行腦力勞動的潛在能力,包括定向力、記憶力、理解力、計算力、判斷力、推理和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認為,中年人智力可分為液態智力和晶態智力。其中液態智力主要是先天的,包括知覺的整合能力、反應速度、瞬時記憶和思維的敏捷性等等;而晶態智力大部分屬於學校中學到的能力,它代表了對液態智力應用的結果以及學校教育的數量和深度,一般在詞彙和計算能力的測驗中表現出來。中年人智力的發展特點就體現在這兩種智力類型的不同發展規律上。
中年人液態智力發展呈緩慢下降趨勢,這與中年人生理功能的漸衰有十分密切的聯係。從少年到青年,一直處於生理發育尤其是大腦發育的旺盛時期,因此智力水平迅速發展,到25歲左右達到極盛。人過中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生理發育已過巔峰,生理功能由盛而衰,因此這種先天因素較多的液態智力發展必然漸退。具體表現在感覺(如視覺、聽覺)識別能力逐漸降低,主要是感覺信息在頭腦中的處理速度呈下降趨勢;記憶力下降,包括記憶的準確性和回憶的數量較青年人都有所下降;思維的反應速度呈下降趨勢,也就是思維缺乏敏捷性,逐漸變得遲鈍。
隨著年歲的增加,生活經曆和知識廣度的增加,中年人晶態智力在不斷增長,這主要體現在中年人,的思維能力的提高上。具體來說,就是中年人各種思維品質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首先是中年人思維更具廣闊性。青年人由於僅限於接受理論教育或剛走上工作崗位,雖習得了深厚的理論知識,然而缺乏社會經驗,因此分析問題難免局限。十多年社會經曆的磨煉,極大豐富了中年人的社會閱曆和理論實踐知識,此時的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往往能全麵考察情況,多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因此成功的機會更多。
其次是中年人思維更具深刻性。這也離不開中年太知識的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廣使得中年人善於深入事物的本質,善於發現事物的關鍵和核心,較好地把握事物、事件的意義,並能準確預見事物現象的遙遠後果。
再次是中年人思維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靈活性。思維發展一般要經過直覺思維——具體形象思維——理論型邏輯思維(或抽象邏輯思維)這樣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知識不斷積累、理論不斷完善、實踐經驗不斷豐富的過程。青年人由於專業知識的學習,理論極大豐富,因此思維的高級形式——抽象邏輯思維形式迅速發展成熟起來,到中年階段,這種發展並沒有停滯,而是在實踐中更加完善、深刻,並且有更強的靈活性。
第四是中年人思維表現出極強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中年人獨立承擔社會責任,他們中許多人是事業上的創造者和領導者,特殊的使命迫使他們保持獨立的思維習慣,批判性地觀察和分析社會的現實,最大限度地創造事業的輝煌,實現自身的價值。
思維的創造性是中年人智慧的最突出的特點。這是中年人思維的邏輯性、係統性的集中體現。既然是創造思維就集中表現在思維結果的新穎性、獨創性,能解決未解決的問題等方麵。青年人也有創造性,然而他們隻是在前人創造的理論基礎上,從理論到理論的升華,中年人則增加了實踐的環節,更多地實現了理論——實踐——理論的思維過程,表現出更強的創造性。
人們常誤以為,智力在青年時期迅速發展成熟,而到中年已開始下降。這結論就人類液態智力發展來看有一定道理,但未免以偏概全。中年人單項心理能力比如記憶力、反應速度、感知辨別力等確實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然而,中年人生理發展相當長時間處在成熟的高原期,即使生理機能下降也十分緩慢,因此,他們的液態智力的發展與老年人比較起來其下降趨勢要緩慢得多,與青年人相比也相差無幾,並不影響中年人,綜合智力的發展。中年人年富力強,體格健壯,精力充沛,少保守,有豐富的基礎知識和實踐經驗,仍然迅速發展的晶態智力彌補了一部分由於神經機能的衰退而導致的心理機能的退化,因此,從總體來看,中年人的綜合智力仍處於繼續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是人生智力的黃金時期。
