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認清威脅健康的生活方式(2 / 3)

在鞏固階段裏,你仍然需要經常做室外運動;與戒煙的朋友交流體會,互相鼓勵;多喝水;少吃油膩辛辣食物;不飲酒;還要培養自己的多種業餘愛好。不管再遇到什麼特殊情況,如招待客人、過節、高興、煩悶、看球賽、看戲、聊天等等,都不能重新拿起香煙,每當有動搖念頭出現時,就要想到“我已經取得了成功,切不可讓自己的努力白費了,我必須戰勝自己——為了我和家人的健康!”

戒煙後的感覺真好,你一定會從中獲得很多的益處,祝賀你的成功!

酗酒

一、酒的功過

酒是一把雙刃劍,適量飲低度酒可延年益壽,經常酗酒卻能嚴重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酒還可以奪人性命。

有人說中國有個“酒文化”,的確,中國人釀酒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了。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似乎離不開酒,隻是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酒的使用和消耗有些過多。在日常生活中,朋友聚會、親人團圓、節日慶典,以酒助興,舉杯相慶,無可厚非。但是近些年來勸酒之風日漸盛行,在酒宴中,為了表示熱情好客,主人總要向來賓敬酒、勸酒,客人為了表達感激之情也要回敬。如此推杯換盞、你來我往,甚至還流行什麼“寧傷身體,不傷感情”,“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得胃出血”等等的說道,直搞得酩酊大醉,翻江倒海,輕則不能自持,中則傷害身體,重則賠上性命。這樣的飲酒,決不應該算在“酒文化”之列,倒是應該禁止的。

少飲酒有益健康。適量飲酒即每天飲不超過100克的紅葡萄酒,對人體有舒筋活血之功效,有減少發生心血管病的效果,還可刺激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但若對酒的喜愛達到依賴不舍的程度,或飲酒過量,或飲酒方法不正確等等,那麼就會對人的健康構成危害,甚至是很大的危害。我國曆史上著名文人陶淵明,終生嗜酒,不但嚴重地影響了自己的健康,而且禍及子女,導致後代智力發育不全。當他覺察到酒對身體的危害後,欲戒不能,已經到了酒精依賴的程度。在今天的社會上也有不少的嗜酒者,他們中許多人患有“脂肪肝”、動脈硬化、肝硬化等病症,老年容易得老年性癡呆、腦血管意外等,造成健康和壽命的損失。

酒對人體的危害主要在於酒精,酒精含量越高,危害越大。酒精在體內通過肝髒分解燃燒,長期過量飲酒必然造成對肝髒的損害。特別是在肝髒本身已經有了某些問題(如慢性肝炎、“脂肪肝”等)時,酒精就會加重肝髒的負擔,長期飲酒就必然會造成肝髒的損害。當大量飲酒,使體內血液中酒精濃度達50毫克%以上時,即可出現注意力減退、精神恍惚。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某些操作就很危險,如開車、高空作業等。酒精濃度達到100~150毫克%時,則不能自持,呈輕度醉酒態。此時,如果在沒有旁人照顧的情況下做某些動作或行動就很危險,如過馬路、接觸火、水、電等。達地毫克%時,則陷於沉醉。

此時,經常會出現嘔吐,如果達300毫克%以上時,即有致死的危險。如果一次飲酒量相當於50~100克酒精,血中酒精突然升高達100~150毫克%時,亦有致死的危險。

二、酗酒的危害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酗酒可造成以下危害:

1.容易引起早衰

飲酒可妨礙葉酸和維生素B1的吸收,引起貧血和多發性神經炎;影響食欲,造成營養不良;酒後發熱,消耗大量熱能,導致蛋白質缺乏。

人的大腦的細胞約有20億個,每天腦細胞正常的新陳代謝約20萬個,約占二萬分之一。長期大量飲酒可使腦細胞受損,每天要死亡20萬個腦細胞,久而久之會造成智力遲鈍、注意力渙散、記憶力衰退,判斷力下降等,甚至患“老年性癡呆症”,這是因為嗜酒的人把酒當成主要能量來源,不注意飲食調節從而造成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尤其是硫胺和煙酸。

2.容易引起骨折

鈣磷代謝和骨代謝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正常情況下。

血鈣濃度和血磷濃度維持在一定水平,有利於鈣和磷在骨的有機質中先形成膠體的磷酸鹽,再沉澱成骨鹽,從而保持骨的堅硬度。長期嗜酒妨礙鈣的代謝,加之嗜酒的人尿中排出的鈣和磷酸鹽的增加,使血鈣、血磷濃度降低,這時沉積在骨組織中的鈣和磷就從骨中釋放出來以維持血中鈣、磷濃度的恒定,從而造成骨質疏鬆,使骨骸變得鬆脆,因而容易骨折。

