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中年人日常起居宜養生(1 / 3)

日常保健最佳時間

(1)洗澡。不同時間洗澡,收效不一樣。清晨起床洗澡,如遇水溫不當,人體難以適應,易患感冒;中午洗澡雖可換得一身清潔與輕鬆,但輕鬆之後卻可引起疲倦乏力。最好是在晚上臨睡前來二次溫水浴(水溫40~50℃),能促使全身肌肉、關節鬆弛,血液循環加快,助你安然入睡。

(2)美容。皮膚的新陳代謝在夜間12點至淩晨6點最為旺盛,因此睡前使用化妝品美容護膚效果最佳,能真正起到促進新陳代謝和保護皮膚健美的作用。

(3)鍛煉身體。生理學家提出,傍晚鍛煉最為有益。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健康中心的專家解釋是:人的各種活動都受“生物鍾”的調控,無論是體力發揮或身體的適應能力,均以下午接近黃昏時分最佳,如人的味覺、視覺、聽覺等感覺最敏銳,全身協調能力最強,尤其是心率與血壓都較低且很平穩,最適宜於鍛煉。早上則不然,運動時心律與血壓的升幅較傍晚明顯升高,對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4)散步減肥。飯後45分鍾,以每小時4.8千米的速度散步20分鍾,熱量消耗最快,最有利減肥。

(5)睡眠。午睡最好從午後一點開始,這時人體感覺自然下降,很容易入睡。晚上睡眠以10~11點鍾上床為佳,因為人的深睡時間一般在夜裏12點至淩晨3點,這時人的體溫、呼吸、脈搏及全身狀態都進入最低潮,人在睡後一個半小時即進入深睡狀態。

(6)飲茶。生活中人們普遍習慣於餐後立即飲茶。這是不科學的。因為餐後立即飲茶,茶葉中的鞣酸可與食物中的鐵質結合成不溶的鐵鹽,降低鐵的吸收,時間一長可誘發貧血。

若待餐後1小時,食物中的鐵質已基本吸收完畢,此時飲茶就不會幹擾鐵的吸收。故餐後1小時後為飲茶的最佳時間。

(7)刷牙。早晚刷牙固然必要,但最佳時間還要算每次進食後3分鍾內。因為飯後3分鍾口腔內的細菌開始分解食物殘渣中的酸性物質,腐蝕溶解牙釉質。

(8)開窗通氣。每天上午9~11點和下午2~4點開窗透氣效果最好。此時氣溫已升高,逆流層現象也已消失,大氣底層的有害氣體逐漸散去。

中年人日常保健應遵循哪些原則?

假如你已屆中年,你想推遲衰老,保持健康,那麼請遵循以下原則去做,你必會大有所獲:(1)不要人未老而心先老:一個人希望青春常在,必須設法保持青春,如果你以為自己老了,那你就會真的老了。若是你能自信不老,你也就真的會年輕得多。所以,對於實際生活,要盡量提高興趣,千萬不可倚老賣老,故扮老態,反而更應該多接近年輕朋友。不要以為老而引退,因為隻要心情不老,就會體力不衰。

(2)不要太匆忙:做事不匆忙,對於一個愛美的人更有價值。不信你看舞台上的人,幾曾用快動作能夠表現出美態來的?所以,健康的大敵,便是對任何事太匆忙。因此,日常生活中,不應該太緊張,所謂以和緩進,不但令你表情安詳,也會使你健康長壽。

(3)盡量保持身體與精神的舒適:即使在工作時,也別擺出那副刀出鞘、弓上弦的樣子。無論任何時間,如果你感到疲倦了,就休息一會兒,或者閉目養神幾分鍾,甚至在沙發上打個盹。別以為這樣一分或數十秒鍾休息無用,其實帶給你身體健康好處極大。

(4)避免疲乏:疲乏殺人,不是危言聳聽。所以,如果你感到疲乏,便應該停止手中工作,甚至不惜完全休息。須知疲乏便產生毒素,易令人老。因此,為了保持青春,你千萬不可過勞。

(5)調整情緒:別為不愉快的情緒所左右。因為憂煩抑鬱、暴躁苦惱,都會使你精力損毀,元氣低沉。反之,如果情緒輕鬆愉快,自會使你年輕。

(6)鍛煉應付困難的能力:人必須要培養一點耐力,對任何事都要看開點,不必過於斤斤計較。

(7)工作之外找點業餘興趣:譬如讀書、攝影、遊泳、釣魚、散步、旅行、下棋、繪畫等。而且最好選擇與正業距離遠的一種。例如,假如你的正業是伏案書寫的,你選擇業餘愛好應偏重於室外活動。