告別青春,是人生的必然規律。初入中年,由於心理慣性,人們試圖抓住青春的尾巴,一如既往地保持與發揚青春期特有的蓬勃與朝氣。然而,好景不長,畢竟中年人精力、體力已不如年輕人,加上家庭的責任,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青春期的“朝氣”早已被理性和深沉所取代。
與青年人相比,中年人情感更深沉,而且波瀾更為闊大、持久。中年人不容易動情,真動情連自己也怕,所謂“中年傷於哀樂”、“中年不樂”正是這個意思。青年人小遇挫折便會號啕涕泣,中年人則眼淚比金子還貴。然而青年人遭遇痛苦,當時雖痛不欲生,過一段時間,也就慢慢忘記了;中年人遭遇骨肉生死離別,表麵雖似無所感動,而那深刻的悲哀,會齧蝕他們的心靈,鐫削他們的肌肉,使他們暗中消磨下去,致死不能愈合。
說中年人含蓄,這也難怪。到了這個年齡,什麼都經曆過了,什麼也都看穿看透了。對他們來說,見怪不怪乃人之常情,行為“深藏不露”也就可想而知了。與之比較,青年人可就不一樣了。青年人往往涉世淺,閱曆薄,遇事充滿好奇,見怪而怪那也是理所當然的。
中年人情感含蓄,另一方麵是說中年人善於克製和容忍。這一點青年人似乎很難做到,也許不服氣,然而事實確實如此。青年人熱情開朗,然而遭遇挫折他們卻變了:麵對學業上的不盡如人意,事業上的失敗,生活的痛苦,一朋友的喪失,他們往往錯誤地歸因於教學的疏漏,環境的幹擾,社會的不公平,以及朋友的苛刻等等,因此感到無法克製的沮喪和失望,這時要他們容忍實在勉為其難。中年人也會遇到失敗和挫折,他們也感到沮喪,但生活的經曆告訴他們,抱怨永遠無濟於事,保持情緒穩定,維護心理平衡,惟一的方法就是容忍,容忍生活,容忍別人,更要容忍自己。歲月刻在他們臉上的這種寬容的微笑,使得他們在感情上擺脫了青春期的衝動,留下的是深沉和含蓄。
中年人遇事冷靜,不形於色,並不是說中年人沒有感情的波瀾。事實上,成熟的中年人情感體驗比任何年齡的人都豐富、細膩、深刻。他們渴望成功,渴望沉湎於成功的喜悅和興奮之中,然而,一旦成功到來,他們卻看上去若無其事。現實中,青年人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向中年八思是小心謹慎,瞻前顧後;青年人快言快語,難免惹人難堪,自己尷尬,而中年人則很少如此;青年人常衝動,自我中心主義,而中年人則冷靜含蓄,利他主義。這一切恐怕都體現出中年人的克製和容忍。說克製和容忍,其實並不僅僅是中年人的情感特點,隻是體觀中年人對情感的調控。多年的生活經曆和情緒經曆使他們懂得,情緒衝動永遠是年輕人的遊戲,一個成熟的中年人,必須能克製自己的情感,遇事冷靜,保持情感的深沉和含蓄。即使遇事衝動,也隻是短暫的失控,容忍使他們很快恢複平靜,不形於色。
中年人最深沉、最含蓄的情感,是夫妻間的愛情。青年人談戀愛一會兒歌,一會兒哭,悱惻纏綿,男以維特為豪,女以綠蒂自命,可謂浪漫之極,理想之極。結婚後,就像兩隻齒輪搭配到二起運轉,得有一段時間的磨合過程。到了中年,夫妻各自身上那些砂粒、毛刺、棱角都磨光了,雙方也就吻合了,都能容納適應對方了。此時的愛情生活雖少了戀愛或新婚時的激情,然而,在簡單的生活規律中,卻蘊含中年夫婦極深的情感體會。比如當您抽了一半的煙蒂被妻子奪下扔在煙灰缸裏;當您喝得微醉時分,妻子把剩下的半杯酒一飲而盡;當您在麻將桌前挑燈夜戰,妻子披著衣、趿著鞋,不顧朋友的麵子,伸手抓牌;米缸裏沒米了,液化氣罐沒氣了,丈夫抓起米袋、扛起液化氣罐就往糧店、液化氣站跑。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瑣事,卻飽含著夫妻間深厚的情感,一種發自內的深沉的愛。因此有位文人說:“婚姻是具體的、實實存在的情感。”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孕育著含蓄而深沉的愛。
中年人經曆磨煉的意誌
中年,是收獲的季節,事業上碩果累累,家庭內和諧美滿;中年,也是成熟的季節,生理心理發展達到極盛,意誌經曆磨煉,更具特點。
意誌,即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以實現預定的目的的心理過程,是人從內部意識到外部行為轉化的心理過程,與人的人生目的聯係在一起。社會的曲折發展,也扭曲了當今這一代中年人的人生道路,使之變得曲折、坎坷,曆經磨難。然而,特殊的經曆,意外的遭遇,磨煉了他們的意誌,培養了他們的品質。