3.增加心髒的負荷

醇可使體循環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加,心肌工作量和氧需要量增加,心肌收縮力減退以致引起心搏量和心排量明顯降低,出現心律失常,重者可造成左心室衰竭,甚至死亡。使血壓、血脂升高,膽固醇含量增加,冠狀動脈硬化進程加快,心肌損害加重,冠心病發病率增高。長期大量飲用啤酒,可致心髒擴大,稱為“啤酒心”。

4.引起肝髒的損害

人體攝入的酒精主要依賴肝髒進行氧化分解,乙醇在’體內氧化產生乙醛和氫,可直接損害肝髒。肝細胞受損變性,最終導致肝硬化。100毫升血中酒精達到80毫克(按全身血液5000毫升計,全血中4克酒精)肝髒即可受損。

5.對消化道的影響

長期飲酒,食管蠕動功能降低,下端括約肌功能減退,胃液容易反流引起食管炎。酒後嘔吐可引起食管破裂或賁門粘膜撕裂,造成上消化道大出血。胃內容物中酒精達到30%時,胃粘膜會因強烈刺激而受損。長期飲酒,影響消化功能,容易發生慢性胃炎、潰瘍,或使潰瘍加重,引起出血。急性酒精中毒,可引起急性胰腺炎,還使這些部位的癌變率明顯提高。

6.對泌尿生殖係統的影響

酒精可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小動脈收縮,導致腎缺血,產生腎素,血壓升高。酒精可使血中睾丸酮含量降低。嗜酒男性往往發生勃起障礙或不育;女性可致月經不調,停止排卵。酗酒後受孕的胎兒往往會發育不良,或發生流產,或畸形,生下後也許是低能兒。西方把這類孩子稱為“星期六嬰兒”,因為他們是在父母星期六(周末)放縱狂飲後受孕而生的。

7.酒精長期刺激腎上腺皮質,使其功能逐漸減退,最終造成早衰

據統計,酒徒的平均壽命比不喝酒的人平均低15年。

呼吸道防禦功能減低。嗜酒者肺結核發病率比不飲酒者高9倍。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的病人飲酒後,由於酒精刺激,病灶部位的血管迅速擴張,可引起咯血。

8.長期飲酒,眼底血管受累,可使視力減退如酒質不純,含有甲醇,還可導致失明。

9.使機體代謝紊亂

抗毒能力降低,增強某些藥物、毒物的毒性。所以在有毒環境內,服藥期間,切忌飲酒。

10.酒後駕車是造成車禍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的社會危害極大。

11.長期大量飲啤酒容易造成能量過剩,長出個“啤酒肚”,促使身體發胖。而肥胖是一個很嚴重的健康問題,它與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都有著直接的關係。

應該說明的是,我們這裏說的是酗酒,而如果沒有對酒精過敏或身體患有不能飲酒的病症,少量飲用低度葡萄酒或啤酒、黃酒,則有促進血液循環作用。

長坐不起缺乏運動

運動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對於經常坐在辦公桌前、計算機前工作的中年人來說,運動對於他們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可是,許多的中年人一坐到辦公桌前就很難想到運動,特別是由於近年來工作的緊張度增強了,運動的時間就更少了。同時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如過去騎車的改成了坐車,或者開車;過去要做飯、幹家務,現在請保姆、經常吃飯館……原來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運動減少了,而人的惰性也增加了:能坐車就不騎車;能乘電梯就不爬樓梯;能享受一份舒適,就不會付出一份辛苦。許多人的確是不願“自找苦吃”的,總是感覺少費力、少出汗、少受累才舒服,殊不知自己的活力和健康就在這樣的“舒適”和“安逸”中漸漸減退。

長期缺少運動,身體得不到鍛煉,不僅各項功能會衰退,更重要的是通過攝食吸收的營養得不到消耗而轉成能量儲存起來,能量的積存會導致身體肥胖,而肥胖是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的直接誘發因素。過去把肥胖稱之為“發福”和“富態”,以為身體胖了是好事情,而實際上肥胖卻是健康的敵人,我們應該避免肥胖才對。

許多中年人有程度不同的發胖趨勢。近年來,大城市裏的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中有許多體重超重者,如北京市超體重者就多過6成,這是一個不好的趨勢。中年人如果出現發胖的趨勢,更應該提高警惕。首先應該加強鍛煉,每天要安排出運動的時間,其次才是注意飲食,不要吃得飽。中年人的工作擔子、家庭生活擔子都比較重,時間也比較不夠用,因此應該有意識地在工作和生活中“自找苦吃”,避免安逸,如多活動、少坐著;多爬樓梯少乘電梯;多走路、多騎車、少坐車;這樣就可以在每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加大運動量。當然,如果能夠專門安排時間運動更好。

