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對健康的警告
在我們的地球上,一有著不計其數的生物在千變萬化的自然界繁衍生息,人類即其中之一。對於人類來說,大自然如同慈愛寬厚的母親、相濡以沫的朋友,億萬年來盡其所有為人類創造了賴以生活、生存的環境。人類與自然界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物質的交換。
許多自然因素對於人類來說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須臾不可離開的。人們常說:“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靠太陽。”可見來源於大自然的陽光、空氣、水及各種營養物質是人類生命的基礎,與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
陽光給地球以光和熱,讓大千世界充滿勃勃生機。陽光中的紅外線、紫外線等各種光線不僅可使人體血液循環加速,神經係統興奮,還具有殺菌、促進骨骼生長發育等功效。
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質之一。地球上的空氣含有足夠的氧供人體利用,以進行生物氧化,產生能量。
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聲音組成了人類生活的交響曲。和諧悅耳的聲音給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使人身心舒展,振奮向上。
適宜的溫度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人類通過高度進化的體溫調節係統增加產熱或散熱,來適應一年四季環境溫度的變化,使自身的新陳代謝得以正常進行。
取之不盡的食物和水更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無私饋贈。
就像母親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樣,自然母親用這些豐富的營養創造了人類的生命,健壯了人類的肌體,繁衍了人類的後代。
而,大自然向人類展示的不僅僅是母性的仁慈祥和,如果對大自然的饋贈利用不當或破壞有加,它也會露出猙獰的麵目,威脅人類的健康。
紫外線的侵害
在沒有適當防護的情況下,過度強烈的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可嚴重損害人體健康。紫外線除來源於陽光外,還來源於日常生產生活環境中溫度達攝氏1200度以上的物體,如正在冶煉中的冶煉爐溫度、乙炔氣焊、探照燈和水銀石英燈的直接照射。如在這種環境中生活或工作會引起可怕後果,患惡性皮膚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資料報道,因美國日光浴盛行,每年約2500人因惡性皮膚癌而喪命。年齡越小,膚色越淺患,此病的可能性越大。近年來由於工業汙染環境,大氣的臭氧層遭到直接破壞而變得很薄,因紫外線過度照射引起的皮膚癌發病率越來越高。
過度的紫外線照射可造成對眼睛的損害,引起“角膜炎”、“結膜炎”,一般臨床醫學稱為“日光性眼炎”、“電光性眼炎”。“雪盲”也是其中之一。患者表現為眼睛發炎、疼痛、甚至失明。
空氣汙染的影響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空氣是由多種氣體組成並含有各種各樣的物質微粒。這些氣體所形成的氣壓及各種氣體在大氣中所含的濃度正常與否,大氣中物質微粒的成分如何,是空氣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
最適合人類生活的氣壓為一個大氣壓,即平原地區的大氣壓。當人們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如高空飛行、深海潛水或內陸地區的人到高原地區旅遊或生活時,環境氣壓的變化幅度是相當大的。如果沒有恰當的生理防護,健康狀況就會受到嚴重損害。如果環境氣壓突然降低,會導致血液及組織中的溶解氣體變成氣泡,阻塞血管,最終使組織器官缺血、缺氧。
高原地區明顯低於平原地區的大氣氧分壓會使旅遊者或其他人因缺氧而頭痛、心慌、呼吸困難甚至昏迷,即發生“高原反應”。當然,如果長期生活在此環境中,機體會出現血液中紅細胞增多,攜氧增加以滿足人體生理需要的代償反應,而這種反應是否有效,取決於個人的體質及生理適應能力。體育鍛煉則是提高這些能力的有效手段。
空氣中物質微粒成分也可直接影響到人體健康。在科技迅猛發展、工業高度發達、生活日益現代化的現代社會中,環境汙染日益嚴重,大氣中充滿了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微粒。工業、交通廢氣每年大約要排放數以億噸計的有害化學物質汙染空氣;熔煉、金屬切割的粉塵也大量飄浮在空氣中;生活垃圾無處不在。這些使空氣的成分、透明度及理化性質都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如今在地球上的許多地方,那“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麵馬兒跑”的美麗景象已成為昔日的回憶,取而代之的是終年頭頂灰蒙蒙的一片。當這種嚴重汙染的空氣進入人體,會嚴重破壞我們機體的防護係統之一——免疫係統,使疾病不斷爆發,幾倍、幾十倍地增長。空氣汙染帶給人類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種:(1)由於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對呼吸器官的侵襲造成支氣管、肺的炎症或癌症、過敏性哮喘以及塵肺、矽肺等呼吸性疾病;(2)空氣中某些化學物質的濃度過高可直接損害機體的器官組織,如氟類物質中毒可使牙齒著色、缺損、脫落,骨關節疼痛、畸形、活動障礙,鉛類物質中毒可破壞血液成分,損害神經係統;在工業生產、日常生活中大量接觸的有機化合物苯中毒又可引起精神神經病變、血液成分異常、出血等嚴重情況;(3)空氣中有害氣體聚集,如一氧化碳過多可導致機體嚴重缺氧,出現生命危險,即通常所說的“煤氣中毒”。