(8)中庸之道不可缺少,但不可過分:對一切事物,如果太過分,便比完全沒有更壞。

尤其是放縱,更加要不得。無論飲食、工作、運動,都是如此。例如,暴飲暴食會破壞你的食欲,影響你的健康;工作過度,會搞得你失去人生樂趣;運動過度,會使你身體受損。總之,所有過度的事,都會促使你迅速衰老。

(9)留意危險的信號:中年以後,由於不良生活習慣所影響,容易染患失眠、頭痛、消化不良、疲倦等疾病,一經發生,應該立刻找醫生檢查診治,不要馬虎大意。

(10)留意你的腰圍,別太胖:應記住一句話:寧可多睡,不可多吃,而且隻吃你想吃的一半。這樣,才能青春永駐,延年益壽。

中年自我保健有哪些方法

人到中年體內各種生理功能正處於由盛轉衰期,各種內分泌需要重新調整;人到中年在事業上是中流砥柱的帶頭人,身負重任,日夜操勞,同時又有家務要處理,這種高度緊張、過度疲勞的因素勢必損害中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中年人應當注意自我保健。

(1)按時作息、靜坐收心。由於事業繁忙,家務纏身,即使一天24小時不休息也有幹不完的事。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要做到按時作息,因為人的工作效率與人的生物鍾的規律密切相關。休息的方法很多,較好的方法是行靜坐收心法,即找個地方舒適地端坐,閉目養神,這時要完全放鬆,百事不思10~20分鍾。這對消除疲勞,恢複精力,效果較好。

(2)以寬為懷,保持情緒平穩。人在情緒波動時,神經內分泌係統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來與之相適應。如人在發怒時,腦細胞分泌激肽增多,兒茶酚胺合成加速,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冠狀動脈痙攣等等,這時易誘發腦出血和冠心病。人活在社會上,煩心事幾乎天天有,應以寬容為本,這樣,經常保持平和的心境對健康有利。

(3)日常保健方法。涉及中年人保健的內容和方法非常之多,方法簡便、易學,現介紹如下八種,中年朋友們不妨在日常生活中一試。

①搓腳心法。每晚用熱水洗腳後,取坐姿,將一條腿屈膝放在另一條腿上,搓左腳時用右手,搓右腳時用左手,每次5~10分鍾。按摩腳心,如同針灸湧泉穴一樣,有益精補腎之作用,能活躍腎經內氣,防止高血壓及動脈硬化。

②意守丹田法。當工作、學習疲倦時,可以閉上眼睛,舌尖頂著上顎排除雜念,使整個意識集中在臍下的丹田部位,時間可靈活掌握。運用此法會感到精力充沛。

③強壯心髒法。經常按壓手心的勞宮穴,有強壯心髒的作用,可用兩手拇指相互按壓,也可將兩手頂在桌角上按勞宮穴,時間可自由掌握。

④壯腰健腎法。扭擺腰部可以起到保健腎髒功能的作用,方法是:站立,兩手插在腰部,上身向前稍傾,慢慢做腰部左右扭擺動作,逐漸加快,使腰部感到發熱時為宜,每日早晚各一次。

⑤按摩小腹法。每晚臨睡時,將右手放在丹田部位,先順時針揉若幹次,然後再逆時針按揉若幹次,有助消化、健脾胃之功效。

⑥灸足三裏穴。足三裏穴是全身強壯要穴之一。經常灸此穴有很好的保健功能。作法是用艾絨灸足三裏穴,每次約一分鍾,使皮膚感到發燒為度,每7~10天雙側各灸一次,可反複進行。

⑦叩齒法。即上下齒相互叩擊,也叫“叩天鍾”。叩齒方法有三:輕叩,重叩,輕重交替叩。牙齒較好的宜重叩,牙齒不好者宜輕叩或輕重交替叩。叩齒法要求心靜神凝,自然閉口,先叩臼齒36次,次叩門牙26次,再錯牙叩犬齒26次,最後用舌舔牙周3~5圈即告結束。每天隻需用兩分鍾的時間,即可收到強牙健身的作用。

⑧促進睡眠法。每晚臨睡前半小時,先擦熱雙掌,而後將雙掌貼於麵頰,右手中指起,自迎香穴向上按至發際、晴明、攢竹等穴位,然後兩手分別向兩側額角向後而下經耳門穴返回起點。如此反複按摩30~40次。此法可治療神經衰弱,促進睡眠。

知識分子如何健腦

腦力活動是腦力勞動者創造勞動價值的基本手段,保持健康的大腦對知識分子來說尤為重要。

“腦力”是指大腦神經活動過程的能力,它影響著人的思維、記憶和智能等各種精神活動,並與整個身心健康狀態有著密切聯係。作為人體的一部分,人進入了中年以後,大腦同樣麵臨著機能的衰退問題。多數人從50歲開始腦細胞逐漸減少,腦重量減輕,出現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等症狀。那麼,中老年知識分子如何進行大腦保健呢?

