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中年人更須用心保護自己(2 / 3)

敵意。44歲的男人可能會同情那些在生活中陷入困境的人,對那些平步青雲的人,卻往往會生出敵意來。敵意的產生大都與自卑感有關。當44歲男人有了一番建樹後會變得和藹、富有同情心和慷慨大方,而失敗之後,又容易惱怒。一個44歲男子在工作中遇到麻煩,孩子打翻油瓶就足以使他大發雷霆,可同樣的事情若發生在自己得到上司嘉獎的那天時,他的態度可能會是柔聲地對孩子說:“不要緊,別怕。”雖然敵意對44歲男人來說是十分普遍的現象,但它畢竟是種消極情緒,過多的敵意很容易使一個人的心靈扭曲,習慣戴著變色眼鏡看人,以至於經常牢騷滿腹,痛苦不堪。

沮喪。劉君今年剛到44歲,生活便一蹶不振,慢慢地不再喜悅激動。他逃避責任,把所有的過失全歸咎於別人。他整日憂愁沮喪,好像隻是等死似的。他內心沮喪主要因為周圍的人和事,他無法適應周圍環境的要求。於是他拒絕長大,繼續偽裝下去,總在自憐地說:“怎麼辦呢?我為什麼這麼沒出息呢?這個世界對我太不公平了!”沮喪情緒常會擴大生活的不幸,所以對被持續強烈的沮喪情緒困擾的中年男人來說,很有必要接受心理治療,但這些人又常常不願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對他們的工作、生活、婚姻造成進一步的破壞。

壓抑。現代社會強調競爭,強調出人頭地,尤其對中年男人來說更是要建功立業,從而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的心理壓力。而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又要求人們“喜怒不形於色”,強調人對自己情緒的抑製,這就造成了許多44歲男人的抑鬱症狀,深化了情感危機。

焦慮。44歲的杜君被突然通知下崗後,心裏一著急就失明了,這種觀象被心理學家稱為“轉換反應”,是由神經焦慮症所引起的。由於工作和家庭的壓力以及對事業成功的渴望,中年男人的心理壓力往往很大,很多人由此而焦慮不安。

44歲中年男人要想擺脫心理危機,就應培養快樂的心態,形成積極的自我,挖掘潛能,重新調整人生的奮鬥目標,學會關心自己,抓住機遇,走向成功。

中年女性的十大心病

中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身體和心理都處在一個巨變時期,大多會出現更年期綜合征,部分女性症狀感受十分強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她們太過關注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注重維護自己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年人的更年期症狀大多表現為心理方麵的障礙,而生理反應往往也是由於身心的交互作用。下麵是影響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十大因素,希望能引起中年女性的注意。

1.對自己認識不清。職業進展到一定階段,很多女性對自己的認識反而模糊了。有的女性會在機會麵前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有的會過於追求變化,而放棄有發展前途的工作。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使許多中年婦女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卻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重任,這使得她們經受著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內心的矛盾,使得她們認識混亂,陷入生活決策的痛苦中。

2.年齡恐慌症。近來,由年齡而產生的恐慌心理症在女性中彌漫開來,她們麵臨隨時被老板解雇的風險,又因年過35歲而被眾多招聘單位排斥。目前,社會經濟體製改革,國企減員增效,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工人將麵臨著下崗壓力,許多中年女性因下崗找不到工作而憂心忡忡,因害怕下崗而整日惶恐不安,從而表現出對年齡的恐懼和憂慮。

3.心理疲勞。隨著閱曆的增長,中年女性對工作的新鮮感逐漸減少,加上家庭的壓力和自身的更年期症狀,不少人經常出現莫名的疲勞感,這種來自心理的疲勞感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會削弱職業女性未來發展的競爭力。

4.寂寞。人到中年,由於工作繁忙、家務纏身,往往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人際關係,因此,她們的朋友越來越少,生活也變得簡單、重複,中年夫妻也因各自忙於事業而無暇溝通,產生生活的困頓和心理的寂寞也就不足為怪了。曾有位在外企做高級管理者的女士說:“我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朋友和快樂;我什麼都不怕,就是怕寂寞!”盡管生活和工作繁忙而緊張,可是一旦停止忙碌,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會從內心湧出一股渴望,渴望將生活中的煩惱、幻想和情感向人傾訴。

5.自信心不足。事業發展不順利的時候,很多女性懷疑自己的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們自信心不足,過多地消耗了她們的精力和時間,減弱了她們追求成功的動力,影響了工作效率。

6.目標遊移。許多中年女性愛跟別人比較,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常常產生失落、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感受。這種來自內心的幹擾容易使職業女性被外界的目標所遷移,缺乏專一的目標和追求的理想。