自製力,是中年人特殊生命曆程的回報。自製是堅強意誌的表現。俄國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沒有克製,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誌。”著名作家高爾基也說:“哪怕是對自己一點小小的克製,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中年人的自製力,是在艱苦的環境中曆經困難而培養起來的,是中年人成熟心理的表現。青年人剛從家裏獨立出來,接觸社會還不多,社會實踐經曆較少,因此,青年人普遍感到不適應,有孤獨感,情緒也不穩定,大起大落,主要表現在不善於排除內部的情緒波動和外部的幹擾與誘惑。正如他們自己所描述的:經常遇到身不由己的事情,自己想做的事往往做不到,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駕馭不了自己的行為,常處於苦悶之中。中年人在這方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情緒更穩定而深沉,行為更理智,具有較強的挫折承受力,具體表現為中年人工作中沉著冷靜,注重實效,生活樂觀自信,麵對挫折或處理問題老練持重,注重策略,待人隨和友善等等。這些都是中年人自製力的體現。
自覺性,是中年人成功的關鍵。“骨幹”二詞加在年輕人身上,是社會對他們的期望,而加在中年人身上,則是社會賦予他們的責任。今天的中年一代,已是經濟建設的中流砥柱,社會政治組織結構的重要支柱,是國家跨世紀的關鍵人物,是影響我們民族新世紀命運的中心環節之一。他們的政治選擇、精神麵貌、價值取向,直接左右著社會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走勢。曆史的使命、現實的責任對成熟的中年人來說是壓力,更是奮鬥的目標,是信念,更是他們自覺行動的動力。
中年人,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人。多年的奮鬥經曆,生活目標逐漸實現,職業理想已不再是青年時遙遠的夢。從少年到中年的奮鬥曆程,挫折的考驗,成功的體驗,培養了他們的方向感、曆史感,對國家的忠誠感和責任感,以及對社會、家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些內在的人生價值觀轉化為行為,就形成了他們生活的自信心和追求目標的自覺性,就成為中年人意誌的又一個優良品質。
果斷性,是中年人把握成功機遇的條件。中年人社會經驗豐富,有較強的獨立意識,麵臨選擇能迅速作出判斷,排除幹擾,堅決付諸實施。這方麵青年人知識經驗積累不足,往往表現出在作決定時優柔寡斷,在不同考慮和不同主張之間遲疑不決、顧慮重重,作出決定後又瞻前顧後、畏縮不前,以致坐失良機,無所作為。另一方麵,中年人麵臨問題深思熟慮,雖然決策果斷,但絕不是冒失、衝動,這體現了中年人的工作責任感和自信,心。而青年人雖然敢想、敢說、敢幹,易接受新事物,然而由於缺乏知識經驗和社會閱曆,加上情緒發展不穩定,易衝動,在付諸行動時常常表現為草率、冒失、衝動。
堅韌性,是當代中年人成熟的個性特征。堅韌性作為中年人的品質之一,體現為具有堅定不移、精力充沛、百折不撓的個人素質和在個人奮鬥中執著、頑強、幹練的精神。然而,作為中年人成熟的個性特征,這些素質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在長期的艱苦中磨煉而成的。當代中年人是曆經滄桑的一代,他們經曆了20世紀50年代的紅領巾,60年代的紅衛兵,70年代的“老三屆”,80年代的下海潮,正是這曆史坎坷、命運獨特的人生經曆,塑造了他們執著、頑強、百折不撓的堅韌品質,也正是這獨特豐厚的人生積澱,譜寫了中年這一代人的輝煌人生。
保證健康的八項原則
怎樣做才能保持上述健康人的標準呢?應遵循下述入項原則:(1)規律的生活製度——防止積勞成疾;(2)合理的飲食習慣——保持營養需要;(3)情緒的自我控製——獲得身心健康;(4)用腦的保健訓練——保持大腦功能;(5)適當的有益勞動——增進機體活力;(6)良好的衛生習慣——減少患病因素;(6)科學的健身鍛煉——增強身體素質;(8)及早地發現病情——學會自我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