(一)適當地進行腦運動,避免用腦過度人步入中年以後,要嚴防惰性。這一方麵由於生理變化,如“發福”對全身各器官係統的機能是一種負擔,容易造成人體的惰性。另一方麵,如果再有“事業有成,不求進取”的心理,則兩種惰性相互助長,對保持腦力是很不利的。乃至老年,除了生理機能的減退,心理惰性也會發展,若不再學習和工作,腦力衰退更會加速。有些離休的老人,由於不善於安排生活,無所事事,不出一年半載,就可有明顯衰退表現。

人體發育,大腦領先,人體衰老,始於腦,而往往體現於腳。根據用進廢退原理,在一定限度內,大腦越用越靈。一般而言,人的壽命與文化程度是成正比的。文化程度越高,壽命越長。國際上有位科學家統計了三種高層次人物,即劃時代人才、偉大人物和傑出人物、並與當時一般人進行比較,發現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哥白尼、居裏夫人和達爾文等6位劃時代人才,平均壽命為75歲;偉大人物400人,平均壽命66.7歲;傑出人物500人,平均壽命65歲。重要的是,他們之中許多人是老有所為,甚至是大器晚成者,生理學年齡都屬於老而不衰,老而遲衰者。而同時期的一般人,除去20歲以下死亡的不計在內,平均為51歲。

不謀而合的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統計了秦漢以來,直到新中國成立前的3088位著名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壽命,結果平均年齡為65.8歲,比“萬乘之尊”209人總平均年齡39.2歲,長了26.6歲。關鍵在於他們勤幹用腦。善於用腦。

對多數中年知識分子來說,目前的問題還不在於肯不肯用腦,而是用腦過度了。腦力緊張帶來丁腦力疲勞。腦力疲勞發生時,使人感到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維變得遲鈍,繼而頭昏腦漲甚至頭痛起來。這種疲勞現象是一種信號,它表明大腦由興奮向抑製的轉化。腦力疲勞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經過適當休息完全可以恢複的。但是,如果過分強烈和持久的腦力活動超過了神經細胞的耐受性,即用腦過度,就有可能造成大腦機能的紊亂,該興奮時不能興奮,該抑製時又不能抑製,於是產生神經衰弱,這是除了惰性以外造成腦力早衰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合理調節腦力

腦力調節就是按照大腦興奮抑製交替的規律合理地安排工作(或學習)與休息。一般來說,連續工作2個小時,應該休息10分鍾,這種休息最好在戶外散步或做操,吸些新鮮空氣,舒展一下筋骨,能較快緩解腦力疲勞和久坐引起的軀體疲勞。

工作方法、方式和工作內容的交替,可以使大腦不同的功能區交替地興奮和抑製,這樣有時即使連續工作,也不易產生疲勞。

睡眠是大腦最廣泛的保護性抑製,也是最重要的一種休息方式。有人認為“年齡大了,睡覺自然要少”,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中老年知識分子仍要保證每天7~8小時的睡眠,才能消除整日腦力活動帶來的疲勞。如若睡眠不足,不僅影響白天的精力,長期缺少睡眠還會有損腦力和健康。

腦力調節不僅是腦力工作的需要,也是保護大腦的重要措施。每個人的體質和精力有別,時間安排上不能千篇一律,但原則都是“工作以產生疲勞為限,休息以消除疲勞為度”。為此,每個人應根據個人情況合理地安排生活製度,爭取使每天工作和休息的時間規律化。

(三)多渠道進行健腦

(1)運用手指活動來健腦。有關專家研究發現,通過活動手指可以給腦細胞以直接刺激,對健腦有益。這是因為在大腦皮質的“感覺”和“運動”機能方麵,手所占的比重最大,通過活動手指刺激大腦,可以阻止和延緩腦細胞的退化過程,使大腦不致很快衰退。具體方法是盡量多用兩隻手,要使手指從事一些較精密的活動;讓雙手交替伸進熱水與冷水中,用毛刷輕輕叩擊手掌、指甲以鍛煉皮膚的感覺,多伸屈手指,如素描寫生、摁按鈕等,使手指的活動多樣化,增加大腦與手指間的信息傳遞,俗話說:“十指連心”就是這個道理。

(2)常做彈擊、梳頭和按摩可健腦。用兩手掩耳,各按住兩耳孔、五指自然斜向上按住後頭骨,以食指壓中指輕彈後腦部,有“咚咚”聲,每次擊彈30次,每日早晚各一次。此外,兩手十指從前發際到後發際,做“梳頭”動作20次,然後兩手拇指按在兩側太陽穴,其餘四指按住頭頂,從上向下,由下向上,做直線按摩20次,最後,兩拇指按在太陽穴,用較強的力量做旋轉騷動,先順時針轉,後逆時針轉,各20次,早晚各做一次。經常堅持按摩,可以收到養神健腦之功效。