7.知識更新不快。信息時代需要更新更快、更係統化、更理論化的知識人才,而這正是許多職業女性所欠缺的。她們的這種現狀有許多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年婦女承擔著繁重的家務勞動和子女的家庭教育,沒有足夠的時間顧及自身的學習和充實。正因為如此,許多中年職業女性正麵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社會的挑剔,使她們在工作中屢屢受挫,從而強化了她們的自卑和無助。

8.觀念跟不上時代。社會發展到現在,許多觀念已經漸漸被摒棄,但是一些中年女性的思維定式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過去飽經酸甜苦辣人生經曆,使她們難以忘懷。為了求得自保,她們墨守成規,甘願受過去思維方式的禁錮。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舊的觀念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這對一些缺乏變通的中年職業女性來說,無疑將麵臨著巨大的挑戰。能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關鍵在於她們是否願意打破思維陳規,挑戰命運,超越自我。

9.薪水缺乏症。城市中大多數女性屬工薪階層,拿國家的薪水過日子,因此也僅僅能維持中等生活而已。然而,時代的飛速發展,物質的極大豐富,一些先富起來的大款們奢華的生活往往從各個方麵強烈地刺激著城市人,以前作為城市人的那種優越感也消失了,安於現狀的心理也不平衡起來。生活在這樣一個繁華的都市,耳濡目染著都市的物質文明和現代氣息,作為占絕大多數都市女性的工薪族,時常感到薪水缺乏,囊中羞澀。伴隨這一感受,一些中年婦女常通過抱怨來發泄內心的不滿,這不僅造成個人的傷害,也帶來了家庭的不和。

10.緊張症。中年職業女性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單位的組織、業務、技術骨幹,是家庭的棟梁,上有老,下有小,在社會和家庭中都處於承上啟下的角色。

她們為事業、家庭和子女而奔波,還要在上下級、同事、姻親、家庭等縱橫交錯的人際關係中角逐。她們承受的各種壓力較大,工作、生活節奏也較快,諸多的社會心理因素,常常使她們處於某種緊張狀態之中,有的學者稱其為職業女性“緊張病”。

麵對以上種種心理困擾,中年婦女應注重自我調適。首先,要克服自老心理,建立生活和事業的自信心。人的生理發展的盛衰乃自然規律,自身無法抗拒,中年婦女如若產生自老心理,勢必使自己的注意力常關注身體的不適,那麼不適感將會越來越重,致使她們害怕麵對生活的挑戰,喪失自我進取的意識和信心。正常的心態應是順應自然,為所當為,積極進取。追求人生的發展和完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動機,隻是有時候人們因為生活和工作的挫折而暫時失去自信心。因此,建立生活和事業的自信心本身就是順應自然、為所當大的人生哲學。中年婦女正處在人生發展的多事之秋,努力克服自老心理,建立生活和事業的自信心,將是你們挑戰心病、保持心理健康的良方。其次,要加強學習,保持競爭意識。我們這一代中年人曾經上山下鄉,幾經人生選擇,獲得了許多,但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和時間。

今天我們又得麵臨下海、下崗,過去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必須不斷地獲取知識,更新觀念,這對我們中年人來說,無疑是一項重大的人生工程。加強學習、保持競爭意識不僅是中年人維護其心理健康的需要,更是其保持年輕心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再次,要加強心理訓練,增強挫折容忍力。人生挫折常伴,尤其是背負多重壓力的中年女性更是如此。

麵臨重大人生挫折,比如下崗、疾病、經濟困難等,中年女性難免會產生緊張、恐慌、焦慮、孤獨無助等不良情緒,如果長時間受這些情緒困擾而不注意自我調節,它將會極大地影響中年人的工作、學習和家庭生活。中年人進行心理訓練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麵:一是積極地進行自我暗示,激發內心成長的潛能。二是掌握放鬆技巧,學會放鬆自己。心身醫學研究表明,心理的緊張和鬆弛與生理機能一樣具有拮抗作用,放鬆生理可以使心理得到放鬆,心理的緊張必然導致生理的緊張。中年婦女可以通過豐富自己的生活,調節生理疲勞,轉移緊張情緒,同時也有意識地學會一些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放鬆技巧,忙裏偷閑,從而有效地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

下崗中年女性急需關懷

這個時代的中年女性曾經曆過“上山下鄉”的熱情,也曾感受過“下海經商”的激動和緊張,如今她們又得麵對“下崗分流”的困惑和苦悶。下崗中年女性都是在新中國長大的,她們過慣了“捧著鐵飯碗,吃著大鍋飯”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忽然間嚴峻的現實擺在自己麵前,許多人感到難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擊,茫然、驚詫、惶惑、痛苦、憤怒等情緒油然而生,並在嚴重的挫折後產生了多種消極的情緒反應:

1.埋怨心理。在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女性職工下崗後,許多人都因難以接受現實、內心極不平衡而產生埋怨。既有怨天怨地怨社會不公的,也有怨自己命運不好的。有人認為,產業結構調整是政府的事情,為什麼要我們下崗呢?也有人認為,企業搞得不好,倒閉了,這是企業領導的事,讓我們下崗承擔責任太不公平了。據一項調查顯示,在下崗職工中,把下崗原因歸結於企業領導方麵的占66%,政府方麵的占26%,而歸結於自身文化技能欠缺的隻占8%。即使那些承認自己文化低、技能差的人,也不認為是自己造成的,而歸結於自己命運不好。處於這種心理狀態的下崗女性,在剛下崗的人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她們不能理解下崗現象,感到社會對自己不公,隻得通過發牢騷來宣泄自己的怨氣。

2.自卑心理。不少下崗女性,尤其是性格內向的人,會因下崗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感覺自己無能,是個失敗者。還有人感到自己被社會淘汰了。有些人甚至不願被人知道自己下崗,害怕被人恥笑,在親朋好友麵前抬不起頭。有自卑心理的下崗女性往往把自己關在家裏,不願與人交往。這樣,長期處於失敗的體驗之中,勢必會影響身心健康。

3.內疚心理。下崗待業意味著經濟收入銳減,使家庭經濟緊張,甚至陷入經濟困境,許多下崗女性會因此深感內疚不安,覺得愧對家人和子女,從而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更加重了自卑心理。

4.失落心理。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崗位、原來的社會群體,離開了奮鬥多年的事業,失去了奮鬥的目標後,整天悶在家裏無所事事,就會產生失落感與被遺棄之感,內心深感苦悶。即使再就業以後,如果不能重新樹立奮鬥目標,或者不能適應新的環境,也會存在一種寄人籬下的失落感。由失落感還會產生懷舊感,懷念過去的好時光,從而更增加對現狀的不滿,引起更嚴重的心理失衡。

5.焦慮心理。焦慮是對危險或威脅的預料所引起的無方向的喚醒狀態。下崗女性,在感到怨恨、苦悶之餘,更多的是感到焦慮不安,為家庭的生活擔心,為自己和家人的前途擔心。

以上都是女性在下崗後心理遭受挫折而產生的種種挫折情緒體驗。從心理學角度看,挫折是個體從事有目的活動中遇到阻礙或幹擾,致使其動機不能滿足時產生的情緒狀態。遭受挫折是痛苦的,但挫折引起的結果是不同的。挫折可以激發人們的鬥誌,促使人們改變方式去實現既定目標。挫折也可以使人因失望而失去自信和自尊,嚴重的還可能引起人們極度痛苦、情緒消沉或出現行為異常,甚至引起其他的生理心理疾病。因此,下崗中年女性應注意擺脫挫折情緒的困擾,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勇敢麵對現實,迎接新的挑戰。

’首先,正確認識下崗失業現象。下崗是經濟體製改革的必然抉擇。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勞動就業采取國家統包分配的就業模式,鐵飯碗、大鍋飯成了國有企業低工資、廣就業、低效率的真實寫照。實行經濟體製改革,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國有企業要走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必然要走高效率、低成本之路。

要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就要進行結構調整,分流多餘人員。因此,下崗其實是原先平均主義保護下的隱性失業的顯性化而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下崗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現象。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競爭規則。一家企業如果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住腳跟,等待它的命運便是破產或被兼並。一個職工如果不能在企業內部的競爭中站住腳跟,等待他的命運將是下崗待業。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做好下崗轉崗的心理準備,把下崗轉崗看作人生中正常的一環。就像日常生活中乘車一樣,如果沒有直達目的地的車,就要換車,要換車必須先下車,下車是上車的前提,下崗也是再上崗的必要前提。換個角度看問題,下崗失業,能使人重新認識自己,調整奮鬥目標,或許是一生的重要轉折點。

其次,中年女性應注意調整心態,走出困境。中年女性麵臨下崗,心理上難以適應,常常表現出多方麵的心理衝突:第一,沉重的心理負擔;第二,長期的消極情緒困擾;第三,對環境變化與角度轉換不適應。以上原因,再加上下崗女性多為中年女性,她們本來就處於人生的多事之秋——更年期,下崗後的不良心境再加上更年期的焦慮情緒,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下崗女性的心理健康,出現了睡眠障礙以及各種身心症狀。這種狀況不改變,不僅會影響她們的再就業,而且會影響她們整體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和自我潛能的充分發揮。因此,中年下崗女性應注重自己的心理調適,學會順應生活的自然變化,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主動轉換角色,不斷充實自己,實現人生的第二次創業。在此還要說的是,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女性應主動找心理醫生谘詢,以便早日走出困境。