我們提倡人人運動,不是要求每天都進行劇烈運動,更不是希望千篇一律。體育運動要因人而異,因季節而異,適可而止,以適合自己身體健康為度,一般地說,住高層樓的不宜一口氣爬20層樓梯;患有心肺腦血管疾病的不宜作劇烈運動;患嚴重關節炎的在嚴冬不宜作戶外晨練。工間操、太極拳和快步走則人人皆宜。

高脂、高糖、高鹽飲食

曆史上我國人民的生活一直比較貧困,在那受窮苦的年代裏人們隻能夠吃到很少的肉、油和糖。貧困使得大多數中國人渴望多吃肉,多吃油,多吃精白麵,多吃是“福”,大腹便便是“富態”……。

近20年來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人們吃的油多了,吃的肉多了,吃的糖也多了,精細的食品也多了。這樣的飲食習慣對人健康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一、高脂飲食

脂肪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食物中的脂肪含量高可以給人體提供高熱量。但是脂肪中的膽固醇含量過高又有害於健康。因為膽固醇容易附著在血管內壁上,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簡稱動脈硬化),而動脈硬化就會引發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簡稱冠心病)、腦血管病變(腦溢血、腦血栓等)。另外,高脂肪食物使血液中的脂肪酸含量增高導致“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可能引發一係列不良後果,如加重肝髒的負擔,引起“脂肪肝”等。因此,經常吃高脂肪食物對健康不是好事。健康的飲食應素葷結合,以素為主。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有利健康。

二、高糖飲食

許多人喜歡吃甜食,除了菜裏放糖或某些糖製點心(如甜糕、糖包、麻元、元宵等)外,還經常吃糖果、蛋糕、冰激淩,喝甜飲料,這樣人體就攝入了太多的糖。

糖在體內經過代謝,可以產生熱量,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但是經常、大量吃糖,糖的攝入使血液中糖的含量處在一個高水平上,一方麵糖對胰島細胞的過分刺激會加重胰島的負擔,長期的過分刺激會降低胰島的功能,易誘發糖尿病。另一方麵,糖在體內的轉化和吸收會增加身體內的能量儲存,使體重增加,身體發胖。

高脂和高糖飲食都能使身體發胖,而肥胖又可以導致高血壓和冠心病,同時,肥胖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吃過多的糖對健康是不利的。經常吃含糖量高的食品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高鹽飲食

有的人“口重”,喜歡吃偏鹹的菜肴。特別是北方人,普遍口味較重。從醫學的角度看吃得過鹹是不好的。

鹽的化學名字叫氯化鈉,鈉是人體必需的物質,鈉和水在體內的平衡則是維係生命的重要條件。當吃鹽太多時身體裏的鈉就會過多,鈉多時身體細胞裏就會瀦留相應的水,細胞就會出現水腫。因此,吃鹽過多可以增加肥胖。

同時,鈉攝入過多容易導致高血壓,從而增加腦卒中、心髒病、腎功能衰竭的危險。許多的研究證實,隻要給高血壓的病人限鹽,血壓就會降低;限製心髒功能衰竭或腎髒功能衰竭的病人的鹽攝入量也可以改善他們的心髒功能和腎髒功能。這說明,高鹽飲食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在日常的飲食中應該盡量減少鹽的攝入,中年人盡管改變口味較難,但也要去努力改變。多吃新鮮蔬菜,不吃很鹹的醃製菜,以清淡為主。這樣長期堅持,對健康將會很有好處。

生活無律常張少弛

一、生活無律有害健康

人的生命活動有其一定的節律和周期,人們應該遵循一定的生活節律,按照人體的“生物鍾”的運轉常規來工作和休息,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促進健康,延緩衰老。

德國哲學家康德生下來身體很弱,經常鬧病,卻能活到80歲。後人曾這樣描述他的生活規律:他的全部生活都按照最精確的天文鍾作了估量、計算和比擬。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時曾說“我的生活過得像機器那樣有規則,當我的生命告終時就像時鍾的指針停在一處不動了”。

然而,許多人並沒有認識到生活節律對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特別是近年來,社會的變革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有許多人、特別是那些不受上下班時間約束的人,工作和休息,吃飯和睡覺不講節律,隻圖個人的自在,或不吃早餐;或到下午2點吃午飯;或晚上八九點才吃晚餐;或半夜不歸;該睡不睡;該起不起;該吃不吃;該作不作;該息不息;生活沒有規律。