(3)多吃益腦食品可健腦。腦的重量僅占人體重的2%,而其所消耗的能量卻占全身總消耗能量的20%。因此,大腦必須要有大量營養補充才行,腦組織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脂類、糖類、維生素、礦物質等,其中脂類占第一位。經研究肯定,健腦食品有核桃、黑芝麻、花生、豆製品、玉米、小米、棗、南瓜、粟子、蜂蜜、魚蝦、母乳等。祖國醫學史上有“以腦補腦”之說,畜禽的腦中富含9種氨基酸、卵磷脂與微量元素等,能充髓健腦、增進腦活動的忍耐力。有些食品有損腦作用,諸如精製的白米、白麵、咖啡、黃油、白砂糖、家禽肉等,如長期食用過多,會引起記憶力與思維能力的減弱。

(四)適度的體育鍛煉

體育運動是保持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有效手段。就腦力勞動者來說,運動有助緩解腦力疲勞,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大腦興奮與抑製的轉化能力,而且適度的體力疲勞還可帶來良好的睡眠,因此對增進腦力,促進大腦健康是有利的。

中老年人切不可“全休”,也不可“過度鍛煉”。因為,過度鍛煉,不僅有害於身體,更有害於大腦。根據德國遺傳學家加爾特曼的研究成果:在“過度鍛煉”的情況下,人體吸入的氧氣比平時多40倍,反而容易造成腦部缺氧,久而久之,可能出現大腦早衰。

中年男性保健八禁忌

一忌痹。不少中年男人自認為體格健壯,自誇與醫藥無緣,其實這種麻痹思想要不得。

二忌饞。中年人應注意少吃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同時,晚餐不要吃得太飽。一般以七分飽為宜。

三忌勞。中年人肩挑工作、家庭兩副重擔,而機體承受外界壓力的能力是有限的,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會積勞成疾,發生疾病。

四忌懶。中年人應忌懶惰。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和工作情況、經常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運動和體力勞動。

五忌欲。人到中年為避免未老先衰,隻可有節,不可多欲,房事過度,會傷神損壽。

六忌怒。“百病生於氣。”生氣容易演變成致病的有害因素。

七忌愁。中年人要做到遇事學會排解憂愁,泰然處之。

八忌酒。中年人飲酒最好飲些低度酒,不飲更好。

中年女性保健有哪些禁忌

中年屬於老年前期,凡老年婦女容易發生的各種疾病,在中年婦女都可能出現,中年人患病的因素常和她們的生理因素相聯係。

中年婦女在事業上正處於成熟和上升的階段,但體質狀態和生理功能方麵也正在逐漸減退和下降。這一升一降的交叉矛盾,就成為好發疾病的誘因,加上中年婦女的特點,疾病很容易“乘虛而入”。中年女性保健需注意以下事項。

(1)“敵情”觀念差。中年婦女都擔負著工作和家庭兩副擔子,常以自己的精力充沛而自豪,有些輕微的病痛和不適,往往不加注意,總以為體力強,精力盛,可以頂得住。

其實,中年婦女生理功能已由盛轉衰,生命細胞的再生能力、免疫能力和內分泌功能等正在下降,心、肺、腦、腎等功能也在悄悄地減退。

中年婦女一旦患病,症狀常常容易被忽視,有時也因工作繁忙而被掩蓋,使一些疾病在不知不覺地發展,直到症狀比較明顯或影響工作時才被發現,不能做到對疾病早期發現和防治。

(2)不大重視勞逸結合。由於中年婦女所處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除完成繁重的本職工作外,還要照顧、關心老年人和孩子。繁忙、緊張、急躁、煩悶、焦慮等所積蓄起來的過度緊張和疲勞,常成為疾病的誘發因素。

中年人自以為精力和體力都好,但一味地逞強並不能製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3)防治不及時。由於中年人對疾病不夠重視,往往對常見病不能及時發現和早期診斷。像患有慢性病的中年人,因防治不力、保養不當等原因,常使病情逐漸加重,如對高血壓抱無所謂態度,不堅持治療,到了後期侵犯心髒和腦,以致造成中風或心力衰竭的嚴重後果。

(4)中年須防病。由於中年人的體質和免疫功能都優於老年人,並不經常發病,但卻是疾病處於潛伏或先期的階段,更具有威脅性。

許多慢性病的發病率在40歲以後開始升高,如高血壓病在40歲以上的發病率比40歲以下高3倍以上。因中年人體力活動減少,飲食過盛,容易發胖,可能引起高血脂症、隱性糖尿病、心律失常、早搏或陣發性心房顫動等。突然出現的胸悶、胸痛,有可能是冠心病所致的心絞痛;突然發生眩暈,要警惕一過性腦缺血的發作。