溫度的變化
自然界適宜的溫度給人類的生存提供了適宜的條件。人類可通過自身的體溫調節來適應地球上四季的不同溫度,但如果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超過於人體的體溫調節能力則會造成健康損害。
1.高溫
如在酷暑烈日下旅遊、勞動,或在大量散熱而不能降溫的車間裏、熔爐旁工作,機體的散熱中樞首先被迫過度工作,通過大量排汗而散熱降溫,繼而發生調節障礙使體內熱蓄積,最終造成內環境平衡失調,生理機能紊亂,神經活動抑製的“熱射病”;而強烈陽光的直接照射顱頂又可造成顱內溫度升高、腦組織充血、出血、水腫的“日射病”。這兩種情況即通常所稱“中暑”。
2.低溫
在環境溫度較低時,機體的體溫調節係統可通過肌肉、血管強烈收縮增加產熱來適應環境溫度,但如果環境溫度過低,又可由於血管持續收縮造成組織凍傷,此時還可因為機體抗低溫調節失調而出現體溫過低。在這種情況下,人體的神經係統活動受到明顯抑製甚至發生昏迷,如體溫在25℃~29℃以下則有死亡的危險。
噪音的威脅
與美妙的音樂相反,物體作無規律無周期的運動時所發出的雜亂音響組合被稱為“噪音”。在現代社會,人類的生活環境中處處充滿噪音,如城市裏各種汽車的喇叭聲、工廠裏機器的轟鳴聲、飛機的轟鳴聲、輪船尖銳的鳴笛聲、大街上的喧鬧聲等等。
科學研究已證明,噪音對人類的危害極大,主要影響人類的神經係統及高級神經活動,由此繼發內髒機能失調。人們用“分貝”
(dB)為單位來評定聲音等級。聲音在40分貝左右是較為理想的安靜環境;50分貝則可影響睡眠;60分貝的噪音就可幹擾學習、工作、談話、娛樂;超過80分貝會使人感到吵鬧,甚至會損害人的聽力;如長期生活在70~80分貝的噪音環境中,會出現聽力明顯下降、血壓增高、微血管收縮、肢端供血不足、中樞神經功能紊亂、婦女內分泌失調、影響月經周期及妊娠、兒童生長發育不良、胃腸功能紊亂等甚至出現神經症狀,還可由此而誘發或複發冠心病、心律紊亂、精神病等疾病。據統計,生活在90~115分貝的噪聲區附近,人們的肝硬化病發病率比低噪音區的人高140%,死亡率比低噪音區的人高20%。噪音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如此之大,可見減弱或消除噪音是現代社會環境保護的重要工作之一。
對飲水和食物的憂慮
人類從自然界攝取食物和水。人體的60%~70%都是水,可見水對人類生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水及食物中所含的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及各種無機鹽離子共同為人體提供充分的養料及能量來保證人體機能活動和生長發育的正常進行。但是,如果不能科學地、合理地利用大自然的無私饋贈,對這些物質飲用或食用不當也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很大的損害。
人類的飲用水主要取自大自然,自然水源的潔淨是保證人類身體健康的極為重要的因素。然而近年來隨著全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自然水源被理化及生物學因素汙染日趨嚴重。全世界僅工廠每年約排放7000億立方米的工業廢水,江河湖泊受到嚴重汙染,人類飲用後,由於化學及生物學物質的毒性作用,各器官係統的結構及功能發生異常改變,最終導致種種疾病的出現。據統計,每年約有1000萬人因飲水不潔而患病、喪生。因此,保護自然水源免受汙染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命。水的防汙染工作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人類的當務之急。
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重視飲食衛生。如果不慎誤食被病原微生物或化學毒物汙染的食物,會給人體帶來來勢凶猛的急病,甚至危及生命,即發生“食物中毒”。
能夠汙染食物的細菌種類很多。有的存在於家畜家禽的腸道或糞便中,如沙門氏菌屬;有的存在於人或畜的皮膚化膿處,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還有存在於海產品、鹽漬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及存在於發酵物、罐頭、醃肉中的肉毒杆菌、產氣莢膜杆菌等。更為可怕的是近年發現的“二口惡英”病毒對人類健康的威脅。這些細菌有些可產生內毒素,有些可產生外毒素,主要可分別引起嚴重的腸道症狀及神經症狀。另外,誤食毒菌或被有機磷農藥、其他劇毒化學藥品汙染的食物,則可引起體內出現嚴重的生物學變化,進而危及生命。
從進化論角度來看,人是自然的產物,因此人對自然的依附關係是永存的。人類應該像保護自己的母親一樣保護大自然,像愛護自己的朋友一樣愛護大自然。要合理地利用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無私饋贈,同時也要警惕、抵禦自然存在或人為造成的自然不利因素對我們健康的不良影響。改善環境、加強營養、醫療防禦及體育鍛煉都是提高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生理適應能力的有效手段。