可憐中年父母心

當前,我國的中年父母們正麵臨著一個嚴峻的事實:中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開始跨入青年期,如何與子女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這關係到一代獨生子女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每一個家庭的穩定和幸福。一些心理谘詢機構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心理谘詢的來訪者中,有60%以上的谘詢問題都是與親子關係有密切聯係的。許多做父母的不知在家中應該把親子關係擺在什麼位置,因此出現了很多令人煩惱和痛心的事情。

初二男生小龍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上小學時還比較聽話,可自從上了中學,學習不努力,隻在吃、穿、玩上“長本事”,母親每月給他的零花錢直線上升,可他仍不滿足。一次他去姥姥家玩,偷了舅舅的200元錢,雖然錢被追了回來,他還被父親暴打了一頓,可此後各種不良行為接二連三。有一次,小龍要求父母給他買一雙200元的旅遊鞋,沒得到同意,小龍竟拿起菜刀,將媽媽逼到陽台上,並說:“你給不給錢?再不給,你就從這兒跳下去!”幸虧隔壁鄰居及時趕到,才製止了這場“鬧劇”。而十分可悲的是小龍的母親,她在講述兒子的劣跡時,雖然是痛哭流涕,但更多的是對兒子的惋惜和無盡的“愛”,並且說:“他怎麼不爭氣,他還是孩子,還不懂事,雖然他逼我時,我真想一死了之,可又想,我死了,誰管他?他爸爸心腸可硬了,孩子一犯錯,他就恨不得把他打死……”小龍在母親的溺愛和縱容之下,已經發展到經常逃學,加入到社會上那一群整日無所事事的“新貴族”行列中。小龍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研究者發現,現代孩子存在的問題,常常反映了家庭中情感關係的倒錯。一般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父母中的一方在孩子出生後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都無保留地傾注到孩子身上,以至於忽視了配偶,這種情況母親更甚於父親,使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親退居次要的地位;二是父母雙方都把孩子擺在主要地位,夫妻感情和生活都被忽視,孩子成為惟一的精神寄托,此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二人在對孩子的教養方法上常有分歧;三是一些離異家庭,帶孩子的一方把一切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但又常抱著既愛又恨的矛盾心態。這三類家庭的共同特點是,都沒有認識到一個家庭的穩定和幸福必須以夫妻關係為核心,夫妻之間必須有自己獨立的天地和精神世界,決不能因為孩子的存在而犧牲夫妻的情感世界。隻有夫妻雙方互敬互愛,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並且在取得共識的基礎上,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齊心協力教育孩子,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從來到這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他在幼小時常需要父母的精心照料,但父母教養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他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社會所需要的人。所以,父母時時不可忘記這個偉大的目標。如果永遠把子女拴在自己的羽翼護衛之下,就會造就出“長不大的孩子”,或膽怯依賴,自我封閉,或自私自利,毫無責任感,或唯唯諾諾,毫無創造性,甚或胡作非為,違法犯罪,難道這是父母們所期望的嗎?所以,明智的父母應該懂得,親子之愛是“分離之愛”,幫助孩子從小鍛煉各方麵的能力和獨立性是至關重要的。要使孩子盡早獲得脫離父母而獨立的健康人格是給他的最好財富,他將終生受益。

在一個健全的家庭中,夫妻之愛是融洽之愛。夫妻二人共同支撐家庭大廈,並以一個完美的形象來影響和感染孩子。我國自古以來所讚美的是“嚴父慈母”的理想長輩形象,但這兩者是缺一不可的,是相互彌補的,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這就意味著父母是孩子的人生顧問和朋友,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不僅延續了父母的生命,而且繼承父母的優勢,肩負長輩的殷切希望,將成為一小當代社會的合格的公民。那麼,做父母的怎樣培養一個真正符合時代要求的人呢?我們不禁要對一些社會上司空見慣的現象提出疑問:孩子自己有一雙腳會走會跑,為什麼總要抱著他,用車推著他?孩子要靠自己的頭腦學習知識,為什麼父母老要“陪讀”?孩子自己有一雙手,可以做很多事情,能勞動,為什麼有些家庭隻要他“讀書、讀書、再讀書”,而包辦他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呢?一個人自己的前途要自己去思考,青少年的升學就業問題,為什麼有些父母總是一手“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