另一類威脅中年人健康的疾患就是癌症,40~60歲的女性要警惕乳腺癌。人到中年,常見的骨關節病、骨質疏鬆也開始顯露出來,各種器官病變也容易發生。

“早衰症”在中年

人中也並不少見。中年人還要防止某些突發的急性病,因此,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是非常必要的。

中年人克服種種惰性的原因

步入中年後在心理上逐漸產生一種求穩怕變的趨勢,遇事前瞻後顧,惟恐失去已經取得的成就。同時,中年人承上啟下,上要養老,下要管小,沉重的生活負擔,易使其陷入事務主義的小天地,“人到中年萬事休”的愁緒心理襲上心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心理油然而生。心理惰性便如毒蛇纏身,導致目光短淺,甘居平庸。隨著歲月流逝,人到中年,其體力精力都在走下坡路,易疲勞,生活上貪圖安逸,工作上迷戀輕鬆。其實惰性堪稱是人類健康之敵,懶惰可使人體生理係統,尤其是神經係統處於鬆弛狀態,應急性變差,對外界環境適應力低,因而疾病就容易找上門來。世界名人富蘭克林說過:“懶惰像生鏽一樣,比操若更能消耗身體。經常用的鑰匙總是亮閃閃的。”這個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一個人應該保持適度的緊張,不能過於空閑。

現在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悠閑使人年輕,緊張促人衰老。似乎人一緊張,高血壓病、心腦血管病、潰瘍病等就會接踵而至,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緊張是人類經常出現的一種精神狀態,是身體對來自內外環境壓力所作的一種應激反應,適度的緊張不僅有利於適應工作、學習和社會,而且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醫學專家發現,積極的生活方式會激發人的適應機能和遏製疾病的能力。當人們保持一定緊張度的工作與生活時,就能充分調動體內的潛在能力,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跳有力,心排出量增加,各器官組織得到充分供血和供氧,從而改善了全身的生理機能。

適度的緊張可使人體免疫係統處於戒備狀態,包括癌症在內的一些疾病難以發生或擴展。

充實的生活內容,使人不覺空虛,精神感到愉快。體力上的必要緊張要求手腳勤快,肌肉活動增多,新陳代謝旺盛,對健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腦力上的必要緊張,可給腦細胞以良好的刺激,防止腦的早衰。凡此種種,足以證明一個人如果要健康地生活是離不開適度緊張的。當然,這裏所指的是適度緊張,而過度緊張很可能會損害健康。

適度緊張的實質是積極的生活方式,無所事事顯然是屬於消極的生活方式。研究證明,消極的生活方式會降低人體的抗病能力或加重疾病的發展。前蘇聯醫學博士茲馬諾夫斯基認為,健康有賴於心理上的平衡,有賴於神經係統保持一定的緊張性,而惰性則可使人體生理功能削弱,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下降,容易誘發多種疾患。一些人上班時身體還十分健康,退下來後便感到無所適從,渾身不適,有的甚至經常患病,這與生活中失去了適度的緊張不無關係。因此,中年人保持適度緊張是避免人體組織“生鏽”的最好辦法。

如何認識睡眠

睡眠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睡一個好覺,神清氣爽,充滿活力。工作、學習與生活都會洋溢著生機;一夜睡不好,次日就會無精打采,食不甘味,神不守舍。長期失眠則更令人精神萎靡不振。因此,想睡一個好覺是所有人的願望,這裏的幾條,可能有助於您。

(一)提高對睡眠的科學認識,做睡眠的主人,不做睡眠的奴隸根據電生理學研究,人類的睡眠有快波睡眠及慢波睡眠之分(按腦電波的頻率快慢分)。快波睡眠與腦的生長發育及認知心理活動有關,而慢波睡眠與軀體的生長有關。兩者輪番交替,這反映了睡眠的質的一麵。從量上來看,根據睡眠的長短有長睡者(每天超過9小時),短睡者(每天少於6小時),兩者各占人群中的5%,而中睡者(每天約7.5小時)為絕大多數。世界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科學家的睡眠類型各異。短睡型的有馬克思、巴爾紮克、彼得大帝、福樓拜、席勒、魯迅、丘吉爾、拿破侖、周恩來等。長睡型的有愛因斯坦、康德、笛卡兒等。另外,睡眠的量可受各種因素影響而發生變化,如強體力勞動(包括運動)可增加睡眠量,尤其是慢波睡眠;強腦力勞動,精神緊張、抑鬱、煩惱則增加快波睡眠,夢也增多。