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從理論上說,發生在人身上的一切疾病,都會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因為人既具有動物特別是高級動物身上所具有的一切器官和本能,但人又不是單純的動物有機體,人作為社會成員,又具有動物所沒有的極其複雜、豐富的內在心理世界、無限的創造才能和智慧,還具有各種高級的社會性功能。人所獨有的高級的心理社會功能製約著人體本身的生物本性,其中包括人體的健康和疾病。這是合乎邏輯的。當然,有的病症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都直接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製約和影響。如精神疾患中的神經官能症和反應性精神病以及一些典型的心身疾病等。雖然身體素質、遺傳因素及其他某些生物學因素也會對這些病症產生影響,但是,作為病因,起主要作用的卻是不良的心理社會因素,或者說是由於緊張生活事件所造成的心理應激。此外,有的病症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隻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的間接製約和影響,或者隻在疾病過程的某一個環節或階段受到影響。即使那些完全是由於病菌、病毒和有害理化因素造成的病症,如外傷、骨折、燒傷、中毒、感染等,心理社會因素雖然沒有參與致病作用,但是病人的人格特征、對病因和病症本身的主觀評價則有可能成為不良的心理社會因素,明顯地影響到病症的進程。如外傷病人可以影響到傷口的愈合,感染的病人可以影響到炎症的消退時間,外科病人如果在不良心理狀態下(如情緒憂鬱、恐懼等)做手術,其手術效果往往不佳,創口愈合緩慢,這幾乎是外科醫生都具有的經驗。在日常生活中細心的人都會體驗到,傷風感冒雖然是由病菌病毒引起的常見病,但是在心理狀態不佳(如情緒不好,感到疲勞等)的情況下,往往容易誘發其他病症。
影響心身健康的心理社會因素是很複雜的,主要有早期教育與家庭環境、生活事件與環境變遷、心理衝突與不良人格等。
早期教育與家庭環境
對個體早期發育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單調、貧乏環境中成長的嬰兒,其心理發育將受到阻礙。父母對兒童的態度和教養方式也會對個體以後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對患有恐懼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抑鬱症的4種神經症的個體進行的早期家庭關係調查表明,這4種病人的父母與正常個體的父母相比,表現出較少的情感溫暖,較多的拒絕態度,或較多的過多保護。家庭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極大的、深遠的。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個體幼時的生活經驗或親子之間的關係,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家庭影響可簡單地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育兒方式,包括嬰兒期的哺乳方式(定時式或自由式),幼兒的大小便排泄(任意的或苛刻的),對兒童行為的放任、溺愛、苛刻等;父母關係,包括爭吵、分居、離婚等;家庭成員的影響,包括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情緒的反複無常、前後矛盾、行為障礙或反社會行為等;其他事件,包括家庭成員的死亡、經濟拮據、家庭聲譽等。
生活事件與環境變遷
生活事件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變動,如升學就業、婚喪嫁娶、疾病、遷居等。生活事件的增加所產生的應激體驗與各種各樣的生理障礙和心理障礙有著明顯的聯係。
霍姆茲等人采用“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以“生活變化單位”(LCU)來評定個體再適應的困難程度。他們認為,若一個人在年內的LCU不超過150,則來年可能是健康平安;若LCU為150~300,則來年有50%的患病可能性;若LCU超過300,則來年患病的可能性將高達70%。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胃腸潰瘍、癌症、神經症、事故、體育運動中的運動損傷等都與明顯的生活事件的增加有密切的關係。
心理衝突
我們幾乎天天都麵臨很多選擇。選擇本身就意味著擁有一些東西,但又不得不丟掉一些東西。這樣,選擇往往會使個體產生心理上的矛盾和鬥爭,即心理衝突。例如,如果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不滿,但又不想得罪對方,不能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這就會產生一種心理衝突。人在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心理衝突是經常發生的。
持續或劇烈的心理衝突會對心理健康產生極大的影響。
特殊人格