一個人長期生活沒有節律,必然影響身體健康。因為一方麵人體的生物鍾是有節律的,什麼時間該睡覺,什麼時間該吃飯,都有一定的時間規律。比如去過西半球的人都有“時差”的體會,那就是因為我們平時生活在東半球,我們的生物鍾是根據太陽在東半球起落的規律形成的。而到了西半球以後,太陽升起的時間正好是我們東半球日落的時間,當我們身體內部的生物鍾還沒有調整過來時,我們就會感到不適應:西半球太陽高照的時候我們瞌睡得很深,可是當夜半人靜,我們卻清醒異常。要調整生物鍾還需要好幾天的時間哩!所以,我們的生活首先應該遵循自身已經形成的生物鍾的節律。這樣才是遵循自然法則,有利於健康的。

拿飲食來說,如果胃裏空的時間太久不進食必然會對胃造成傷害,容易得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而晚上吃飽了就睡覺也不好,經常如此,很容易出現肥胖,因為營養沒有消耗,充分被身體吸收了。這對於中年人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是,生活和工作不可能總是規律的,太嚴格的規律誰也做不到,隻要有這方麵的意識,個人能夠加以調節,經常注意糾正不規律的生活,做到基本規律就行了。

二、常張少弛有損健康

中年人的工作和生活大都是緊張的,但長期的緊張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因為人的精神需要有張有弛,需要調節;人的身體也需要勞逸結合。如果不能有意識地在繁忙的工作中“忙中偷閑”,加以調節,讓自己的精神一直處在緊張狀態,讓身體總是處在疲勞狀態,那麼,久而久之,身心問題就會出現了。

一個人精神長期處在緊張狀態會帶來一係列的不利影響。精神緊張造成心理壓力,心理壓力可能會使人的睡眠質量差,甚至失眠;導致食欲減退;心態改變(如沒有好心情);可能使性欲減退;記憶力也會明顯減退;反應變慢……由此又能導致身體體能的減退。

長期的忙碌使人的體力得不到恢複而處於疲勞狀態。

一個人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時就會使機體的功能狀況下降,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如結核病、肝炎等。

以上由於現代社會生活和工作的快節奏所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和導致的健康問題被某些專家稱為“快節奏綜合征”,或“現代都市生活綜合征”。許多中年人並不特別注意這種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健康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恰恰是中年人應該特別注意的,因為他們的健康往往就是在那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遭受著損害的。

自我封閉缺少溝通

曆史早已證明,在人類社會中,不管是遠古人還是現代人,不管是生產鬥爭與自然鬥爭,還是與自己鬥爭,融入群體才能生存,天馬行空則難有立足之地。人與人之間可以而且必須通過語言和行為進行充分的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啟發,互相幫助。這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方麵,有的人善於與他人交流溝通,而有的人則不願與人交流,很難與他人溝通。缺乏好的交流習慣的人往往比較封閉,遇到什麼事情不順心了,有了什麼思想負擔了,習慣放在自己心裏,憋著,悶著,要麼自己生悶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化解;要麼“積壓愈久反應愈烈”,等到哪一天憋不過去了,爆發出來,不是壞了事情就是傷害了自己或他人。

俗話說,生活的道路上並不總是鋪滿鮮花的。每個人不可能事事都順心,時時都開心,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總會有疙瘩的事情。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缺乏與他人交流的人往往不懂得“釋放”,總是把心事放在自己的“肚子”

裏,連對自己的丈夫、妻子、好朋友都不願講,使自己處在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很多中年人由於工作忙缺少與同事們交流的機會,或者由於周圍的人際關係不太融洽,而不願意與人溝通,慢慢也就習慣了自我封閉。這種自我封閉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人們間的思想交流有助於釋放思想情感方麵的壓力,有助於調整自己的心態。在當今社會,生活的節奏加快,來自生活、工作、學習方麵的壓力增加,許多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因此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情緒問題、心理問題,所以抑鬱症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精神問題,在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可能有過抑鬱,而女性則每五位中就可能有一位有過抑鬱。在我國,15~35歲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殺。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說,抑鬱症已經被列為人類的第5大殺手。而抑鬱往往與自我封閉的習慣密切相關。心理學家強調,增加人們的交流機會可以對健康產生巨大的正麵影響。

中年人應該認識交流溝通的重要性,在繁重的工作之餘要增加自己的社交麵,要參加一定的社交活動,同時要善於與人交流思想,溝通情感。有了不愉快,碰到煩心的事情,或心裏有了解不汗的疙瘩,可以與自己的朋友、家人聊一聊,當你把心裏的矛盾和煩惱說了出來,實際上你心頭的壓力就得到了釋放,你就會覺得比沒說出來時好受了些。如果你的朋友和家人能夠為你分憂解愁,那對你就會更有幫助。有時也許你覺得聊天是耽誤時間,但實際上從聊天中獲取到的益處往往是你所估計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