有人不順心時睡悶頭覺,常夢魘頻繁;心情舒暢時,睡眠量減少,但精神飽滿,不易疲勞。

饑餓和高熱可使快波睡眠量增加;習慣大運動量鍛煉的人,突然停止鍛煉而情緒不適應時,慢波睡眠銳減,快波睡眠增加。

睡眠既是一種生理調節機能,也是一種行為習慣,個體應通過各方麵的生活調節來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反之,生活不節製,心理不平衡,常會破壞睡眠節律。所以,您應該學會控製睡眠,而不是讓睡眠來左右您。

(二)不要太計較睡眠的量

上麵的例子說明,對睡眠的量的要求是因人而異的,而且不同年齡的人也不一樣,年齡越小,睡眠量需要愈多,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1980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的“人的睡眠”的國際會議得出的結論是:“每人每天必須睡8小時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前蘇聯一位研究睡眠生理與病理的教授曾做過一個題為《不要怕睡眠不足》的報告,他說:“一個人對自己越是注意,則找到的毛病就愈多……要相信自己,不要總去考慮失眠症,顧慮睡眠失調,而是要精力充沛地去工作與生活。我建議,不要怕睡眠不是,因為人的機體存在著巨大的潛力。”生活中,有些人對睡眠過分計較,常因少睡半小時而心神不定,其實合理的睡眠量應以能解乏,精神愉快,能很好地進行一天的工作與學習為標準。

(三)要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節奏

按時睡覺,按時起床,每天做些運動,節假日也不要例外。睡前應常規地放鬆,避免從事刺激性的工作和娛樂,睡前不要去討論家務事,這常會引起爭論,也不要從事過分緊張的腦力勞動,要做一些能鬆弛身心的活動,讀一些不費腦筋的書刊;看看輕鬆的電視節目,聽聽柔和抒情的音樂。此外,睡前應養成刷牙的習慣,這不僅有利於保護牙齒,而且對安穩入睡也有幫助;睡前梳頭,可以起到疏通頭皮下的血液、保護頭發的作用。睡前有條件的洗個澡,無條件的可洗腳,這對大腦是個良好的刺激,可起到消除疲勞的作用;睡前無論天冷天熱,開一會兒窗戶,放進新鮮空氣,有助於入睡。如在臨睡前做好上述幾件事,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定能在勞累一天後較快地進入夢鄉,睡個好覺。

笑口常開能祛病延年

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笑的認識逐步加深。西方有句格言:“喜悅者常健康。”我國諺語說:“笑一笑,十年少。”都說明了笑對於健康是有益的。世界上比較發達的國家,如德國專門成立了笑運動協會。

笑能消除神經和精神緊張,使肌肉放鬆。緊張勞動之餘大家娛樂一番,笑上一陣,大腦皮層裏出現一個新的興奮灶,從而使緊張勞動時引起興奮的皮層區域得到休息,這就可使頭腦清爽,疲勞消除,心情舒暢,起到延長大腦工作能力及壽命的作用。

笑可以使胸部肌肉興奮,擴張胸肌使肺部運動加強,增大肺活量。人們在笑聲中常不由自主地作一些深呼吸運動,猶如做呼吸體操,笑聲還可以幫助清理呼吸道,把分泌物排出。所以,笑可以調節呼吸係統的功能。

笑可以強化心髒血管的肌肉運動,使血液循環得到加強,脈搏加快,輸出量增加,滿足機體組織氧氣和養料的需要,使人麵色紅潤,神采奕奕。笑可以使腹肌收縮而又張開,增加腸胃蠕動,及時產生胃、腸液,幫助消化,增進食欲,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

愉快的價值

愉快和健康相關。“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就是愉快的價值的形象說明。

人在心情愉快時,體內各種器官運行正常,精神旺盛,身體舒適,有勁,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強,勞動效率高。

人在悲傷憂鬱時,消化功能就會受到抑製,同時出現氣憋,胸悶,打飽嗝,出長氣,不思茶飯,神經衰弱等症狀。人在憤怒時,肝膽俱損,血壓升高,心悸不適,手腳發涼,甚至會出現老牛大憋氣(假死)或死亡。人在恐懼焦慮時,坐立不安,全身出汗,震顫發抖,頭痛失眠。不愉快帶來的是不健康,怎樣才能獲得愉快呢?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時刻想到奉獻,隻有給別人愉快,個人才能有持久而真正的愉快。要搞好人際關係,對別人要諒解和寬容,不過分苛求。

第二,要認識到人生道路不是平坦的。悲傷、憂鬱、恐懼、焦慮人人都會碰到;誤會、委屈、打擊、報複……隨時都可能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心地狹窄者不能自拔;虛懷若穀者敢於排解,善於排解;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勇敢地對待逆境,遲早會收獲滿意的效果。