某些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導致某種心理障礙或精神病的一種內在原因。例如,強迫性神經症的人格特征表現為謹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製、優柔寡斷、墨守成規、拘謹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狹窄、事事容易後悔、責任心過重和苛求自己等。又例如,與癔病相聯係的人格特征是富於暗示性、情緒多變、容易激動、耽於幻想、自我中心和愛自我表現等。
由於現代社會的急劇發展和變化及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目前對人類健康和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的因素主要的已經不是生物學因素(據報道,由於病菌、病毒引起的各種傳染病,造成死亡的比率隻占5%),而是心理社會因素(由於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影響的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和癌症造成的死亡以及意外事故死亡占死亡比率的70%以上)。這種明顯的變化告訴我們,對於發生在人身上的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複等過程,如果隻從生物學方麵來考慮已經解決不了問題,而必須遵循新的醫學、生物、心理和社會綜合醫學模式來考慮問題。強調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才能找到對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複的全麵、合理和有效的方法與措施。在當今社會,個體的不良情緒反應(緊張、焦慮、抑鬱等)、有害的行為習慣(酗酒、吸煙、淫亂等)和不良的生活方式(起居無常、勞逸失調等)是對個體健康的嚴重威脅。因此,我們在考慮如何對疾病進行有效的預防、治療和康複的時候,必須充分認識到心理社會因素對個體健康的影響。隻有這樣才能采取全麵、合理和有效的方法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
把握住健康的中年
人類無法長生不老。醫藥及生命科學的功用,僅能幫助人減少疾病侵害,延長生命而已。綜觀世界上發展國家,近百年來國民的平均壽命一般延長了30多歲。根據醫學上的研究報告,近百年來人類死亡主因的排序,隨生活素質及醫藥衛生條件的改善,業已產生了很大的改變;由本世紀早期傳染病致死為領先的順序,改變為因不良習慣致病而死亡居前的排列。造成現代人死亡的病因中,前3種最重要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症。在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情緒因素、個性特征、生活事件,尤其是生活方式起著重要的作用。
現代一般公認,很多非傳染性但能置人於死的疾病,多半是由於生活中的長期不良習慣積累而成。盡人皆知,心髒病是第一號殺手。美國心髒醫學會在1981年將A型性格列為患心髒病的危險因素之一。A型性格就是由於個人日常生活習慣形成的。在下文的討論中,我們將提出幾項具體研究資料,用以說明有哪些生活習慣,確實與眾所向往的健康長壽具有密切的關係。1973年與1980年,美國預防醫學雜誌連續兩次刊載研究報告,報告內容都是一項長期研究的結果。該研究以美國加州某地區45歲以上6800人為對象,調查他們的生活習慣與死亡率的關係。該項研究自1965年始,是一項有計劃的長期追蹤研究,計劃對45歲以上的受調查者追蹤到死亡為止;這一研究目前仍在進行中。該研究進行研究前先根據調查列出7項眾所公認的生活習慣,然後再調查分析,查看這些生活習慣與某段期間內死亡率的關係。這了項生活習慣是:
(1)每天睡眠7~8小時;
(2)每天按時吃早餐;
(3)正餐之外不吃零食;
(4)保持合於自己身高的體重;
(5)從不吸煙;
(6)不酗酒;
(7)經常運動。
經過5年半的觀察研究後發現,不分性別年齡,實踐以上7項生活習慣項數愈多者,愈能健康長壽,其死亡率愈低。由此可見,生活習慣對健康長壽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在1979年,美國聯邦政府衛生教育福利部部長卡裏凡諾曾對“是誰殺害了我們人類?”一問題提出警告說:“是我們養成的不良習慣殺害了我們自己!”因此,自從80年代健康心理學興起之後,人類的生命觀興起了第二次革命。在醫療科學發達之前,人類將生命交在上帝或其他神明的手裏。醫療科學發達,是人類生命觀的第一次革命;自此以後,人類把生命交到科學家的手中。80年代以後,人類死亡原因順序的改變,外因傳染而靠醫藥控製的疾病順序下降或消失,社會心理因素與不良習慣導致的疾病,卻隨之大增。
習慣導致的疾病是很難靠醫藥控製的。因此,推行良好生活習慣運動,就成了人類生命觀的第二次革命。此次革命的特色是,生命的保護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自己能掌握的生活習慣。在推行第二次革命運動時所提倡的口號是:健康長壽之道無他,三不四要而已!
“三不”為:不吸煙,不酗酒,不吃零食。
“四要”為:要吃早餐,尊適當睡眠,要運動,要控製體重。在眾多的不良習慣中,吸煙是不良習慣之最。吸煙危害之大,不僅影響健康,而且是慢性自殺。吸煙者平均每人減少12年的生命。因此,未養成吸煙習慣者,切莫吸煙;吸煙成癮者,要痛下決心,早日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