第三,“忍耐三思”、“平心暗想”是製怒的有效武器。生氣和憤怒是拿別人的缺點和罪過來懲罰自己。如果自己有錯,那就去掉虛榮心,坦誠地認個錯,更不必生氣、憤怒了。襟懷坦白,處事大方,不亢不卑,不計較雞毛蒜皮,定能獲得精神愉快。

第四,愉快是我們生活的高級目標。有些人過分重視物質利益,經常為了錢財跟別人鬧矛盾。有些人為了掙錢而奔波。弄得自己十分緊張,疲憊不堪,結果很不愉快。追求個人財富,隻能是生活的次級目標,它必須為愉快這一高級目標服務才是有價值的。

愉快不靠天賜,而靠人們自己修身養性,用實際行動爭取。

為什麼說“生氣是養生之大忌”

生氣是患病的根源,對中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清人閆敬銘將其長壽秘訣寫成《不氣歌》:“他人生氣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病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請來醫生把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為害大可懼,誠恐因病將命棄。我今嚐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以上短短的70個字,把生氣的弊端闡述得再明白不過了。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生氣必然要怒,怒是一種富於衝動性的情緒,是各種刺激的壓抑或願望不遂而積累起來的緊張和爆發。

人在發怒時,呼吸加快,肺泡擴張,耗氧量加大,肝糖原大量損失,血液加快,血壓升高,心跳強烈,周身處於正常生理機能的失控狀態,猶如決堤洪水,大有摧枯拉朽之勢,蓄於內,自戕身心,輕者影響健康,身體患疾,重者出現殞身之不幸。君不見三國時的東吳將領周瑜就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因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學者告誡人們:生氣,是養生的大忌,寬心則是長壽的核心。

防怒,從根本上說就是避免諸多致怒的原因。事事爭取主動,把事情想得盡量複雜一些,困難多一些,有利於平定心理,不會臨事感到突然,使人措手不及。

為了防怒,還要善於容忍。誠如北京潭柘寺和廣州六榕寺彌勒佛旁的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為了製怒、防怒,還要學會尋樂。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走出小天地,到忘懷一切的環境中去,比如跳舞、打球、長跑、遊泳、書寫、繪畫、養花、養鳥等等。

中年人“生悶氣”的危害

所謂悶氣是有氣不發,強憋在心裏的氣。這種氣對身體危害甚大。因為,生氣對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決於氣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的長短。悶氣憋在心裏,不向外發泄,一般持續時間均較長。這種不良情緒壓在心頭不消散,可導致食不甘味,睡不坦然,機體的抗病力隨之下降,而有損於健康。同時,氣憋在心裏,常是越憋越重,甚至達到難以承受的程度。這時再驟然發泄,如同山洪暴發,即大發雷霆,稱之為盛怒,而盛怒則會對身心造成更大的傷害。

值得一提的是,最怕兩個最親或關係最密切的人同時相互生悶氣。誰也不服輸,不先開口,對身心健康和相互的關係可造成嚴重的損害。如夫妻之間常生悶氣,身心健康既受損,夫妻關係也會日益緊張,隔閡加深,相互感情受到傷害,甚至會招致嚴重的後果。

哪些人好生悶氣?據調查研究,性格內向或孤僻者,以及平時很少與人交際,朋友甚少,不願意與親友同事談心的人,都比較好生悶氣。因此,這些人應該更加重視克服自己性格、修養上的弱點。誠然,改變性格並非易事,但也不是辦不到的。這些人應該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社會活動,走出狹小的天地,多結交一些朋友,培養一兩項業餘愛好,經常參加文娛和體育活動。這些都可以逐步優化自己的性格,開闊自己的心胸。特別是要逐步養成與熟人、朋友、同事談心、聊天的習慣,心裏不痛快就及時向外宣泄。在這方麵,尤其需要得到其親友和同事們的幫助,當發現他們有氣憋著、悶在心裏時,就應該想方設法引導其將心裏話說出來。

健全的人如何表達憤怒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人的各種情緒,喜怒哀樂,都是應該也是可以表現出來的。這就是一個健全人的概念。客觀環境不可能總是給予一個人喜悅的刺激,令人憤怒的刺激也常常難免,雖然中國傳統的“豁達”不失為一種美德,但人畢竟有個性,不可能豁達到沒有憤怒和不快的程度,因此憤怒也是要表達出來的。

不能正常表達憤怒的人,往往在童年時期感情壓抑,不懂得理解、尊重別人,這種人長大後往往有或輕或重的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如害羞、社交恐懼症、強迫症、窺陰癖、陽痿等。

表達憤怒並非胡亂發泄,表達憤怒的原則是:

(1)要就事論事,有多大事就發多大脾氣。因此,表達憤怒不完全是非理性的、頭腦不冷靜的,而是對事情有一個冷靜的客觀恰當的評估後做出的。如果一個人發脾氣恰到好處,往往會激起旁觀者的同感和支持。

(2)要理直氣壯,同時要講究方式方法。認識到事情的不合理和憤怒的必要性,則理直氣壯;但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其語言、語氣、態度要不同,這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學習。

(3)要順其自然,即席表現。正常的發怒應該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不能在事情過了以後再找人發火,或沒事找事。

(4)要考慮後果。如果發怒帶來的後果是自己所不願意看到的,那還是克製不發,或減低發怒的程度為好。

嫉妒對健康的危害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嫉妒是一種病態心理。當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麵高於自己(有時候僅是一種似乎的感覺)或順利時,於是產生一種由羨慕轉為惱怒嫉恨的情感狀態。

嫉妒的範圍是很廣的,包括嫉人、計事、嫉物。手段也多種多樣,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語進行惡意中傷,有的付諸於手段卑劣的行動。報紙上曾經刊載過這樣一則消息:有個女人嫉妒人家的一個男孩長得好,竟然將那男孩掐死扔進井裏。當然,這是極端嫉妒者的典型。

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嫉妒症狀有四種類型。

(1)自卑型。此類嫉妒者看到他人有了成績,便會與對方話不投機、感情冷淡,總覺得超過他的人必然瞧不起自己,因而自慚形穢,失去信心。

(2)“阿Q”型。他們往往不求上進,而隻為獲得一點可憐的心理滿足,便苦思其想地自我折磨著。

(3)動力型。看到他人獲得某些成就時,表麵上不以為然,內心卻耿耿於懷。

(4)破壞型。此類嫉妒者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因此事事都想占上風,倘若達不到目的,諷刺、誹謗便會直刺對方,往往給他人和自己釀成難以下咽的苦酒。

現代精神免疫學研究揭示,腦和人體免疫係統有著密切的聯係。嫉妒導致的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可引起人體內免疫係統的胸腺、脾、淋巴結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體免疫細胞與免疫球蛋白的生成減少,因而使機體抵抗力大大降低。

嫉妒的危害,我國的傳統醫學早就有過論述,《黃帝內經·素問》明確指出:“妒火中燒,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損,神氣渙失,腎氣閉塞,鬱滯凝結,外邪人侵,精血不足,腎衰陽失,疾病滋生。”

嫉妒破壞友誼,損害團結,給他人帶來損失和痛苦,既貽害自己的心靈又殃及自己的身體健康。因此,必須堅決地、徹底地與嫉妒心理告別。

怎樣消除煩惱

隨著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使得人們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煩惱的問題變得更為突出與嚴重。怎樣消除煩惱是擺在現代人麵前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要想成功地消除煩惱,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麵:

(1)學會關門。若能把“昨天”和“明天”二扇大門關住,則十分之九的煩惱就不存在了。忘記過去,不想將來,過好每一個今天是使你一生幸福的關鍵。要說明的是,所謂忘記過去和不想將來不是要你忘記曆史,不吸取教訓和不要理想,沒有抱負,而是讓你決不為已經發生的事而煩惱。

(2)學會分析。必須懂得,煩惱的主要原因是混亂。運用下述分為4步的“李及菲爾技術”就能驅除十分之九的煩惱。①我為什麼而苦惱?(寫出答案)②我有什麼辦法對付它?(寫出答案)③我決定怎樣去幹?④立刻開始執行自己的決定。經驗證明,煩惱的50%在做出一個清晰具體的決定時就會消失,另外40%會在開始執行決定時消失,李及菲爾曾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商人之一。他的成功都歸功於他這個“分析煩惱加迎頭去於”

的方法。

(3)學會思考。必須懂得以下道理。①煩惱將使你付出高昂的代價,嚴重影響健康。②困難和挫折並非壞事,“有錢難買磨難”,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在“得中求得”,這是任何愚人都做得到的,真正重要的是在“失中求得”,這需要智慧。③永不後悔,因為後悔如同鋸末。④淡泊名利是重要的養身之道。⑤小事不究好。⑥助人為樂,不求報恩。⑦快樂,痛苦,全在思想。⑧遇到困難,想想殘疾人克服困難的精神就不足懼。

(4)學會計算。要學會計算你的幸福,而不是計算你的困難。在我們的生活中,大約有十分之九的事是做對的,約有十分之一是錯的。因此,你若想幸福,當然應該集中注意計算那對的十分之九,而忽略錯的十分之一。忙碌是治療煩惱的最佳良藥,保持忙碌,使煩惱不能在心中生根。遇到問題解不開時,換個角度去思考。自我寬慰,多想好事,多做好事。做一件好事就是給別人的臉上帶來一個快樂的微笑。